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痛饮黄龙酒,江流一奠公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两岸共同尊敬的领袖,他一生为民族解放和建立共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先驱。
他一生写过无数文章,也留下了许多经典名句,如“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等等,但他似乎极少写诗,以至于有人怀疑他不会写诗,而今能完整看见的诗,只有一首《挽刘道一》: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孽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刘道一是同盟会成员中,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位烈士,他在奉黄兴之命去湖南领导起义时不幸被捕,受尽酷刑,英勇不屈,从容就义,年仅22岁;孙中山闻讯后悲恸不已,奋笔写下这首大气磅礴又哀恸感人的诗。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探求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中,虽屡经挫折、备尝艰辛,却始终坚持“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理应得到两岸的敬仰。
所以我觉得,他的这首诗也代表着他不屈的意志,也才有了临终前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现在,每逢五一或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就会把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请将出来,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务,真正实现了他三民主义的崇高理想。
自共产党成立的第一天起,便把自己作为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中国自进入20世纪以来,有四个人站在舞台的中央,主导着中国的走向,从袁世凯到蒋介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在时间上也大致平均,各占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在这四个人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伟大的名字,叫孙中山。
孙中山一生没有掌握过一支军队,没有发动过一次起义,没有持掌过一天实际的权力,但是,无论在哪个阶段,共产党也罢,国民党也罢,甚至包括各路的北洋军阀,对他都是崇敬满满,可以这样说,孙中山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领袖,对民国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国父。
说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那可谓高山仰止,他首倡“三民主义”,创建了兴中会,同盟会和国民党,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出任了第一位民国临时大总统。
他在“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坚定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共产党合作,完成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所以,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是“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即今中山市,他是学医的,希望以自己的医术来解救民众的痛苦,后来看见内忧外患的中国和腐败不堪的政府,遂放弃“医人生涯”而转为“医国事业”。
他从一个普通的医生成为坚定的革命者,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他是改良主义者,受同是香山老乡的著名思想家郑观音的影响较大,鼓吹实行“立宪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