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的日常工作

分享至

经过20多年的多方考察,尧帝推荐50岁的舜代替自己主持日常工作。

舜不负众望,管理百官,召见诸侯,祭祀泰山,校正历法等,做得都很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五常之教】

舜首先重用了“八元”、“八恺”帮助自己。

“八恺”是高阳氏(颛顼系统)的八个后人,“恺”是快乐的意思。舜用“八恺”主抓农业生产,所有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八元”是高辛氏(帝喾系统)的八个后人,“元”是善的意思。舜用“八元”到各地推行道德教育,教导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敲黑板:西汉的董仲舒,把“五常”进一步阐述成“仁、义、礼、智、信”)

从舜开始,中国社会开始建立起尊卑有序、各安本分的等级观念(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其主要目的当然是维护统治。

【流四罪】

与尧帝动不动就自责的”柔性管理“不同,舜比较严厉,对懒政、惰政、害政的庸才零容忍。

1、流放共工

共工是炎帝的后代,擅长治水,一度还被推荐为尧帝的接班人。但尧帝只是任命他做了“工师”,做的不好,被舜发配到北方的幽州,与北狄人生活在一起。

(敲黑板:工师,也叫“共工”,负责管理工匠、实施工程;以官职为姓氏是古人的常规操作)

2、流放鲧

鲧是大禹的父亲,被派去治理水患。鲧倒是很努力,但治理了九年也没能完成任务,被舜发配到东方的羽山(江苏连云港、山东临沂附近),和东夷人生活在一起。

(敲黑板:古籍记载“殛鲧于羽山”,“殛”有放逐、诛杀两种含义)

3、迁移三苗

蚩尤被黄帝击败后,除了被融合的部分,还有一些人退到了南方,成为五帝体系之外的少数民族,号称三苗、苗蛮。主要活跃在长江中游和两湖(鄱阳湖、洞庭湖)流域,以江汉地区的南阳为据点,与中原的华夏族抗衡。

黄帝之后的颛顼、帝喾、尧帝,一直被三苗骚扰。舜代理工作之后,再度讨伐并击败了三苗。

舜派专人对三苗各部落进行甄别,不听话的“五流”留在当地,继续对抗中原;听话的“三居”,则被迁移到西北的三危山(甘肃敦煌),与当地的西戎融合在一起,演变成后来的古羌族。

4、流放驩兜

驩兜的出身比较有争议,有说是南方三苗的首领,有说是北方丁零人(敕勒人)的祖先。由于不老实工作,也被舜流放到崇山(湖南张家界),与南蛮人生活在一起。

(敲黑板: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四周少数民族的统称;最终,都融入到华夏大家庭中;舜把这几位派到四方,本身就有改变、融合的目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