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这次要介绍的区划名称为“鲁济社”,在清代中期以后属海阳县管辖。
清代海阳县实行“乡社”制度,县下设乡,乡下有社,以社领村。鲁济社具体属于四个乡当中的“乳山乡”管辖。
当时的乳山乡共辖13个社、232个村。鲁济社的规模算是中等,共辖18个村。
(▲鲁济社的大体位置示意)
根据光绪版《海阳县续志》记载,鲁济社管辖的18个村分别是:石塂子村、台依、洼九埠、黄泥台、周格庄、房屋、杨家畔、姜家、郑家、于家庄、鲁济、山后、车村、泗水头、肖家、冷家、盘古庄、小安子。
对照现在的地图不难发现,上述村庄都位于如今乳山市的地界内,具体是处在育黎、乳山寨、夏村三镇的交汇地带(按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区划),沿乳山河两侧分布。
其中,石塂子(现在写作石村)、台依、洼九埠、黄泥台(现在写作黄依台)、周格庄(现分为东西两村)、房屋、杨家畔(应当是现在的羊角盘村)、姜家(簸箕姜家)、郑家、于家庄、肖家、冷家、泗水头(现有东西两村)这13个村都位于夏村镇(含后来的城区街道)辖区内。车村、盘古庄、小安子(应是现在的小庵村)这3个村位于乳山寨镇辖区内。鲁济、山后(现在写作鲁济山后村)这2个村位于育黎镇辖区内。
通过以上村庄的名字可以看出,鲁济社和鲁济村的称呼相同,两者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关联。那么,这里的“鲁济”具体是什么含义呢?
关于这一点,鲁济村的简志记载道:“明嘉靖年间,李姓从大崮头迁此鲁济山脚下定居立村,故名鲁济。”也就是说,“鲁济”是一座山的名称。
这座鲁济山虽然海拔并不突出,很多地图都没有专门将之标注出来,它在史志当中却很有存在感。早在明嘉靖版的《宁海州志》(注:乳山乡在海阳建县之前属宁海州)当中,就已经有了“鲁济山”的记载,志中称:“鲁济山,在州南一百六十里。”
《宁海州志》为何要提及这座不太高的鲁济山?详细原因不得而知,推测可能与古刹有关。查询地图可知,鲁济山附近还有一个名为“鲁济院”的地点。笔者虽暂未实地探访,但从名字来看,像是古刹之名。而在《宁海州志》当中,虽并无“鲁济院”的记载,可有广济院、普济院等相似的称呼。综合来看,鲁济社之鲁济,系鲁济山之鲁济无疑。至于山因院得名还是院因山得名,这个还需要继续考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