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1868年11月6日即位不久的明治天皇踏上了巡幸东京的旅程。
那时的东京还不叫东京,叫江户。这座都城不久前还在明治的头号政敌德川庆喜的掌控下。
这次巡幸过程中随行队伍有三千人,政府花钱雇人沿路欢呼,碰见有德行的人赏钱,碰见生活困顿的人也赏钱,整趟行程花光了当年三分之一的财政预算。
之所以如此破费,目的就是让明治天皇出风头。
第二年,明治政府从地方政权入手,展开了一场轰动世界的改革,也就是著名的明治维新。
这场改革是卓有成效的,短短二十年时间,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跻身强国之列,收获了亚洲之光的美誉。但同样没多久,日本又从亚洲之光沦落成了全世界的公敌。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改革前的漫漫长夜
1582年6月20日,即天保历6月1日深夜,下榻本能寺的织田信长正在做着他的统一大梦,忽然被阵阵骚动吵醒。
织田信长起初以为是随从武士发生了争吵,正准备出门斥责。可随后的铁炮声让他意识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从部下的回报中他了解到,一支军队正在向他靠近,自己手中的这点护卫根本无力招架,敌军的旗印是桔梗。
哦,明智光秀叛变了。
织田信长亲率护卫激战至第二天,但终究无济于事,叛军越来越近,他本人反倒被铁炮和长矛所伤。
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吩咐身边的妇孺出逃,之后便消失在了本能寺大殿的熊熊火光中。
关于织田信长的死,有人说他切腹自尽了,有人说他在大殿自焚。无论他以各种方式结局,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
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被称为“本能寺之变”。
关于事变的起因众说纷纭,但究其根本无非两点,一是利益分配不均,二是织田信长与明智光秀的政见不合,而织田信长正在进行的内阁改革又引发了明智光秀等一大批人的不安。
改革,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阻力,曾经现在政治军事巅峰的织田信长也在它面前一败涂地。
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各自起兵,丰臣秀吉一度完成统一,后被德川家康夺取政权,日本进入了最后一个幕府时代。
德川幕府,或者说江户幕府走向辉煌的同时,地球另一侧的欧洲正在经历大航海时代,西方文明逐渐实现了对东方文明的反超。
18世纪下叶开始,欧洲再次发生重大变革。科技、经济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提升;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原有的封建制度;军事方面,枪、炮、铁甲船取代了大刀长矛和木制帆船。
西方国家形成了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绝对优势。
1853年,江户湾口出现了4艘日本人见所未见的大船,它们身披铁甲,通体黝黑,让整个大和民族都感受到了不祥的征兆。
这4艘船归属于美国东印度公司,他们此行的目的是邀请日本与其通商。
说是邀请,但望着船上那64门足以撕破日本海防的大炮,德川幕府根本无力回绝,只能推说此事需要报与天皇,等来年春天一定给美国一个答复。
第二年春天,还未等日本有所准备,美国军舰又来了。这次的编队包含了7艘战舰,比上一次规模更为庞大。
幕府没有理由再拖了,于是代表日本与美国签下了《美日亲善条约》,随后西方各国陆续跑来日本签订条约,强行打开了日本国门。
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下,日本出现了新的思潮,一批“开国派”政客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呼吁日本社会正视与西方的差距,积极对外通商,以此增强日本国力。
中国开埠之初,凭借精美的丝绸、瓷器,甚至能够实现对外贸易顺便。但此时的日本拿不出一件外国人看得上的商品,只能源源不断地消耗财富。
仅开埠的头半年,日本流出的黄金就达到了40万辆。这样巨大的财富流失,日本根本承受不起。
于是日本的鹰派势力崛起,他们主张以武力对抗外来侵略。在攘夷派的压力下,德川幕府又开始实行锁关政策,驱逐外国人。
可还是最开始的问题,日本拿什么跟西方列强打?
1863年,极力推崇锁关攘夷的长州藩发动了对外国商船的炮击,此事正好给了英国口实。英国人以保护侨民为由,轻而易举地将军队送上了日本本土。
次年,英国、法国、美国、荷兰四国组成联军,秋风扫落叶般地击溃了长州藩军队。
1865年,德川幕府面对列强进一步开埠的要求,再一次将责任推诿给天皇和朝廷,随即开国派与攘夷派在京都小御所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为了达成目的,四国联军将军舰开到了兵库。在近在咫尺的威胁下,攘夷派的坚持除了平添一丝悲凉再无意义,日本被迫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已成定局。
除了开国与攘夷之争,黑船事件还带来了另一个影响。德川幕府几次假惺惺地请示天皇,让日本人想起了自己不光有将军,还有君主。
明治天皇的倒幕和维新
1853年的黑船事件中,一个年轻人偷偷登上了美国军舰,他想要藏匿到军舰中前往美国,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在戒备森严的军舰上,他的想法自然是无法实现的。随后这个名叫吉田松阴年轻人先被判处死刑,后改为幽禁,一年多后转为软禁。
虽然得以苟活,但吉田松阴恨透了不作为的幕府。在长州藩藩主毛利敬亲的支持下,吉田松阴办起了私塾。
他的私塾与其他私塾有所不同,所授的观点只有两个字:倒幕。
1859年,德川幕府大肆打压革命势力,史称“安政大狱”,这一次长州藩藩主也无力庇护吉田松阴。在留下一首《和文天祥》后,吉田松阴慷慨赴死。
年仅30的吉田松阴在政治上没有多少建树,但他的学生个个都是重构日本社会的中流砥柱,如高杉晋作、木户孝允、山县有朋、伊藤博文。
高杉晋作、木户孝允等人掌控下的长州藩在1866年,放下了百年恩怨,与萨摩蕃结成了倒幕联盟,进而一步步清算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
孝明天皇1867年突然病死,倒幕派支持的睦仁亲王即位,改元明治。同时倒幕派发动了“王政复古”政变,幕府失去了统治合法性。
德川庆喜1868年一面诈称奉还大政,一面发动了最后的反扑。这场战争没有让德川庆喜翻身,反而耗尽了自己最后的实力。
1869年,幕府的最后一个据点五廓被天皇军攻陷,天皇迁都东京,幕府时代彻底落下帷幕。
整个倒幕运动中,武士阶层才是倒幕核心,天皇所能做的就是配合倒幕派的行动。而完成统一之后,明治天皇就要开始他的宏图大业了。
新政权建立之初,颁布的第一项重要政策为“版籍奉还”,即要求各蕃藩主将土地和臣民交还给中央政府。
那些在倒幕战争中冷眼旁观的藩主本以为当下发生的变革只是长州藩、萨摩蕃等对德川幕府发起的一场夺权行动,最多不过换一个称臣纳贡的对象,没想到中央集权的长刀立马架到了自己脖子上。
但这时各蕃藩主在权力上已经被武士架空,他们只能听凭中央政府发落。
1871年,朝廷将各蕃藩主召集到东京,给他们下达了新的命令:废藩。
藩主们看看将他们团团围住的长州、萨摩、土佐三藩联军,再想想自己名存实亡的藩主地位,不想同意也不行。
最终除了长州藩、萨摩藩、肥前藩、土佐藩4个为倒幕运动立下汗马功劳的藩主依旧享有极高的政治权力,其他大小各藩的藩主只保留了华族(贵族)身份,全家迁往东京,成了类似清朝的闲散王爷。
而他们的土地则被分成302个县,由中央派遣官员掌管一切政税要务。同年11月,302个县被重新划分成72个县。
通过版图奉还和废藩置县两项政策,明治政府终结了延续千百年的割据局面,形成了有效的中央集权,为后续的政治、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伊藤博文出访美国时,曾不无得意地宣称:“日本滴血未流、一弹未发,就废除了封建制度。”
完成地方政权改革后,明治政府发出了“殖产兴业”的口号,1870年设立的工部省开始发挥作用,采矿、建筑、造船等一批重工业产业迅速崛起。
1873年,明治政府又设立了内务省。这一部门最初成立的目的是改变日本重工业一头沉的现状。在内务省的扶持下,一批纺织企业诞生,日本迎来了轻重工业全面发展的大好局面。
与工业发展同步进行的,还有土地买卖合法化、地税改革、农业改革、技术引进、私人财产保护等一系列举措,总之那个时期的日本,正在张开双臂拥抱西方。
不过在统治者眼中,发展经济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强国。
1871年,维新派官员组成了著名的岩仓使团,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新兴权贵都在使团名单中。岩仓使团要做的,是出访欧美各国,睁眼看世界。
这次出访,给日本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是英国,一是德国。
彼时的普鲁士人刚刚在普法战争中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在欧洲风头无两,这让日本政客们大为震撼。
更加巧合的是,德国与日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完成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又在改革中保留了大量封建元素,并且他们都曾长期处于强国的窥伺之中。
1873年10月起,日本朝廷就是否征韩分裂为两派,大久保利通提前回国,之后便提出效仿德国的发展模式,先发展国力,暂不考虑征韩。
岩仓访问团全员归国后,内治派逐步压倒征韩派,明治天皇的最后决断也认可了内治派。征韩派的代表人物西乡隆盛一气之下辞职回家,内治派则继续致力于把日本打造成普鲁士式的军国主义国家。
长州藩军队参考普鲁士发展出了近代陆军,而萨摩蕃则仿照英国发展出了日本的近代海军,明治时期的军费支出一度占到了政府经费的45%。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照搬了德国的企业培养模式,通过引进技术建立起一批企业,再将它们低价转让到个人手中。
这样一来,这些企业既可以享受到民间资本带来的活力,又不能完全摆脱政府的控制,三菱、住友、三井等至今屹立不倒的巨型企业都是脱胎于这一政策。
和平时期它们是日本经济增长的支柱,战时他们就是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动力。
1877年,西乡隆盛发动了叛乱。针对这个曾经的从龙功臣,明治天皇丝毫没有手下留情,迅速调兵平息了叛乱,西乡隆盛本人也在战败之际由部下介错斩首。
此后再也没有哪股势力能够挑战明治政府,日本大踏步朝着军权强国奔去。
从亚洲之光到世界公敌
倒幕运动之初,西方列强希望培养一个新的傀儡,因而对日本朝廷百般支持。
明治天皇掌权后,虽然没有沦为列强的代理人,却也积极实行脱亚入欧政策,西方对日本倒也乐得接纳。
可渐渐地,东方、西方都发现日本这个国家不对劲。
清朝末年,庆亲王奕劻组建了一个名义上推行民主,实则维系皇权的皇族内阁,耗尽了革命派的最后一丝耐心,继而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把中国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同时代的日本,也完成了内阁、议会的建立和宪法的施行。但日本宪法的第一章第一条便是“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其后的16条内容皆在维系天皇的实权。
这样的制度,比腐朽的清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民主与进步无从谈起。在军权主义和技术引进的刺激下,日本可以繁盛一时,但它在根本上还是一个腐朽的封建国家。
日本的老师德国孕育出了无数的伟大哲学家,日本人全盘引进了德国的制度,却从未了解过他们的哲学思想。
德国人康德曾提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但在明治天皇眼中,他统治的千千万万百姓,就是他的手段。
以日本的轻工业代表纺织业为例,一个日本女工每周要7天连轴转,每天工作18个小时。在这样的高强度劳作中,她可能活不过三年就会累死。
同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对劳动者的关怀已经从制度走向了实践,社会主义先驱们更是将劳动者的利益看得重于一切。相较而言,日本的社会发展完全是畸形的。
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普世价值,日本与西方都没有任何共同语言。更让列强担忧的是,日本要开始与他们争夺蛋糕了。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此时的日本历经二十多年的积累,早已是兵强马壮。这场战争中,日本军队用三天占领清军备战两个月的平壤城,一天攻破清庭修筑20年的旅顺港,五天拿下北洋水师大本营威海卫。
至于海上的战斗,对中国人而言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对昔日强邻的碾压式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日本人的信心,但与此同时,也让西方列强看到了日本人隐藏许久的獠牙。
在俄国、法国、德国的干涉下,日本没能将辽东半岛收入囊中,而英国则将日本视为己方在英俄争霸中的东方急先锋,处处予以扶持。
1904年2月,日俄两国走到了开战的边缘。
按照国力来说,俄国比日本要强大几个量级,但日本人敏锐地察觉到了俄国的弱点:俄国虽然兵力强盛,但太过分散,陆军主力调到远东需要通过漫长且未完工的西伯利亚铁路,而海军的黑海、波罗的海舰队也无法及时支援太平洋舰队。
打一场速战速决的仗,日本未必会输。全日本上下都抱着这种想法。
事实也却如日本人所料,俄国军队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中很快败下阵来。但这场战争,却成了日本彻底走向极端,进而陷入穷途末路的拐点。
交战期间内,日本政府实行了严格的舆论管制,日本民众只能看到本国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大捷,于是他们勒紧腰带一次又一次地购买国债,等着战后发一笔财。
到了谈判时,日本人却傻眼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说,想要赔款是痴心妄想,不服就接着打。
沙皇有这份底气,天皇却没这份实力,日本的国库已经打空了,军队减员三分之一,日本政府只能接受这份充满讽刺意味的和平协议。
消息传回日本国内,整个社会炸了锅,那些等着发财的日本民众不仅发布了财,连本钱都不一定要得回来。
日本民粹主义者认为,军队打了大胜仗,政府却带回来一份屈辱性条约,一定是政府有奸人从中作梗。
日本民众聚集到东京日比谷公园,向天皇发起了抗议。政府压制了这场示威活动,却再也压制不住他们一手培养起来的民粹势力。
从此以后,日本走向了极右翼道路,政客要么同民众一起发疯,要么随时遭到刺杀。当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意大利成为主流意识后,日本这块法西斯主义的温床毫无意外地成为了邪恶轴心。
1931年,日本强行侵占东北,成为了二战开始的标志。日本给人的印象不再是那个积极进取的东方国度,而是一台制造灾难的战争机器。
参考资料:
左页.失败的姿态[J].国学,2016,(10).
王琨宇.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出访欧美结果和影响之比较[J].黑龙江史志,2015,(3).
佚名.近代早期日本走向海洋的动因探析[J].军事历史,2016,(2).
叶永烈.明治天皇与明治维新[J].检察风云,2020,(6).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