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近几年搜集的一份《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活、心态调查问卷》中,总共收集到2200位心理咨询师的答卷。
我们发现,75.5%心理咨询师和个案的工作次数在16次以下,即有1661位咨询师的工作未涉及到动力学取向的长程咨询,其中,超过一半的咨询师从业年限在3年以内。
这意味着从业3年的咨询师,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个案脱落率高,中长程咨询能力不足。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长程或者短程,取决于来访者的需要。如果来访者无意识需要长期稳定的咨询时,咨询师需要有能力接得住来访者的深度需求才行。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工作的来访者,如果所做的大多是三两次、十来次的咨询,咨询师在容纳的能力上可能是缺乏的。
然而在从业发展中,却 缺少相关核心能力的训练。尤其面对咨访关系的动力变化,亲身体验,将体验转化成思考的过程,能很大程度提升咨询师的工作能力。
那么,作为咨询师,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长程咨询能力呢?近期,有弥联合心理推出的一门新课,就是围绕“长程能力培育”而设计的。
下面的这段文字,既是对课程理念的介绍,也是我们对如何培育咨询师长程咨询能力的思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正在一线临床工作中的同行们。
长程咨询,需要耐受在黑暗中的行走的体验
有首歌叫做《白天不懂夜的黑》,而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和来访者一起从“白天”跨越到“黑夜”,通过在黑暗中与来访者“共舞”,看见来访者那些难以名状的潜意识风景,这个过程,就好比在黑暗中行走一般。
可能很多人会有个误区,认为心理咨询师在黑暗中与来访者“共舞”的次数多了,就会对黑暗越来越熟悉。
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的临床经验越丰富,并不会让其对黑暗越来越熟悉,而会让其对呆在黑暗中的体验越来越能接受。
开启一次会谈,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需要从现实世界(A)转向内在世界(-A),从亮堂可见的环境(A)转向黑暗混沌的环境(-A),从明确的意识(A)转向难以触及的无意识(-A)。
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行走时,实际上并不仅是进入来访者的-A,而是通过自己的-A,与来访者的-A长久的相遇和编织。
这需要咨询师是黑暗中的先行者,经验过并且还能记得在黑暗中的感受:恐惧、焦虑、痛苦、无助、脆弱……唯有如此,咨询师才能设身处地的理解来访者进入黑暗的感受,也才能尊重和接受来访者在黑暗中的各种难以耐受的反应。
对于咨询师来说,最难的是,面对来访者的-A无从下手。即使早就学习了理论和技术,在当下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这恰恰是在真实的工作中,咨询师最需要了解和经验的是:面对来访者,我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做。
只有经验这个真相,才能让我们自身因为恐惧黑暗而制造的阻抗浮现出来。面对来访者的-A,咨询师的我懂、我知道、我会、就是这样,都是咨询师面对“不知道”和“不确定”时的防御。
在精神分析的探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两个人的“不知道”才是最有价值的,人只有在“不知道”中才能探索。然而,少有人能坦然接受“不知道”,让自己呆在黑暗中,去适应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而这是精神分析能帮助人们获得的——忍受不确定的能力。
当咨询师能够接受自己是“不知道”的这个人,探索的本质和精神才能在一段咨询关系中展开,黑暗中才有了真正的行者。
咨询师和来访者每一次开启会谈,都会有一段社交性的寒暄。这可以理解为,咨访双方都为即将要进入到-A感到焦虑的见诸行动。咨询师如果在自己的A上,是不可能进入到来访者的-A的。咨询师自己在黑暗中的经验,才是精神分析工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长程咨询,需要提升精神分析式关系的质量
精神分析放在书本上,它仅仅是理论,放在人身上,它的本质就是关系。
长程的心理咨询,核心是与来访者构建和发展一种精神分析式的关系。而这段关系的质量,决定了咨询是否能够长久地进行下去。
● 如何衡量精神分析式关系的质量?
如果我们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精神分析式的关系比做容器,那么去衡量这段关系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其能够容纳的空间是否足够大。
只有来访者能够在这段关系中有足够充分的成长空间,来访者才能看见更多不被看见的自我,来访者也就可以将这些不被看见的自我纳入到被看见的自我范畴内,用一句凝练的话语来描述这一过程,也就是“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
一段20次的咨访关系和200次的咨访关系,其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显然给与了来访者更大的空间。 当咨询师有能力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更大的容器,来访者也就能够将更多的自我放入到这个容器里面。咨询师的这个能力也取决于他深入自己的-A的能力。
说到这里,相信不少读者会产生下面这两个问题——
● 如何耐受在黑夜中行走的能力?
● 如何让咨询师自己深入到内心的-A?
在有弥联合心理课程开发团队看来,无论是耐受力,还是对自己-A的深入能力,都离不开对“案例”的剖析与理解。
对咨询案例的剖析,并不是沉淀一些“套路”让咨询师照本宣科地去套用,而是让咨询师在个案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理解这些真实发生的咨询案例,激发咨询师接触他的-A,也只有较为密集地深入-A,课本上的知识、技术才能真正化身为能力。
有弥联合心理开发的《咨询师长程能力培养计划》,则围绕提升咨询师长程咨询能力设计,通过68节音频课加19节直播课的模式,让学员从更多维度提升长程咨询的能力。
这68节音频课,是我们3年前开发的《精神分析取向长程咨询实务系统课》。这些音频课的主讲老师除 曾奇峰、付丽娟老师以外,还有 几位新生代咨询师,例如徐倩、李亚老师,她们每个月的个案小时数均在100小时左右,平均个案时长1-3年,从行业的脱落率来看属于极低的水平,因此她们的专业和职业发展路径更容易被学员们借鉴和使用。
在课程推出后的3年里,我们也收到了相当多学员的好评,认为这门课能够很好地帮助提升咨询的质量。
在68节音频课的技术与理论的部分,我们都设计了案例解析,尽可能让学员可以在这套系统课程里摸着石头过河。其中涉及到的 每一个案例,都尽力呈现了我们作为咨询师或者 个人的-A,学员们可以从中了解到,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是如何使用自己的-A工作的。
随着学员的增多,我们也不断收到来自学员的反馈,希望我们对课程内的这些内容进行系统性的答疑。这种呼声的日渐增多,也让我们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在往期音频课的基础之上为大家增加一些精讲的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消化”音频课中的课程知识。
新增的这19节直播课,就是为了帮助所有学员更好地“消化、吸收”音频课的内容。19节直播课分为两个板块,分别是精讲板块和现场访谈板块。
精讲板块的老师是 徐倩、张聪、李煜玮、张萌四位老师,她们将从不同板块出发,通过15场“60分钟精讲+30分钟答疑”模式帮助学员深度理解课程内容,对于音频课程有疑惑的学员,可以在这个板块得到很好的答疑与解惑。
19节直播课的现场访谈板块,我们总共安排了4讲课程,曾奇峰老师两讲,付丽娟老师两讲,每次现场访谈为2个小时。在现场访谈板块,我们讲通过咨询案例剖析的模式,让大家更为直观地理解何为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让学员对何为“-A”以及如何培养“深入自己-A”的能力有更为直观的觉察。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是将一切放入到关系的容器里演化、修复、整合。开启这个工作,本质是开启与不同的来访者建立深度的关系。咨询师需要做好被来访者使用的准备,更需要教会来访者如何使用自己,以此助他成长和发展。
希望这套课程不仅能帮助学员在临床工作中发展长程的能力,同时也能对你生活中的关系有一点助益。生活与工作,它是一个整体,一个人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在工作中也同样如此。
如果你能够如此耐心地看到这里,想必也已经对本课有了一些兴趣。可以直接扫码了解课程详情。
如果你对课程还有很多希望了解的内容,可以在今天下午的直播中深入了解更多,再去决定要不要是否报名。
预祝各位学员学习、生活及工作愉快。
编辑 | Nemo、大白
—————☆阅 读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