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为了振兴夜市,特区政府近日推出了“夜缤纷双周”的系列活动。集娱乐、饮食、体育和艺术等于一体的四大类活动,更以各种交通票价优惠等政策鼓励市民和游客更多能参与其中,也乐在其中。
其实自疫情结束和市面恢复正常运作以来,实事求是地讲,香港市面尤其夜市业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报复性消费”的局面。不是说没有恢复市面,而是恢复的程度业未达到人们预期。因此,近月已经有饮食界等多个界别营商人士,反复提醒政府要注意,包括食肆生意在内的整体香港夜市消费,非常不如人意,不仅许多食肆在夜晚生意平淡,而且很多零售商铺也提早到九点之前就关门,甚至连部分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也闭门不开!
香港素来都是以“不夜城”著称,夜晚才是饮食、娱乐和逛街购物的黄金时段。忽然“不夜城”在半夜前就关门了,城市的灯光也为之逊色,这当然令人震惊和忧虑。
要解决任何社会经济民生问题,都不外乎两步骤:一是诊断问题的成因,二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说起前者,尽管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不外乎四项因素:人民币贬值、本地经济、消费模式改变和人手不足。
受全球经济和美国加息影响,本地各项经济指标在疫情消退之后,恢复得相对较慢,通胀高企,但股市和楼价却低迷,这自然造成市民普遍不敢消费或者没有余裕去消费。人民币相对港币贬值,也造成本来物价指数相对较低点,内地消费更加吸引香港市民,每个周末都有成千上万的港人北上深圳消费,说到底相对价格优势还是令人难以抵挡的。甚至在上周准备刮八号风球之际,仍然有市民在网上宣称:大风也挡不住回内地消费!
另外,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游客,尤其年轻一代人,其实消费模式正在改变。对大堆头制作的饮食、娱乐和购物的消费需求正在年轻一代人心中下降,有个性特色、能够打卡的旅游消费选择才更是讲求个性化的年轻一代所追求的。内地游客所称的“穷游”,有时候不一定真的指旅游尽量不花钱不消费,而是指不把金钱浪费在大堆头工厂生产式的各类制式化消费品上,这也造成了以传统手法经营的各类食肆和店铺,就无法打中年轻一代的消费“痛点”。
最后,不是所有店铺都生意不好,反过来有不少店铺其实生意很好的,但奈何工作人手不足,有生意也做不来,问题是如何解决。
目前,除了特区政府提出的“夜缤纷”系列活动之外,社会各界也陆续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带旺夜市经济的方案。当然,有提建议的,自然也有提反对意见的,更有各种冷嘲热讽的揶揄,这在香港社会也是常态。笔者认为各种建议都有它的道理,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的重点是:首先,没有“一招定乾坤”式的解决方法,有的只是政府和各界提出的各色方案,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式的组合拳。有时候我们总是期待有这么一招,只要祭出来,便如灵丹妙药,立竿见影,即使见效。但实际上在治理一个复杂社会和多元经济体方面没有这样的政策妙药。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香港是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自我预言实现”式的经济,是社会各界市民对当下和未来经济趋势的预期,以及依据这种预期所作出的投资、消费等经济行为,共同构成了贯际的经济后果。
诚然,根据上述四点成因,不少市民对香港经济前景不敢乐观,从而不敢投资和消费,继而影响到夜市经济疲软不景气。换言之,是人们自己对未来的预期共同推动了所预期情境的最终出现。一个简单类比,是普遍股民对股市看好,继而大举入市买入股票,从而遵致股市真的大幅上升,反之亦然!借用佛家语,这是炭生共业,牛市熊市皆如此。
因此,所谓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市民大众的预期管理。推出各种利好措施,提振市民对经济的正面预期,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最终真的形成经济兴旺。夜缤纷也好,其他各类经济措施也能,只要有利于提振市民信心,能够改善市民对经济前景预期的,我都倾向支持,不会期望上述“一招式”的政策妙药,更不会用冷嘲热讽的态度去进一步打击市民的信心。
香港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城市经济体,打击信心易,提振信心难,尤其在今天这个地缘政治对经济和科技发展极尽干扰的时代,保护和提升经济发展信心,比以外任何一个时候都来得重要。一言蔽之,我关心的不是夜市经济这单个项目能否成功,而是如何全面恢复各界对香港经济的信心。从中央到特品,从政府到各界,我们都在共同努力!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