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为小弟蒋介石分忧遮丑的“背锅侠”, 布衣躬耕于莫干山

分享至

黄郛:国士忍背锅,民国严子陵

严子陵是东汉著名隐士,毛主席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有名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引用此君来开导柳老先生,我读诗而认识此君,严子陵有一位老同学、好兄弟名叫刘秀,成了东汉开国皇帝,多次请他出山,他坚辞不出,隐居而终。

而民国的黄郛同其相比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也有个好同学、好兄弟,名叫蒋介石,但不同的是,黄郛是出山了,最后是替他这位好兄弟背了一世的骂名,消失在水色山光中,几乎是无人知晓。

蒋介石一生的结义兄弟有多少,怕连他自己也是难以数清的,肯定十个手指是数不完的,什么张群、吴忠信、邵元冲、戴季陶的一堆,其中有他一生的政敌,如李宗仁,有背后捅刀子的,如冯玉祥,有将他囚禁的,如张学良等等,皆是他的拜帖兄弟。

但是,在他这众多兄弟中,他真正上心的,也如兄弟般看待的,是他第一次在上海打铁浜结拜的两位兄长,大哥陈其美和二哥黄郛。

陈其美大名鼎鼎,是被称为“四大家族”之一的二陈之叔父,他被刺杀后,是蒋介石冒死收尸,并扶持了陈立夫和陈果夫在国府的地位,可以说,他对这位大哥的忠贞之情,说个感天动地亦不为过。

但对黄郛来看,就有点让人感叹了,现在,黄郛的知名度并不高,即使有知道他的,也并不是一个好名声,简约说来,黄郛是一个背着卖国之名而快要被人遗忘之人,而造成他有今天这结果的推手,正是他那个曾经如日中天的兄弟,民国政府最高领袖蒋介石。

黄郛是我很钦佩的人,他是浙江绍兴府上虞人,字膺白,号昭甫,他17岁便考取了秀才,补为钱塘县学生,后以浙江省第一名的分数,被清政府公派至日本留学,从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参加过上海光复、二次革命和护国之役,而且,他曾代理国务总理并摄行大总统职。

他是蒋介石在振武学校的学长,蒋介石入学后,很快便成为黄郛的迷弟,自结识陈其美后,三人很是投缘,一起加入同盟会,黄郛负责掌管会员名册和组织工作,后奉命潜回上海,在上海光复的前夕,生死结拜,同生共死。

上海光复,时年30岁的黄郛功勋卓著,他力推大哥陈其美上位上海都督,自己则担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并兼南京临时政府兵部总监等多个职务,是陈其美手下的关键人物,而小弟蒋介石则是他担任沪军第2师师长时,所委任的第五团团长。

黄郛虽说是武人出身,但他却并不喜欢打打杀杀的血腥,袁世凯倒台后,他便在家闭户著书,出版了两本在当时影响很大、具有国际视野的专著,即《欧战之教训与中国之将业》和《战后之世界》,一时名气大涨,风头无两。

在北洋政府时期,他的职务随着风云变幻,也是走马灯般的变更不停,甚至还代行总统职权,而其中的大手笔,便是策划和参加了“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并将紫禁城建为故宫博物院,尽管这有违反约定的嫌疑。

大家只知道“北京政变”是冯玉祥主使,却不知背后的推手是黄郛,而他本人对此也颇为自得,曾自言:“从来中国书生报国最得意的有两事,‘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这两者我都做到了。”

在此期间,他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业绩,比如,他直接照会日本政府,要求取消1915年中日签署的“二十一条”等等,虽然效果甚微,却是代表了他对外交涉的强硬态度。

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介书生,生性好静,善良平和,不屑于党人争斗,他标榜“不加入任何团体,不附和任何主义”,让人奇怪和惊讶的是,他贵为辛亥革命的元老,却并不是国民党员,他的所作所为,一直是遵循着传统儒家的价值观行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