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台州市委书记、代市长答记者问

0
分享至

今天上午,“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台州市委新闻发布会举行,主题为“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新时代践行‘八八战略’台州篇章”。

市委书记李跃旗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沈铭权回答有关提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军明主持发布会。

人民日报记者: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是新征程上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必答题。今年省委提出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将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摆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台州近年来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程,请问有哪些具体做法?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李跃旗

以“两有互动”优化营商环境是台州民营经济先行的区域特征。台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重点任务,不断探索新时代“两有互动”的台州模式。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对照一流营商环境目标,以全域优化、全面重塑的决心持续提升营商环境。

一是以对标思维推动指标体系迈向一流

紧盯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贯通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和全省领跑三个层面的目标体系,实施“量化提升”工程,逐年打好工作进位战、指标提升战。近5年来,各类企业入驻量城市排名全国第12位。

二是以改革思维打造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新优势

优化营商环境本质上是一场以改革为牵引的政府侧自我革命。台州是吃改革饭长大的,改革是台州“两有互动”的“看家法宝”。我们把优化制度供给作为营商环境的最大“竞争优势”来打造,对准发展的堵点、企业的痛点高标准推出一批改革清单,强化制度集成创新。小微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受办分离、商事登记制度等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特别是在小微金融方面,我们以小微金改为牵引,迭代升级全国领先的微贷技术模式,10项关键性、首创性改革成果领跑全国。

三是以用户思维打造企业高体验感政务环境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我们始终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着力打造“企业省心、好办”的高效能政务环境。比如,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打造了“台省心”集成服务平台。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深化“小微你好”等暖企助企惠企行动,出台《台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25条》,推出“政策树”惠企平台,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特别是谋划了由市领导带头开展的“政企面对面”恳谈活动,重塑政企常态互动的新模式,实现企业服务“零距离”。三年来,台州成功引进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晶科能源等重大产业项目,就是体现了企业对台州营商环境的认可。

四是以品牌思维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近年来,我们对标“重要窗口”要求,以“民营经济看台州”的站位,努力探索形成营商环境的台州经验、台州样本,形成了一批具有台州辨识度、影响力的标志成果。比如路桥区创新构建“1187”亲清政商关系体系,有效破解了自由裁量权问题,构建了全周期服务企业的闭环机制,获评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比如统战系统探索清廉民企建设,从政企两端优化亲清政商健康生态,得到了中央统战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接下来,我们将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引领,锚定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目标,迭代深化营商环境建设各项工作,奋力推动我市营商环境从省内第一档迈向全国创一流。

新华社记者:

“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地处浙东南沿海的台州,发展海洋经济有着先天优势,请问,这些年,台州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后还有什么打算?

沈铭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亲自谋划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列入“八八战略”,擘画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台州有大陆海岸线726公里,管理海域面积6653平方公里,台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海相亲、向海图强、人海和谐的奋斗史。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经略海洋不动摇,向海而兴的良好态势正在显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平台能级不断提升

我们深度融入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成功创建国家级台州湾经开区和台州综保区,获批省级台州湾新区和省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北部湾区、南部湾区等6大万亩级产业平台连片贯通,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

二是产业体系不断健全

我们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重大项目落户台州,产业能级不断跃升,海洋经济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去年以来我们招引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5个,目前新能源整车产能近30万辆,约60%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转型。

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我们加快港口建设总体布局,现有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首个10万吨级码头已经试运行,义新欧班列“台州号”常态化运营,港口货物与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五年创新高。比如大麦屿港去年开通台州首条RCEP国家水果进口航线,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西兰猕猴桃进境口岸,目前散装水果进口量居全国第1。

四是生态治理不断优化

我们一体推进美丽廊道、美丽岸线、美丽海域建设,着力健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台州湾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比如在全国首创“海洋云仓”污染物智治模式,“蓝色循环”数字应用构建起海洋塑料垃圾闭环治理体系。

今年2月,省委易炼红书记勉励我们“通过海洋经济发展再造一个台州”。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推动海洋经济集聚、创新、开放发展,打造全省海洋经济新增长极。下一步,将着力构建“三大体系”:

一是加快构建一流临港产业体系,依托一流临港产业带这个主载体,打造新材料等5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其中临港产业占比70 %以上。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科创体系,围绕“一弓一箭”科创主体形态,打造国际科学家创业基地等6大科创地标,力争“十四五”末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3%以上。

三是加快构建港产联动发展体系,统筹推进强港口、优物流、提运力、拓航线,推动海洋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延伸。

总的来说,在海洋强省建设中,台州是重要板块,潜力很巨大。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凤凰卫视记者: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鲜明提出“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我们知道,台州近年来在融长接沪上亮出了一批硬招实招,取得不少成果,能否向我们作简要介绍?

李跃旗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台州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面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台州推动对内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双循环”格局的重要战略选择。我作为一名上海人,来台州工作,就天然地承担着为沪台两地牵线搭桥的使命任务。到台州工作后,我既充分感受到台州接轨上海之迫切,也深刻认识到两地合作潜力之巨大。三年多来,始终以抢抓机遇、接轨前沿的姿态奋力融长接沪,努力在借梯登高、深度接轨中推动台州高质量发展。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跨越山海的心手相牵。接轨大上海不仅仅是接轨开放、接轨国际、接轨机遇的发展之旅,更是沪台两地山海奔赴的“结亲”之旅。近年来,我们带着“山海万里只为你”的真情,以“全市域接轨”的格局全面开展“沪台结亲”行动,推动市县两级积极走进上海、融入上海。市本级与杨浦区、青浦区、金山区等区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9个县(市、区)全部“结亲”上海,形成了紧密协作的交流合作关系。比如,黄岩与同济大学深化校地协作,共同推出了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台州梦创园、永宁江科创带等标志性项目,打造了校地合作的新样板。

二是共荣共兴的双向奔赴。接轨大上海不是一地的单向融入,而是沪台两地双向互动的过程,最终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近年来,我们以“全方位协同”的格局部署实施接轨大上海“十大行动”,打造互利共赢的发展共同体。在制度协同上,我们牢记“探索民营经济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验”的使命,牵头与杨浦区等四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已经实现与杨浦两地政务服务专窗双向互通,有力惠及两地企业群众办事。在产业协同上,我们主动对接上海国企、外企、世界500强企业,设立沪甬台产业园、台州(上海)产业合作园等产业合作平台,使台州成为上海产业外溢的“重要承载地”。在创新协同上,我们积极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大院名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上海创新链和台州孵化链深度融合。在民生协同上,我们引进上海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等一批合作办学项目建成。

三是山海人文的深度交融。台州与上海的接轨,最深厚的基础和底座在于人文的交融共生。近年来,我们以“深层次融入”的格局抢滩大上海,连续举办台州周活动,既在上海持续升腾起了“台州菜”的烟火气,也从上海带回了独特的“书香气”。现在,在上海,新荣记、台乡缘、浦江荟等知名台州饮食品牌深深扎根,台州滋味风靡黄浦江畔。在台州,朵云书院、大隐书局、钟书阁等一批上海品牌书店纷纷落户,“精品书店矩阵”日渐完善,台州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来自上海的精神套餐。上个月初,我们还举办了2023上海·台州周活动,集成推出“阅动双城”阅读文化活动、“台州菜”美食品鉴活动、“追着阳光去台州”文旅市集、和合文化走进上海高校等一系列活动,台州“好味道”“好文旅”享誉上海滩。

台州工作3年多来,我能明显感受到接轨大上海对台州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也更深刻认识“接轨大上海”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好的发展路径。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以深化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为牵引,推进融长接沪再深化、再提速,全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增长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过去20年,台州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特别是人民群众幸福感越来越高了。请问,台州老百姓的幸福感体现在哪些方面?未来又将如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

沈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台州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先后七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台州老百姓的幸福安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我们全域建设大美台州,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比如生态环境方面,空气质量稳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许多时候晚上也能看到蓝天白云,“台州蓝”成为城市金名片。比如文旅资源方面,大陈岛垦荒精神、和合文化赓续绵延,美食知名度不断提升,是著名美食新荣记的故乡。有3个5A级景区,人气都很旺,今年春节假期,临海府城景区接待游客数在全国同类景区中排名第2。正在建设的台州1号公路,将最美海岸线串珠成链。很多来过台州的朋友告诉我们,台州是一座来了就想吃的城市,台州是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台州是一座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

二是公共服务更加优质

我们立足群众需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比如教育提质方面,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5年来,全市引进25所优质学校,增加了4.9万个学位。比如医疗卫生方面,三甲综合医院数量居全省前列,已组建18个县域医共体和5个城市医联体。比如文化服务方面,市县乡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936家。比如“一老一小”方面,全市有各类养老机构床位26125张,有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233个,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2.6万个。

三是群众生活更加富足

我们发挥民营经济创富作用,积极鼓励群众创业致富,平均不到7个人就有一个“老板”,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22年,我市人均GDP达90572元,初步进入高收入区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0737元和37700元,收入倍差缩小到1.88。

四是社会保障更加有力

我们织密织好“保障网”,兜牢兜住民生底线。在全省率先实行大病保险市级统筹、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统一、率先建立分层分类救助制度。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41元,今年还将继续上调。

增进民生福祉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我们将始终厚植“为民”情怀,扎实开展“民呼我为”实践,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我们将始终拓展“富民”渠道,实施技能增收、强村富民等行动,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我们将始终优化“惠民”服务,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我们将始终提升“安民”水平,深化法治台州、平安台州建设,为广大群众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浙江日报记者:

全面小康之后,下一站就是共同富裕。台州提出要共同富裕先行,目前有什么好的成果可以分享?比如,台州的技术工人“扩中”、党建引领“共富工坊”等做法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李跃旗

台州是一座藏富于民的城市。近年来,我们聚焦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总目标,提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重点走深走实“九富”路径,努力率先形成具有台州特色的共富社会形态。目前,已形成了“技能型社会”“共富工坊”“助共体”等一批具有台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有10项工作入选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这里,重点通过“三个场景”向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走好技术工人的扩中路

构建“技高者多得”的工作体系。台州是制造之都,有着百万产业工人大军,推动技术工人“扩中”对台州加快构建橄榄型共富社会结构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认为,技术工人“扩中”本质上就是一场以主观能动性激发财富创造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技术工人群体的深刻社会变革,而其中的关键靶向就是要提升技术工人职业的成长性、增收的持续性、分配的公平性。近年来,我们聚焦这“三个性”,在全省率先推进技术工人“扩中”改革,探索构建“社会重技工、技工学技能、技能出效益、效益优分配、分配增收入”的生态链条,一体推进技术工人规模扩大、技能增长和薪资提升,形成了“技高者多得”的价值导向和成长闭环。现在,在台州企业技工年收入最高可达60万元,去年全市技术工人薪酬平均增长8.9%。

第二,念好乡村工坊的致富经

构建“家门口赚钱”的增收引擎。在乡村共富的探索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农村群众要增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乡村经济的经营方式,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村民就近就便实现灵活就业增收。为此,我们在全国首创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将制造业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乡村,把就业的岗位、增收的机会送到农村群众身边,以小工坊托起村民家门口的共富梦。目前,台州已经构建了“来料加工、定向招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品牌带动、产业赋能”六大工坊类型,建立了“联盟+企业+村集体+农户”新模式,有效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比如,在共富工坊的发源地—黄岩区宁溪镇,有的村民在工坊里一个月能挣到3000元以上,平均每人年增收2万元。接下来,我们将推动“共富工坊”扩面提质增效,今年计划新建500个工坊,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有钱赚”。

第三,唱好集体经济的众筹曲

打造“农民变股民”的“干江模式”。做强村集体是强村富民的重点,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集体经济的组织模式和财富分配模式,是我们的“必答题”。近年来,我们探索以“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三个变”来延伸乡村经济链、农民利益链,建立股份众筹、片区联盟、优企操盘等“持股联合体”模式,打造新型乡村共富共同体。比如,玉环市的干江镇上栈头村,围绕发展特色旅游等业态,以村集体先行带动镇域普惠型众筹,探索出“村集体占51%+村民占49%”的“4951”股份众筹模式,成功变传统农民为新型股东,目前村民的股份回报率超过78%,创成了乡村致富的“干江模式”。今年4月,上栈头村还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的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村集体收入怎么花”这一命题,深化“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进一步迭代推广“干江模式”,以更厚实的集体“家底子”鼓起共富“钱袋子”。

编辑:王潇莹

一审:符薇薇

二审:泮永翔

三审:黄元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台州发布
台州发布
台州市委市政府官方发布号
14525文章数 1029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