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传习录》的学习,《传习录》是由王阳明的弟子,记录王阳明说讲的话,首先我们讲讲“徐爱录”。
顾名思义,这是徐爱记录王阳明讲话的内容,徐爱是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可惜英年早逝,王阳明无比痛惜,正如孔子痛惜颜回英年早逝一样。
关于背景我们不过多讲,我一般不过多的讲背景,那些都是故事,只能满足一时的好奇心,无法获得真正的干货。
很多人讲王阳明,就喜欢讲他的经历,其实意义不大。要学阳明心学,就要从《传习录》入手,不要去看那些写王阳明故事的书。
且不论那些故事的真实性,其实里面大多都只是猜测而已,而猜测是与道违背的,并且故事所反映王阳明的事迹,都不过都是他悟道后的妙用。
学者如果在没有明悟本心之前,看那些东西容易走偏,对自己学法作用不大。
比如,有人就把王阳明心学理解为攻心计,讲的都是一些尔虐我诈的内容,这就完全偏离了王阳明讲的圣人之道。
并且从发心上就已经是为己之私,为何要学攻心计?其起心动念就是为了掌握一些计谋,从而谋取一些私利。
虽然我们不过多的讲故事和背景,但第一篇文章还必须得先交代一下背景,不然很难理解,我就简单说说。
王阳明是儒家人,但他通儒释道三家,且儒释道三家所讲的本来就是一个东西,都是围绕着‘性’在讲,也就是讲悟道的事。
当时所有的儒家学者,特别是要去考取功名的学者,都是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为学。
所以,当时的学者读《大学》时,都以朱熹的版本为准,而朱熹对《大学》做了一些改动。
但王阳明讲学,却不以朱熹注解的《大学》为准,而是以《大学》旧本为准,并指出朱熹注解《大学》的一些误区,特别是他对“格物”的解读。
“格物”可以说是儒家修身功夫的落脚点,要想修身成圣,非得“格物”不可,故王阳明说:「‘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大学之道的‘学’,就是学圣人之道,《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以,圣人之道的终点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到达至善的境地,而格物是止至善之功,可见“格物”的重要性,这些都在《大学》的专栏里有讲过了,这里不过多展开了。
总之,朱熹所解读的“格物”,是向外于万事万物上格物,他认为将万事万物的理都格明白,就能悟道了。
王阳明起初也是听信了朱熹的“格物”之说,于是和朋友一起去格竹子,这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这里不展开讲,网上都查得到。
最后王阳明和他的朋友,都格得心力交猝,甚至吐血,但都没能格明白竹子的理。
要知道,万事万物何其之多,不可能格得完,难道格不完就不能悟道了吗?
并且朱熹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但实际上,万事万物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也许你刚格明白这个事物的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理就不适用了。
所以,向外于事物上格物,是无法悟道的,只有于心上格物才能悟道,这就是王阳明“心即理”的由来,心里头一切具足。
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从本心自性中发出,明白了心,就明白了一切,也就能做到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关于这一点,在第一篇文章,讲“心即理”时讲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