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1日),第一届航天医学前沿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航天医学、空间脑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专家学者代表,共同交流我国空间站建设期任务航天医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探讨未来发展趋势与新技术。
从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载人航天实现了从短期飞行到长期健康驻留的突破,目前,航天医学覆盖全任务周期的综合对抗防护系统,也将对地面大众心血管、骨肌系统、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和技术平台。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基于骨液流震动形成的骨丢失对抗仪,这个可以对我们航天员在轨进行高效的防护。对于大众健康来说,对于退行性的老年性的骨质的衰退问题,也可以起到辅助的帮助作用。另外我们发展的一些穴位刺激仪,通过系统调节心血管骨骼和肌肉,这些在地面对于退行性的和系统性的问题也是有帮助的。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吴斌:其实航天科技距离大众生活也是非常近的,也有很多实际转化的例子。比如说之前咱们用的便携式超声,另外包括像我们医院用的床边监护仪,最开始也是在航天上,因为它有讲究小型化、响应化、集成化,这样的话把技术直接转换用床边监护。
中国空间站已全面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组建。先进在轨健康维护技术在空间站运营、载人登月任务中的应用,也是本次论坛大家关注的重点。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吴斌:深空探测和近地轨道飞行最大的区别就是距离远,要到地外星球上去,比如说月球、火星,那么随之给航天员的健康带来很大的挑战。但是到了深空的话,由于缺乏地球磁场的保护,那么航天员受到的辐射会比近地轨道飞行更加严酷一些。另外咱们近地轨道如果是出现比较严重的伤病,它是可以返回地面进行救治的。但是深空探测因为距离遥远,返回地球从时间上来讲也不太现实,那么这个就会对自主医疗的技术提出了很高的一个需求。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我们现在做的研究,一方面是面向我们空间站的长期运行,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为深空探测不断积累着技术和方法。比如说我们长周期的人对环境的适应、响应及其规律这些研究以及不同重力环境条件下,比如说我们在1/3重力或1/6重力下,人的姿态的快速响应,人的肌肉骨骼的快速适应,这些研究都可以为我们的深空探测不断积累理论和技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