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战时期军政部兵工署《检验国外大炮及炮弹合格数统计表》的研判
在抗战期间,由于身为买办的南京国府战略失误,导致中国失去了正常的身管火炮自产能力。在整个全面抗战期间,除了利用进口的100门37战防炮和4门20机关炮的零件,组装了94门战防炮和4门机关炮之外,就没有生产任何身管火炮了(不包括迫击炮)。
所以在这个时期,其实是靠着进口的火炮来支撑的。而和大家通常认知不同的是,当时的进口火炮也是良莠不齐的。特别是除了大量陈旧火炮之外,还购买了不少陈旧的炮弹,其中更有不少是不合格产品,这给当时本就不足的炮兵火力,增加了很多困难。下面小编就根据军政部兵工署《检验国外大炮及炮弹合格数统计表》,来研判一下当时进口炮弹的合格情况:
一、高合格率的进口炮弹
应该说当时很多进口炮弹,那还是质量较好的。比如德式37高炮,其火炮共有两批共30+6门,合格炮弹就有99280发,平均每门炮2757发合格炮弹可用,按照每门3000发的高炮弹计算,共进口108000发,合格率是91.25%。如果考虑到这两批订货有早到的炮弹,再加上长途运输中的损失,这批炮弹的质量还是相当高的。
同样的还有苏援的76高炮,这批火炮共有20门,合格炮弹则有42980发,平均每门炮有2149发合格炮弹可用,这也符合逻辑~~而根据合同,当时苏联答应卖20门76高炮,每门炮附带炮弹2000发,附加照空灯、听音机及其他配套仪器,单价高达20000美金一门。不过在送到中国之前,该批火炮的电动信管被拆除,只能让炮手进行手动瞄准,无疑是威力大减的。
另外同样的情况还有德造2公分战车炮,这批火炮只有区区的5门,合格炮弹却有4797发,平均959.4发每门。按照通常的惯例,国府采购炮弹多数是按照每炮1000发买的,也就是说共5000发炮弹,合格品是4797发,合格率95.94%。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是47百禄式战防炮,这批火炮有弹无炮,应该是火炮在七七事变前就送到了,此处按下不表。只是吐槽一句——光战防炮就买37毫米、45毫米、47毫米三种,是真的要逼死后勤的节奏啊。
二、对不合格炮弹更换采购国家
不过呢,当时国外的炮弹也并非都那么让人放心,也有不少的劣质产品存在。比如在当时以军火质量高著称的德国,就发生过德制37战防炮弹质量不合格的丑闻。而南京国府对此的态度,就是大规模减少德国战防炮弹的进口,改为从能够生产同类火炮的苏联进口炮弹。
根据统计,德制37战防炮两批共84+12=96门,配套的合格炮弹却仅有德制的5000发,法制的6300发,平均每门炮仅配套炮弹117发。而根据南京国府在1936.4.29的电报,是要求订购37炮200门,每门炮配炮弹500发。从炮弹比例来说,这次的配套炮弹明显过少。
而联系到以前的订货数,就更能看出不同了。这37战防炮进口较早,到1936年5月以前,37战防炮已经到达124门,当时配套的炮弹是每门1000发,共有12.4万发之多。而这第二批的火炮仅配套500发,已经大大减少了。而实际上只买了每门炮117发,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前期37炮弹不合格的影响。
不过呢,由于前期到达炮弹数很多,所以暂时弹药是够用的。统算起来,这两批货总数是124+96=220门,炮弹共有135300发,平均每炮有615发炮弹,已经超过每门战防炮500发的订购基数,足够用一段时间了。而且到了这个时候,37炮已经安排自产火炮和炮弹了,再大量订购有点折腾。
另外呢,这个德国37炮弹不合格的事,也让南京国府转换了订购目标。当时苏联的45倍37炮弹,和德式的37战防炮弹是通用的。于是借着大规模苏联援华的东风,南京国府开始大规模进口37战防炮弹,其中仅仅第四批苏援,就进口了37战防炮弹9万发,和预备弹头信管装药21万份。
而这多出来的12万份弹头引信装药,无疑是准备用于复装炮弹用的。应该说对于炮弹的持续供应,国府兵工署还是有考虑的。
三、试图自产的炮弹
而除了37炮弹之外,对于大口径炮弹,兵工署在购买的时候也考虑到了复装的问题,尽量利用使用过的弹壳来复装炮弹。
比如进口了德制105榴弹炮36门,配套的合格炮弹却只有15968发,平均每炮仅有炮弹443发,按照每炮1000发的惯例,合格率仅44.3%,这就不对了吧?而查了一下果脯在1936.4.23订购电报,原来当时要求的就是订购十公五榴弹炮120门,每炮随弹400发~~这每炮只买400发炮弹,就真的不够干啥的。所以当时无疑是打算用旧弹壳复装,甚至想自行解决105新炮弹生产问题。而到了后期需要付现结算时,每门炮又增加到了1000发,恐怕是发现了这个备弹量过少的问题,而临时增加了炮弹。的
而到了150重榴弹炮这个级别,情况又有不同了。当时紧急购买的24门德造30倍105榴弹炮,合格炮弹是30444发,平均1268.5发每门,明显备弹高于果脯其他山野炮每门1000发的惯例,比起苏制115榴弹炮的69发每门,那更是天上地下了。
而目前根据已有资料,第一批的24门32倍150榴弹炮,采购价是542133磅,换算成法币是约897万。要是只算火炮价格的话,24门苏罗通150L32是371.11万元,24门博福斯150L24是320.568万元。所以这个价格的话,应该是24门炮加上1000发炮弹的价格。
而第二批的24门的30倍150炮,配套的炮弹更多,每门炮居然附带了2000发150炮弹,共花费了885936镑的巨资,折合法币约1466万元。而按照苏罗通公司的报价,每发炮弹是法币234元。所以仅买的这48000发炮弹,就价值1123万2000元。
而按照这个说法,所谓一个团的150榴弹炮居然花费了2088万元,应该不是空穴来风,这买炮就要370万元,每炮2000发炮弹就是1123万元,而配套的炮车、牵引车、摩托车、炮瞄设备、自卫武器、人员花费等等都算上,花了四五百万也是可能的。这重型榴弹炮就像现在的战术导弹一样,可真的是吞金巨兽啊。
而之所以配套炮弹如此之多,那是由于兵工署对于自产150炮弹没有信心,只想着用旧弹壳复装。到了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第十一、第一工厂负责,果然利用旧药筒整修,先后制成了德30倍150毫米榴弹、32倍150毫米榴弹,初步满足了战争中的消耗。
至于表中的迫击炮,则因为迫击炮弹完全可以自产,而且多数是样炮为了回来仿制,配套炮弹数只有区区500发、350发和275发,这里就不讨论了。不过当年国府眼高手低,居然没有同时引进威力巨大的迫击炮长弹技术,也是一个极大的疏漏了。
四、废品率极高的旧炮弹
而除了这些大体上堪用的进口炮弹,也有一些火炮不仅质量差,配套的炮弹质量更是差到离谱,合格炮弹甚至只有寥寥每门几十发。
这里面的重灾区,是苏援的148门115榴弹炮(以往的记录里都是只买了80门),其中合格炮弹仅有10258发,每门炮合格炮弹仅有69发,这够干什么的?而当时苏联援华的115榴,那可是真金白银贷款买的,当时一门炮价值12000美元,一发炮弹30美元,而且每门炮要配一千发炮弹,理应得到的炮弹是148000发,而合格品只有10258发,只占全部炮弹比例的7.3%。而仅仅这损失的148000-10258=137742发炮弹,就价值413万2260美元,足够购买16000元一门的博福斯75山炮248门了。
与此相同的,还有200门的旧式21倍37短管炮,其配套的合格炮弹仅有22472发,平均每门炮仅有112发。而296门76毫米野炮,配套的合格炮弹也仅有30474发,平均每门炮仅有103发!这点合格炮弹数,无疑是会大大影响这些火炮威力的发挥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合格炮弹巨少的火炮,都是1900年代的老家伙。苏制115火炮是1908式,76野炮是1902/30式,而200门旧式37炮更是复杂,是用库存的老旧沙俄23.5倍格鲁森炮管,加上1929年制造的轮式炮架,或者是用1915罗森贝格战壕炮炮管,配上库存的186个沙俄库存的格鲁森炮架,老老结合搞出来的罗森贝格~布里亚赫式。光这200门炮型号的考证,就花费了小编陈天刑不少时间和精力,也算是一绝了。
而这些火炮都年头如此悠久,那配套的炮弹都是几十年的老货,就不值得惊讶了。而众所周知这老毛子是有名的粗枝大叶——看看原苏联坦克坟场里那些连盖都不关、锈迹斑斑的坦克装甲车,我们其实就心中有数了。
所以他们对这些几十年前生产的炮弹保管不善,其实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这种粗枝大叶,也对我们抗战时期的炮兵有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抗战时期苏联苏援武器虽然是雪中送炭,但总体评价并不高,甚至在美援后大批撤装,这质量问题无疑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经过细致的统一研判,该批表格关于除苏联外的其余国家进口火炮,炮弹数量,记载比较完整,炮弹订购数和合格炮弹数比例合理。而苏援火炮,只要是涉及到新造火炮,比如苏制76高炮,苏制45平射炮,苏联新造45倍37平射炮,炮弹订购数和炮弹合格数也符合逻辑。而出问题的老旧火炮,按照老毛子的一贯个性,也应该是年头太长保管不善引起的正常现象,应该不是有意为之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