“天下苦网暴久矣!”网友的一句感慨,道出了治理网络暴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类社交平台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愈加凸显,网暴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
从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到网红“罗小猫猫子”直播中喝农药自杀悲剧,再到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以及今年五一期间的”母女(实为婆孙)插队“事件,“按键伤人”现象让人防不胜防,甚至已成公害。
那么,日常生活中,网络暴力到底会造成哪些危害,又该如何防范化解呢?
01
网络暴力的四个构成要件
2022年11月4日,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网络暴力针对个人集中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违法信息及其他不友善信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网络秩序。
通过这个表述,阐明了网络暴力的四个构成要件,即网络暴力是针对个人或小范围群体的,不是针对某一事件或全社会的。其次,有一个量上的累积,即短时间内集中涌现。三是信息性质上表现为不友善。四是造成的结果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网络秩序。
所以,具备了以上四点的行为,基本就可以判定为网络暴力。
02
网络暴力的五种表现形式
关于网络暴力的分类,根据官方通报加上胡二刀个人的归纳,我认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即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煽动情绪、拉踩引战。下面分别介绍:
一是侮辱谩骂:这就是不友善信息的具体体现。比如表现为直接飙脏话,或是进行侮辱性的比喻。虽然平台有敏感词过滤系统,但还是免不了有人用谐音或象形字把相关话语打上来,大家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二是造谣诽谤。这种行为又可以分为三种,即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恶意举报。
无中生有,是本来没有这事,生生给人家造出来这么一出。比如2020年7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谷女士取快递时,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随后,郎某与朋友何某编造“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等内容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
歪曲事实,是在原有事实基础上张冠李戴,断章取义。比如石家庄疫情期间,有人把西安临潼医院孩子们做完包皮手术行走的视频,说成是石家庄居民做完肛试子的样子。
恶意举报,则更多是针对某个商业个体。比如在一些团购、网销平台上,对某一特定商家或产品进行恶意评价,给出差评。
三是侵犯隐私。在有些网络事件中,除了发生人身攻击,还会进行人肉搜索,甚至把当事人隐私公布出来。比如住在哪个小区几单元几号,工作单位在哪里,手机号是多少。这都是隐私曝光的行为。
四是煽动情绪。煽动情绪是网络暴力中较为隐蔽的,也是危害较大的。情绪煽动者往往并不亲自下场参战,而是在背后起到指挥作用,恶意引导那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去攻击去谩骂。
五是拉踩引战。这种行为在涉地域、民族、宗教等事件中较为常见。当事方往往将某些个人行为扩大化,引发公众对某一特定群体或一个地域的攻击和歧视。
03
治理网络暴力需要多管齐下
对于治理网络暴力,《通知》就明确了平台方、当事人和传播者的主体责任。
对于平台方,要做到内容识别,技术识别和应急响应。平台方要明确细化涉网暴内容标准,要区分善意批评、舆论监督和网络暴力的不同点,增加识别的准确性。网站平台要综合考虑事件类别、针对主体、参与人数、信息内容、发布频次、环节场景、举报投诉等维度,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网暴行为识别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暴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同时,网站平台要及时收集热点话题和舆情线索,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有些线索是比较容易发现的,比如陌生人私信显著增加、相关话题热度迅速攀升、搜索量快速增长、举报频次加大等情况。
对于被网暴的当事人,要加强保护。要设置一键防护功能,比如提供一键关闭陌生人私信、评论、转发和@消息等设置。进一步完善私信规则,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自主设置仅接收好友私信或拒绝接收所有私信。还要设置快速举报通道,简化投诉举报程序,网站平台对于明确为网暴信息的应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置。向用户提供针对网暴信息的一键取证等功能,方便当事人快速收集证据。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优先处理涉未成年人网暴举报。
在传播流程把控上,要加强评论、话题、直播、短视频的管理,同时做到权威信息披露和正向引导。其中对于网暴集中的话题,要及时解散以及暂停新建。比如像插队事件中#插队母女欠四川人一个道歉# 这个话题,对事件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还可能引发地域炮。对于存在网暴风险的热点事件,网站平台要及时转发推送权威信息,引导网民理性发声,共同抵制网暴行为。
04
网络暴力的施加者,要承担什么责任?
网络暴力的施加者,往往是那些缺乏独立思考,容易被人蛊惑的人。《通知》明确,对首发、多发、煽动发布网暴信息的账号,依法依规采取关闭账号等措施,情节特别严重的,全网禁止注册新账号。涉及违法犯罪的,移交相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2月24日,湖南桑植县某中学举行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一名高三学生代表激情澎湃的发言燃爆全场,“凌晨6点的校园真的很黑,但600多分的成绩真的很耀眼。”然而,部分网友却对女生的语气、仪态等进行冷嘲热讽。2月28日,微博平台对87个违规账号视程度予以阶段性禁言。
前文提到的”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于2021年2月26日宣判。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将被告人郎某、何某涉嫌诽谤一案向余杭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余杭区人民法院认定两被告人郎某、何某犯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通知》还明确,对一些网暴背后的组织者,坚决打击借网暴事件蹭炒热度、推广引流、故意带偏节奏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等恶意营销炒作的行为,进一步排查背后MCN机构,对MCN机构采取警示沟通、暂停商业收益、限制提供服务、入驻清退等连带处置措施。对于将账号名称临时修改为事件相关机构、人员的,网站平台应当加强用户真实身份核验。
对于不作为的平台方,也负有连带责任。对于网暴信息扎堆、防范机制不健全、举报受理处置不及时以及造成恶劣后果的网站平台,依法依规采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罚款、暂停信息更新、关闭网站等处置处罚措施,从严处理相关责任人。
今年两会期间,最高检工作报告专门提及指导浙江检察机关办理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建议公安机关以诽谤罪立案,推动自诉转公诉,确立网络人格权保护公诉原则;坚决惩治网暴 “按键伤人”,从严追诉网络侮辱、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1.4万人;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9109件,协同有关部门综合治理。
无论是《通知》还是高检报告,均向社会传递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的强烈信号。我们身处“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社会,在享受多元表达的同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施加者和受害者。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暴力,成为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需要政府、网络平台、网民等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相关部门要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常抓不懈。网站平台要切实履行网络暴力治理主体责任,引导广大网民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广大网民要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共同抵制网络暴力行为,共建清朗网络家园。
以下,是相关国家的法律
《民法典》
第1024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1165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1183条
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42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246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以上法律条款的总结,来自深圳罗湖检察官方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