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黑龙江高考准考证
又是一个高考季。当我们的孩子摩拳擦掌,紧张应对这场人生的抉择时,我的思绪却已飘向遥远的1994年。
1994年,我就读于江西某市某中学的高考补习班。这样的班,现在几乎已经消失了,但当年却很普遍。当然,班上的同学不全是高考落榜生,也有部分是因为对录取的学校不满意,决定重新征战一年的高考。
1994年,高考试卷全国统一,单模式并不相同。江西实行了高考科目改革,由过去理科考7门,文科考6门,统一改为文理科全部实行"3+2"模式,即文科是语数英加上政治、历史;理科是语数英加上物理、化学。我选择的是理科。
不用像今天一样开誓师大会,也不用老师手持教鞭,如唐僧般唠唠叨叨,教室里每天从凌晨6点到晚上12点,都是勤奋复习的同学——我们大部分都是农村来的,不用别人鞭策鼓励,我们也深深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用一句诗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
当年的高考时间是7月7、8、9三天。因此,高考季也被俗
称为“黑色七月”。
7月7日,正式高考的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怀着兴奋而又紧张的心情,走进了那神圣而又严肃的考场!这次高考,有几个意外至今记忆犹新:
1994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得少于700字。
其实,之前几年的高考作文流行给一段材料或者几个漫画图片,让考生从中提炼思想,写议论文。所以,一看到干巴巴的“尝试”,一时感到意外。
现在想来,“尝试”其实就是那个年代的特色,解放思想,敢闯敢试。
1994年,国家刚刚结束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整个社会充满了“思想再解放一点,步伐再快一点”的氛围。“尝试”,大概就是那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吧。
网络上流传着九篇满分作文,其中一篇是这样写的:伴随着第一声啼哭,我们来到这个世上。自从乌润的眼珠迎来第一轮朝阳,我们便开始了尝试。我们尝试辉煌的成功,尝试惨痛的失败,我们尝试那寂寞的秋夜,尝试那明媚的春潮。
我们在尝试中长大成人,直到有天我这样对自己说:“我要尝试塑造一个新我!”
在一个压抑的家庭走出这样一个脆弱而又孤傲的女孩。从小便少言寡语,只知道将心事诉予天边那抹孤云。尽管灯下思如泉涌,慷慨激昂,人前却口讷嘴拙;尽管成绩可同任何一个男孩争色,但机会来临时,却只能怯怯走开。那时的我怯如一只鹭鸶,一点足,便会匆匆飞去。每天用那冷漠的神情掩住一颗脆弱的心,作茧自缚,将自己埋在深深泥下。终于有一天,我不堪重压,终于有一天我不甘寂寞,默默中立了这样的誓言:“一定要走出旧我!”
时代的每一个音符,都可能是生活中的一块巧克力,都可能成为渲染生命的底色。
我全然不记得自己的高考作文写了什么,得分大概很低吧,因为语文满分150,我只考了95,数学却考了130多分。只是,阴差阳错,最后我竟然考上了文科的院校!嗯,生活的确是一盒巧克力,谁都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滋味。
第二个出乎意料的事,是我的考试座位,竟然是在第一排紧挨着讲台的地方,也就是在监考老师的眼皮底下。一抬头就见到监考老师厚如瓶底的眼镜背后那冷峻的眼神,刚开始让我感觉很不自在!
后来一想,反正也不能商量不能抄,自己做自己的题,在哪个位置不都一样吗?这样一想,心态平和了很多。
还有一个出乎意料的事,就是那年的数学试卷实在太难了,我最后三道大题没有全部做完,因为根本没有思路解着解着已经完全混乱!
数学考完以后,我看到几个女生在学校院子里哭得稀里哗啦,都认为自己考砸了,因此非常伤心!
我过去劝慰女同学:难都难,又不是只难我们自己,下一科考好就行了!
真没想到,我的下一科英语考试真的超常发挥了,考了116分,学校第二名,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成绩,连英语老师都感到惊讶!我感觉这还是得益于我当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
轰轰烈烈的高考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估分填志愿!
那时候实行的是考完之后,发给你标准答案,你对照答案,估计自己能考多少分,然后按估分填报志愿。
应该说,这种形式有很多不确定性,有的同学自己估分过低了,有的估分又过高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大学的录取。从2007年以后,从河北开始,实行成绩公布以后报志愿,这就科学多了,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偏差。
当时我们邻班有个同学,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三名,那次自己估分650分左右,准备报考北京邮电大学,班主任知道后就希望他报北大冲一下,他自己犹豫,怕考不上,后来校长竟然亲自出马做思想工作,希望他报北大或清华,同学最后第一志愿报了北大,没想到竟然录取了,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我那年接受班主任的建议,报考了政法院校。本来没当回事,没想到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竟然被录取了,从此人生掀开崭新的一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