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家长聊天,他说他们家两个孩子,老大男孩小学三年级,老二女孩小学一年级,平时在家,老大总是欺负老二。每次老大欺负老二的时候,他总是把老大打一顿,但好了伤疤忘了疼,老大依然不断地欺负老二。
我突然想起几个月前另一个妈妈和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小学一年级,在学校总是莫名其妙打别的小朋友。不是两个人有冲突之后打架,而是别的小朋友在玩耍,她家孩子会莫名其妙跑过去打人家。这个妈妈听了别人的建议,每次孩子在学校打了人,她就在家把孩子训一顿,不准吃饭。每次孩子饿的受不了,都会哭着说:“妈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打同学了。”可是过后呢,依然继续。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这些孩子天生的就是“坏蛋”么?
我听到那个妈妈说她家孩子“哭着”承认错误的时候,我的心再也受不了了。小学一年级,六、七岁左右的小孩子,他脑子里有什么“坏透了的”的概念么?我觉得这个孩子好委屈!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的行为,尽管在外力的压迫下他不得不按照妈妈的意思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从他的心底,他是不认可的,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错了!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个月的宝宝,肚子饿了就哭,想拉屎尿尿也哭,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也哭哭闹闹,我们会认为宝宝错了么?我们会把他训一顿或者干脆揍一顿,大声嚷嚷说“不许哭!”?当然不会!因为宝宝听不懂我们的话,他也不会张口说:“妈妈,我饿了。爸爸,我想拉屎。”所以,我们明白宝宝的哭闹是有原因的,到底什么原因,宝宝自己表达不出来,只能做父母的去寻找去解决。
后来,宝宝能听懂人话了,也会自己说话了,于是,我们终于可以用“语言”去跟孩子沟通。我们用我们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去跟连“吃饱”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的孩子进行“平等沟通”。这其实非常不公平!因为此时的孩子对各种词语的理解、对自身想法的表达,双方向都是非常“弱智的”,甚至对于各种行为的定义,都与成年人完全不同。
比如说:为什么我不能“打”别的小朋友?为什么我不能“打”妹妹?
在我们眼里,他是在“欺负”别的小朋友,在“欺负”妹妹。而在他自己眼里,“打别的小朋友”可能只是“跟陌生人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因为“我推他一把,他才跟我说话。”而“跟妹妹打架”只是一种“跟妹妹一起玩”的方式。
我为什么会这样揣测?因为我实在没有办法把一个低年级段的小学生认定为“天生邪恶”的“坏蛋”!就像几个月的小孩子会“吃粑粑”一样,低年级段的小学生,他们与人交往的方式还没有完全掌握,于是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直觉去进行尝试。
如果注意观察,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孩子“打别人”,不是用拳头击打对方的脸面,而是用手从旁边推一把。所以,他们的动作没有恶意,只是“与人打交道”的一种尝试。那个欺负妹妹的孩子,就连他妹妹也不是撒腿就跑再也不跟她哥哥玩了。
这些孩子不是“问题儿童”,只是因为父母们没有教给他们合适的与人交往的经验。我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曾经也是个“问题儿童”。小的时候,亲戚来我家,我总是瞪着双眼盯着进门的长辈看,一句话不说。于是,父母说我“你看你姑来了,你也不打声招呼。”我心里很委屈,因为我很想打招呼,可是没有人教我怎么打招呼。我知道表哥他们会说“姑,你来了”,可是,我觉得这句话很愚蠢,因为人家已经进门了,人家已经来了,我说不说人家也来了,我再说一句“你来了”不是很傻么?至于电视机里边的方式“阿姨,您好,请进”,在我的生活环境中从来没有人说过“您好”,取而代之的是“去哪儿?”、“吃了吗?”。这两句也很无聊,因为看人家走路的方向,明显是回家的,那还干嘛要明知故问?都下午三点了,人家肯定吃过了,你还问人家“吃了吗”!
我的这个“问题习惯”直到二十多岁才终于解决掉,因为我终于明白了这些“吃了吗”“去哪儿”不是真正的想询问人家吃了没有到哪里去,而只是一种“礼貌的打招呼的方式”。这一点,在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人跟我解释过!
所以,我很理解那个孩子为什么会莫名其妙打别的同学,那个哥哥为什么总喜欢打妹妹。他们的动机不是“我就是想欺负你”,而是“我想跟你玩”。“父母惩罚我,我认了。可是,我到底应该如何跟别的小朋友打招呼?我到底如何跟妹妹一起玩?”
这也就是为什么,用外力的惩罚无法达到禁止该种行为的目标。甚至于孩子对惩罚的目的会有误解:“为什么不让我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为什么不让我跟妹妹一起玩?”正确的做法,应该“用替代性的行为教会孩子正确的交往方式”。
第一个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参加了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活动,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别的小朋友打招呼、一起玩,再也不“打”别的小朋友了。
第二个孩子,建议的方式是:给他和妹妹找一种可以一起玩的游戏,堆积木、打扑克、玩球、丢沙包,都可以。或者,男孩找男孩玩,女孩找女孩玩。两个男孩在一起互相追闹是很正常的,两个女孩在一起则往往比较安静的玩。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出去找别的孩子玩,却又不给孩子寻找更合适的游戏方式,那么,他们就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乐子!
现在是暑假,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不要看手机了,出去玩吧。”这句话说的好轻巧哦。孩子出门,右转,到了别的小朋友家,两个人挤在沙发上继续看手机。有些父母比较贤明:“不要看手机了,给,看书吧。”问题是,看书和看手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就跟老板说:“看你敲键盘累的,歇会儿吧,来把这些垃圾清理一下!”取代“看手机”的,必须是跟“看手机”有同样吸引力的行为,如果孩子刚好非常喜欢看书,或者你有方法能够令他心甘情愿看书(比如给予及时奖励),那当然是求之不得。
总之,面对孩子很多看似错误的行为,首先要搞清楚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而不是一罚了之!罚了之后孩子又犯,自己生气,孩子也委屈,到最后来一句:“你这孩子没救了!”我自己就是背负了十多年的罪名“对长辈不尊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