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北疆有一片辽阔的区域,称之为“内蒙古”,靠北边紧邻还有一个“外蒙古”,也就是蒙古国。
这两处区域内,都生活着大量“蒙古族人”。但现在却有个奇怪的现象:外蒙古人来内蒙古办事,需要带个翻译,而内蒙古人去外蒙古,同样也得要翻译帮忙。
那么问题来了:同根同源的外蒙古人和内蒙古人,都说着蒙语,书写也都用的是蒙文,为何却彼此听不懂对方的“蒙语”,而且也看不懂对方的“蒙文”呢?
为何同一个“蒙古族”民众,却会在文化方面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难道真的是民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造成的吗?
其实不然,或许看了下面的分析,能从中了解到历史上一些“冷门”原因。
一、明末“北元一分为三”
蒙古民族起源于塞外草原,从最初的零散部落联盟,经过漫长的征伐兼并,最终在成吉思汗时期,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归为一统的“大蒙古帝国”。随后,在成吉思汗主导下,蒙古帝国又借鉴回鹘文字,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蒙古文”。
自此,蒙古族语言和文字正式形成,并且一直伴随着蒙古民族发展变迁。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入驻中原后建立的大元王朝,让蒙古民族和汉文化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融合。与此同时,蒙古文化也在随后步入鼎盛时期。
但随着朱元璋创建的大明王朝建立,蒙古民族统治者,也伴随大元帝国一起退出中原,逃回了塞外草原。当时朱元璋和大明政府称其为“北元”。
元朝退出中原,从正式上形同于“灭亡”,但在大明王朝统治中原的二百余年间,游走在塞外草原上的“元朝蒙古残余势力”,依然统治着“漠北”和“部分漠南”草原。
期间也有过分裂,合并等等诸多杀伐战争,但北元政权,依旧形同存在,尤其是在语言,文字等等方面,依然保持着“蒙古文化”完整性。
漠南,漠北,漠西蒙古区域分布图
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朝末年,当年逃到塞外的北元蒙古政权,实际上分成了“漠南,漠北,漠西”三部分。从区域位置上看,当年的漠南蒙古主要活动在今天的内蒙古一带,而漠北蒙古,所辖区域便是现在的蒙古国。
漠西蒙古则活动范围最为广阔,包括今天的甘肃,青海,新疆,及中亚部分区域。其中漠南蒙古实力最为强劲,而且政治上也以漠南蒙古为正统。
二、命运不同,造就了巨大裂痕
公元1592年,漠南蒙古“孛儿只斤氏”家族,有位婴儿降生,取名为林丹巴图尔。他十三岁那年,继承大汗位,成为漠南蒙古首领,史称“林丹汗”。
这位少年大汗刚上位,便制定了一系列振兴蒙古部落的措施。随着时间推移,林丹汗有了重振成吉思汗时期大蒙古过荣耀的雄心。后经过部落之间的战争兼并,让漠南蒙古成为能够跟大明王朝,及新崛起的后金政权分庭抗礼的军事资本。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608年,白山黑水间崛起的后金政权,为了扩大地盘,进一步壮大实力,当时后金领导人努尔哈赤,让长子褚英带领后金起兵攻打漠南蒙古乌拉部,结果褚英大败而回。
随后的十几年里,后金在统一东北女真部落壮大实力的过程中,曾多次遭到林丹汗率领的漠南蒙古骑兵干涉。而当时,林丹汗及漠南蒙古,也成了后金政权崛起道路上的最大威胁。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位,成为后金新一代掌权者。相比于只执迷于武力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更具有谋略及政治智慧。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上台后,为了减小林丹汗治下漠南蒙古对后金的威胁,开始转变对待漠南蒙古的策略,他使用了“联姻,和亲,劝导,诱降”等等手段,来瓦解漠南蒙古诸部落的凝聚力,同时在军事上,也尽量避免跟蒙古骑兵发生冲突。
当年皇太极实施的一系列对待漠南蒙古的“国家策略”,随着时间推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据史料记载,在皇太极统治后期,靠近东北区域如大的科尔沁部,及一些小部落,名义上还归属于漠南蒙古,但实际上已经完全通过“联姻,贸易”等方式,倒向了后金政权。
另一边林丹汗,为了早日实现振兴大蒙古国的伟业,频繁地对那些不臣服于自己的部落开战,并且为了支撑战争开销,草原百姓们也承担了繁重的经济负担。
外有皇太极的“拉拢,瓦解”政策,内有不少部落对林丹汗穷兵黩武的不满,在这种情形下,漠南蒙古诸部之间,也逐渐产生了裂痕,林丹汗统治下的漠南蒙古凝聚力随之下降。
除此之外,从成吉思汗时期开始,蒙古民族就信奉藏传佛教,也称之为“黄教”。而漠南蒙古权贵和百姓们,更是对“黄教”笃定不已,奉之为精神支柱。
藏传佛教僧徒
但1618年,林丹汗受新崛起的“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可图蛊惑,放弃“黄教”,开始信奉“红教”。并随之也在漠南蒙古推广“红教”。
大汗突然改变宗教信仰,更进一步加深了漠南蒙古其它部落对林丹汗的不满,变得离心离德。
皇太极看到漠南蒙古诸部裂痕加剧,逐渐变成一盘散沙后,迅速作出决定,于公元1658年,亲自率领大军进入漠南草原攻打林丹汗。有了前期对漠南蒙古数年“联姻,劝降”政策做铺垫,皇太极发兵后,像科尔沁部,奈曼,敖汉等蒙古部落纷纷投降。
在进入林丹汗统辖的察哈尔部辖区之前,皇太极率领的大军,基本没有进行过恶战。
当年,林丹汗和皇太极在察哈尔地区进行的决战中,漠南蒙古起兵打败,剩下的残兵败将,保护者林丹汗突围,逃到甘肃荒漠地区。而漠南蒙古一代雄主林丹汗,也死在了甘肃荒漠。
随后,林丹汗的儿子带着传国玉玺和残兵败将,越过北部大漠,进入到今天的“外蒙古国”境内。自此,漠南蒙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也意味着漠南蒙古大片区域及臣民百姓,都归到了皇太极统治下的大清帝国。
皇太极打败林丹汗,平定了漠南蒙古后,对漠南蒙古区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他仿照女真八旗部落管理,在漠南蒙古设置了“旗,盟”等行政区域建制。
同时,漠南蒙古虽然被消灭后,皇太极为了壮大政权实力,不仅没有把漠南蒙古诸部落当成“战败者”,反而让蒙古诸部享受了如同满洲八旗一样的待遇,这也让漠南蒙古族和女真族进一步融合。
皇太极统一漠南蒙古版图
在漠南蒙古民众和大清帝国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同时,另外两支“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却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根据史料记载,从明末到清初这段时间,不论是漠西蒙古,还是漠北蒙古,就没形成过统一。各个大小部落之间,长时间进行内部征战。
因此,这两部分蒙古势力,基本没有得到发展,而且由于常年内部战争,相互之间实力消耗也非常巨大。尤其是漠北蒙古,原本就乱作一团,后来又加入漠南蒙古逃过来的那一部分,更是战火不断民不聊生。
遥想明末时期,“漠南,漠西,漠北”三部分蒙古族势力,虽然漠南蒙古实力稍微强一点,但彼此之间的情况基本差距不大。但随着漠南蒙古跟大清帝国融合,并过上了“待遇优厚”的生活,也彻底打破了之前三股蒙古势力之间,相差无几的境遇。同时,也让另外两支发展“不如意”的蒙古势力,对漠南蒙古产生了不满情绪。
尤其是夹杂了“漠南兵败逃亡”势力的漠北蒙古,他们认为“同样有着蒙古血统”投靠了大清帝国的那些蒙古人,都是“软骨头,背叛者”。
这种“思想情绪”加上现实处境,让“漠西和漠北”两支蒙古,跟融合到大清帝国的“漠南蒙古”,产生了深深的裂痕。并且从那时候开始,漠北蒙古就视漠南蒙古为“最痛恨”的敌人。
这种裂痕不止是军事方面,同时也逐渐渗透到了“思维和文化”方面。
三、政策区别对待,境遇天差地别
历史发展,不断向前。当年皇太极率领大军平定了漠南蒙古区域后,不仅解除了一个巨大军事威胁,也让大清帝国增加了巨量辖区土地,而且还增加了大量作战能力强悍的蒙古兵源。
同时,也意味着大清帝国一统关外,国力进一步增强,为入驻关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后的时间里,皇太极带领着由满洲八旗和漠南蒙古人组成的骑兵,开始了对大明帝国旷日持久的战争。
1643年,皇太极病逝,享年52岁,年仅6岁的福临继承大统,年号顺治,多尔衮任皇父摄政王。尽管当时福临年幼,但父亲皇太极多年的经营,以让大清帝国的军事实力无比强盛。相比较而言,那时没落的大明帝国,基本上已经摇摇欲坠,一击必溃。
公元1644年,大清朝廷正式从关外盛京,前往关内北京。同年10月30日,福临在北京告祭太庙社稷,也意味着大清帝国正式入驻关内,成为正统华夏王朝,这对于大清政权来说,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清朝时期的蒙古人
在大清帝国入驻关内的战争过程中,漠南蒙古族骑兵,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基于“满蒙”多年联姻的关系,也让大清皇族和蒙古贵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血缘关系进一步加深。例如福临皇帝的生母孝庄太后,便出生在漠南蒙古科尔沁部。
大清帝国政权稳定后,巨大的军事功劳,在加上相互融合的血缘关系,至使漠南蒙古诸部地位进一步提升,享受到了关内百姓和大臣们无法极其的“超国民”待遇。
随后,清政府为了延续长期建立起来的“满蒙”关系,在漠南蒙古地区,颁布了一系列有别于关内的特殊政策。例如尊重蒙古族游牧政策,区域设定方面,继续沿用习惯的“旗,盟”行政方式,而不必使用关内的“行省”建制。军事方面,设立漠南大将军府,使用的都是“满蒙”将领。
同时,漠南蒙古传统部落的那些权贵们,也都参照满洲贵族,设置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爵位。而且能世袭罔替。另外,漠南蒙古地区不必向清廷缴纳税费。
从这些政策来看,清廷入驻关内开始,几乎把能给的“优厚政策”,统统都给了漠南蒙古地区。这也让漠南蒙古地区上的权贵和百姓们,获得了前所未有“好生活”。
相比较于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却完全是另一番天地。根据史料记载,康熙登基后,曾亲自带兵平定了以“准格尔部”为首的漠西蒙古。
当时漠西蒙古族人,三分之一被杀,三分之一逃到了高加索,车臣,漠北草原等区域。另外留下的三分之一人口,也彻底融入到新疆,青海,甘肃等地,成了普通臣民。
当年在康熙御驾亲征“准格尔部”叛乱之前,为了解除漠北蒙古的威胁,曾亲自在库伦跟漠北诸部举行了一次会盟。历史上也称之为“库伦会盟”。
库伦会盟遗址纪念碑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库伦会盟》的主要内容是:漠北诸部落之间形成统一联盟建制,并臣服于大清帝国。大清皇帝康熙,册封那些漠北蒙古部落首领,或者贵族们亲王,王爷,贝勒等爵位。同时,效法漠南蒙古设置“旗,盟”,将军府等建制,用来管辖漠北蒙古区域。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康熙举办的《库伦会盟》,其实就是为了稳定漠北蒙古地区,主要目的,也是解除他御驾亲征“漠西蒙古”时的后顾之忧。实际意义上,康熙皇帝只是把漠北蒙古,当成是“藩属国”,显然没有像漠南蒙古那样,当成“皇家嫡亲”。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年漠西蒙古被彻底瓦解之后,包括康熙便给漠北蒙古,也就是“外蒙古”地区,颁布了诸多严格管理条例。例如:禁止“外蒙古地区”学习使用汉字,禁止牧民夸“旗区域”放牧,彼此交流等,也不允许跟内地通商,禁止跟满洲皇族通婚等等。
清廷对“外蒙古”地区实施的一系列“附加政策”,极大限制了外蒙古地区发展,同时,也几乎隔断了外蒙古地区和华夏文明的沟通交流渠道。
根据史料记载,从康熙到晚清时期,这二百余年间,外蒙古地区,人口从当年的170多万,降低到150万。当年康熙封的那些爵位数量,基本也没有增加。而且外蒙古地区的人们,也都不识汉字,更不会汉语。
反观“漠南蒙古”,也就是内蒙古地区,根据相关史料统计,在晚清时期,蒙古族民众,将近一半成员会说“汉话”,相当一部分都能认识书写汉字,尤其是上层蒙古贵族,盛行汉文化。
同时,以山西为主的一大批汉人,都在漠南蒙古与内地之间经商,形成了如“规划城,集宁”等“汉蒙”商业重镇。而漠南蒙古贵族成员,跟满清宗族间有婚姻联系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并且,在漠南民间也有不少“蒙汉”通婚的情况。
二百余年间的历史进程,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在“大政策”上似乎相近。但清廷政府却用一系列附加“小政策”,加上“执行力度”有区别等等手段,让两地的蒙古族人,有了境遇有了天差地别般的不同。
四、时代使然,历史必然
清末时期,清廷政府实施了二百余年的“禁止通婚,禁止跟汉人贸易,禁止学习汉字汉语”等政策,也意味着“外蒙古地区”人民,错失了跟华夏文明有效交流的机会。
《辛丑条约》签订后,内忧外患中的清政府,为了筹集巨额赔款,曾打算在外蒙古地区,开办一家“蒙古金矿公司”,但却遭到了外蒙古贵族势力们的联合抵制,最终不了了之。
这就意味着从那时起,外蒙古贵族们,已经彻底跟清政府翻脸。彼此之间的“所属”关系,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当时腐朽的清政府基本无暇顾及“外蒙古”事宜,而也就是在那个历史关键节点,沙俄向外蒙古伸出了橄榄枝,不仅跟外蒙古积极通商,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极力渗透。并且利用各种机会拉拢腐蚀外蒙古权贵阶层。
沙俄将领和外蒙古王爷们的合影
在这种情形下,受清廷严格限制了二百多年的外蒙古,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快速倒向了沙俄一边。
清廷灭亡之后,在国际局势复杂,战乱频发时期,外蒙古在沙俄的挑唆下,使用全民“公投”,百分之九十七赞成脱离的方式完成了独立,自此曾经的漠北蒙古,也正式变成了现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
当时,民国政府迫于多方面原因,签订了《同意外蒙古独立条约》。蒙古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变革。尤其是文字领域,摒弃了传统“回鹘式蒙古文”,结合俄语符号,新创立了一种“西里尔蒙古文”。书写方法和读法,也跟传统蒙古文有了较大区别。
当时蒙古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基本都是“文盲”,新文字推广后,很多人也都学习了“新式蒙古文”,反而是对传统蒙古文知之甚少。这也是造成现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跟蒙古国人民,用蒙文,蒙语沟通会有巨大障碍的主要原因。
回望历史,经历漫长历史岁月融合发展,才能形成一种“共同文化”。而同根同源的“内,外”蒙古族民众,现如今在文化和语言上产生巨大差异,其实并非“一时,或一纸条约”所能左右,其背后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