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为什么说千年来只有一个毛泽东?他总结的三不谈,造就一代伟人

0
分享至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湖南省的人民以他为荣,全中国都以他为骄傲,甚至可以说,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不论是人们对他的评价如何多元,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巨大转变,影响了全世界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毛泽东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什么?有西方人士认为这完全是运气的结果,而一些中国人则觉得可能有神灵的庇护。然而,更多的人认为,毛泽东一生遵循的“三不谈”原则是他成功的关键。

这三个不谈是什么呢?让我们首先回到毛泽东的学生时代。

当年,年轻的毛泽东在湖南东山学院求学,面对那个国破家亡、百姓生活悲惨的时代背景,他心中满是焦虑和激情。与同学们不同,他的关注焦点并不是如何个人成才或是走上仕途,而是怎样才能救助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和饱受折磨的人民。

入学考试时,与大多数学生选择写关于个人理想和孝顺家庭等传统主题不同,毛泽东选择了一道与民生、国运有关的题目——《言志》。他的文字洋溢着深情与高涨的热忱,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命运的担忧几乎从每个字句中溢出。当学院的校长和监考人员读到这篇文章时,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这里真的走进了一个有可能建设国家的杰出人才!”

在求学期间,毛泽东规定了自己遵守的“三不谈”原则,虽然这一原则随着他人生经历的丰富而逐渐具体化,但始终未曾改变。他在学校的自修室里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如何解决国家与民族问题的学习和思考之中。

毛泽东的成功不能仅仅归结为运气或神明庇佑,更多地是他一生持之以恒地遵循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以及无数次的努力和挫折。从湖南到北京,从青年到国家领袖,他始终不渝地为中国和全人类的进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说:没有毛泽东,中国的变革也许会发生,但绝不会是如此深远和快速。毛泽东,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无疑为中华民族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化和全球影响力的大门。

尽管出生在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家庭,毛泽东却表现出一种超乎常人的节俭和对财物的淡泊。他在学习生涯中,几乎所有的资金都用于购买文献和报纸,因为他相信金钱应该用于最有价值和急需的地方。

在湖南师范学校,新生会得到一身青色的呢织制服,毛泽东一直将这一身服装穿到了学校毕业。当衣物出现损耗时,他会用最简单的针线工作修补它,而不是购买新的。他对物质的极度简朴表现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上:他的床单是湖南农民常用的粗糙蓝色棉布,枕头则往往是一叠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

1917年的夏天,他决定和他的好朋友萧子升进行一次不一样的“穷游”之旅。这次旅行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在这期间他们几乎走遍了湖南省的各个角落,经过多个县城和乡村,一路上,他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通过为商店和学校提供各种文学服务,如写对联、诗歌或其他需要的文章,来换取一日三餐和旅行的必需费用。

在这次穷游中,毛泽东深刻地体验到了社会底层的苦难和不平等,这更加坚定了他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决心。这段旅行经历最终也被他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发表在湖南当地的报纸上,受到了同学们的极高评价。

这一段经历明确了毛泽东“不谈金钱”的人生观。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太过注重金钱,就可能忽视了生活中更为重要的价值和追求。这样的观念也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体现,他始终强调要以人的福祉为中心,而不是经济的纯粹增长。这也许就是毛泽东能够深入人心、并最终改变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便身居国家元首的高位,毛泽东的生活依旧保持着一种罕见的简朴。当新中国成立,全国欢腾的时刻,给他专门定做了一身华丽的黄色大衣,然而他依然选择在其内部穿上了自己长期以来那件因多次洗涤而色泽不再明亮的白色衬衣。

同样的精神也体现在他与国际政要的交往中。当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一历史性的会晤上,毛泽东选择穿着一双普通的布鞋和一身经过多次修补的蓝色中山装出现。这份对于简朴的执着让尼克松深感震撼,毛泽东则坦言,在一个还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国家,他有责任始终维持一种与人民接近的生活方式,以防自己被权力和奢侈所蒙蔽。

在早期的井冈山斗争中,这种对于金钱和物质的淡漠达到了巅峰。当他带领部队在秋收起义后来到江西的一个小村落,对革命军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组。其中一个核心原则就是:绝对不谈金钱,更提出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

为了身体力行,毛泽东和朱德将军选择与部下共同生活,与他们分享同一口锅里的简单食物,比如红米和南瓜构成的清淡饭菜。尽管当时红军面临着严峻的物资短缺,食物和药品皆属奢侈,冬季来临,大多数战士都只能用稻草来取暖,但毛泽东和朱德将军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而享有任何特权,他们也只穿着两件单薄的衣物度过寒冷的冬夜。

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实则准确地反映了毛泽东一生中对于权力、金钱和物质的看法。他始终认为,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始终与人民保持最紧密的联系,而不应被权利和财富所诱惑和腐蚀。这一理念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持续的体现,并成为他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井冈山的斗争期间,毛泽东不仅对金钱和物质保持了一种超然态度,也推崇着一种自给自足、咬紧牙关战胜困难的勇气。当时红军的物资严重匮乏,却没有降低士兵们的战斗意志。毛泽东鼓励大家,缺少什么,就自己动手创造出来:无厂则自办,无枪则自取,无布则自种,无服则自缝。这样的自力更生精神深深地影响了红军,也成为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党内纪律问题表现出高度的警觉性。虽然在战场上,大多数党员和干部能够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但和平年代的相对宽松环境却让一些人逐渐放松了对自己行为的审查。毛泽东对于任何形式的腐败行为都极度厌恶。他多次在高层会议上强调,很多农民尚未摆脱贫困,因此党员干部不得有丝毫贪图民生用品的行为。

他更是警告党内干部,过多地聚焦于金钱,会让人们逐渐将注意力从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转移走。为了彻底清除这些不良风气,党内多次发起“三反”运动,惩处贪腐行为。一旦有官员涉嫌严重贪腐被毛泽东发现,甚至可能面临丧命的后果。

他感慨地认为,这些党员和干部都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如今,他们却在和平年代这个表面温和,实则同样充满试探和诱惑的环境中败下阵来。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悲哀。但毛泽东深知,如果党内贪腐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那么多年来为了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将化为乌有,人民可能再次陷入苦难。因此,他决心毫不妥协地进行整肃。

毛泽东始终将革命视为生命的全部,甚至将之置于家庭之上。他身边多年的警卫员李银桥透露,毛泽东最关心的永远是人民的福祉,即使是在空余时光,也更多是沉浸在书本和工作中,而不是谈及家庭琐事。

1921年的春天,中共一大即将召开,毛泽东特意返回了韶山的故乡,面对家人,他并没有陷入过多的亲情中,反而是倡导全家投身革命事业,他直言:“个人和家庭的利益都应该服从于更高的目标,那就是人民群众。”在他的鼓动下,家庭中的多数成员也加入了革命,放弃了个人的安逸生活。债务问题也在这一期间得到了解决,不仅偿还了所有外债,而且也放弃了别人欠他家的债务。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革命的各个阶段,毛泽东的家人为了理想和信念,纷纷选择了无私的奉献,包括他的兄弟毛泽民、妻子杨开慧、以及其他几位亲属都为革命英勇献身。这些家庭成员的牺牲也加深了毛泽东对革命事业的执着。

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毛泽东并未因此放松自己严谨的作风。他深知安逸和舒适是最容易使人堕落的,因此,即使在权力的巅峰,他仍然保持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新中国初建之时,北京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无数心怀梦想和期待的人们。不仅是因为这里是新政权的中心,也是因为这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吸引力显然也波及到了远在湖南韶山的毛泽东的亲友们。他们纷纷笔下流露出期待,希望能借助毛主席的人脉和地位,进京找工作或为他人牵线搭桥。

然而,毛泽东对这类诉求持有鲜明而不妥协的态度。他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虽然当下正是各部门急需人才的时期,即便有些老干部的亲友都获得了机会,但这条路对于他的亲友绝对是关闭的。毛主席深知,权力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约束,便很容易滋生出官僚主义和裙带关系,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党和政府与广大群众之间的疏远。

毛泽东甚至设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告知秘书应如何处理这类来信:无论是谁,只要是想借他的关系进京或寻求工作机会,一律要予以婉拒。他并不是出于对亲友的冷漠,而是因为他深知,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不仅仅是在告诫他人,更是在提醒自己。作为共产党内的高级领导人,他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自我约束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能始终保持其纯洁性和先进性,不走向历史的歧途。

这件事不仅是对他个人信仰的考验,也是对新中国能否坚守原则、避免历史重演的考验。毛泽东知道,他需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而绝不是一人或少数人的私利之团。他的这种决心和态度,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共产党内部严明的纪律观和公平正义的象征。

在青涩的年华里,毛泽东早就对自己有了严格的要求:不让感性的事物干扰自己的大志。他深知,一旦纠缠于复杂的情感泥沼,就很难全身心投入到更重要的事务中。因此,与其它年轻人相比,他总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虽然周围的同龄人对于恋爱和风花雪月议论纷纷,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距离。不是因为他不懂这些事,而是他觉得有更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正是这样一种高度自律和自我约束的精神,使他在群体中形成了一道鲜明的个性。

当他的同窗和朋友们在晚上回到宿舍,围坐一起讨论各种风花雪月的时候,他却选择退出这些谈话,独自一人走到室外的灯光下,专心阅读报纸或者是涉猎更高层次的知识。然后等到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梦乡里,他才会默默地返回宿舍,进入自己的小小世界。

这样的自律,并非一蹴而就。他曾多次遇到各种情感的诱惑和试探,但他始终坚守原则,没有让自己偏离既定的轨迹。毛泽东深知,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坚定和毅力。对他来说,遵循这一原则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更是对他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的一种负责。

毛泽东非常注重与人交往的品质,他不在乎你出身如何,贫富如何,只要你有志于做大事,有志于报效国家和人民,他都愿意与你为友。因为他知道,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共同完成伟大的任务。

在革命的艰难岁月里,毛泽东意识到,成功不仅仅依赖于高尚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还需要严格的纪律和人格的崇高。于是,他在三湾改编期间,明确指出一系列行为准则,不仅要求底层士兵遵循,就连高层的党员和军官也不能例外。

其中,对于与普通民众和俘虏的交往,他强调人道和尊重;在与异性的互动中,他主张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和纠葛,以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和集中精力于革命的大业。更进一步地,毛泽东要求党内成员在工作中避免过多谈及与异性关系的话题,以确保工作的高效性和感情的健康。

他理解,一个事业,尤其是革命这样高度紧张和风险极大的事业,是无法容忍丝毫懈怠和放纵的。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即便是一点小小的过失,也可能酿成大错,影响整个革命进程。因此,他不仅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也希望周围的人能够遵循同样高标准的行为准则。

即便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纪律和准则也被持续地强调和执行。毛泽东深知,在权力的赋予下,人很容易变得骄傲自满,甚至可能走上迷失自我的道路。因此,他始终坚持“男女之事不可随便谈论”的观点,旨在减少不必要的纠葛和麻烦,让人们能更加专注于建设新中国。

这种自我约束和对纪律的尊重,并非出于个人的严格,而是基于对整个团队和目标的责任感。毛泽东深知,一个伟大的事业需要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胜利。

今天,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毛泽东所提出的“三不谈”依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纪律和约束,更是一种对人性、对责任、对团队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实践。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寒山远殆
寒山远殆
为你讲述一段历史
4757文章数 902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