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们家早就是万亿富翁了。当年游击队还给我们了一张借条,上面有3万亿;
三万亿人民币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在广东江门的一位老人在翻修祖屋时,发现了一张欠条,这张欠条记录了抗日英雄的借款经历。
这张欠条上写着:“借鸿文三姐白米共38石70斤,大洋五千元;金条八支,每支一两。待胜利以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付息两分。”
落款时间为1944年,落款人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三中队李兆培。
在找到这张欠条后,老人欣喜若狂,立刻拿着它去当地政府要求还款。然而,根据欠条上的数据和当时的市值,政府需要连本带利偿还三万亿人民币。
要知道,当时有些省的年度GDP甚至没有达到三万亿,因此政府该如何筹集三万亿巨款来满足这位老人的要求呢?
经过慎重考虑,当地政府暂时拒绝了老人的还款要求,并对借条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要从1944年讲起,当时抗日战争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在南方敌占区活动的游击队却仍旧受到大规模围堵、封锁,被迫四处转战。
离开根据地的他们失去了所有补给,只能风餐露宿,后来实在难以为继,只好向人民群众求助。
广东某游击队队员梁月娇出身豪门大户,她的父亲梁鸿文早年曾在美国闯荡,发了一笔横财,回乡后便大肆扩盖庭院,购置田地,成为一方巨贾
梁鸿文共有六位姨太太,其中第三位被称为“三姐”。她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女性,对革命事业充满同情。
得知游击队员的生活十分艰苦,她便让梁月娇将他们带到家中,并吩咐厨房为他们准备饭菜以果腹。
在日军大举进攻的时候,游击队不得不转移阵地。三姐看到队员们饥饿难耐,心生怜悯,决定借出60斤白米给他们作为行军口粮。
然而,游击队长坚持军队的纪律,不愿意接受白吃白拿的行为。他当场写下一张借条给三姐,并约定如果革命胜利后,可以找人民政府兑现利息。
但三姐并没有把这张借条放在心上,只是随手将其放在了存放田契、地契的箱子里。
——【发现第一张欠条】——
2009年,家住广东江门大井头村的梁诗伟觉得家里乱糟糟的,于是决定彻底打扫一下。在打扫的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张,看起来有些年代了。
看到这张纸的时候,他还在想家里什么时候有这种东西呢?
好奇心驱使下梁诗伟,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这张泛黄的纸张。虽然字迹有些褪色,但仍能清晰辨认出其中的内容。
快速阅读了一遍后,梁诗伟发现这张纸原来是一张借条。
借条上的内容也很简单,因为当年战事原因,游击队来梁诗伟家中借走了60斤大米。等到抗战胜利后,国家会偿还这笔债务。
发现这张欠条后,梁诗伟老人感到震惊,也感到了一种承前启后的责任。他决定追求公正,寻求偿还。
梁诗伟向县政府报告了此事,希望能得到欠款的兑现。然而,政府表示按照欠条规定,即使将全球粮食相加也无法偿还这笔巨额款项。
经过协商,在确认欠条真实性后,政府决定给予梁诗伟2万元人民币作为对他家抗日贡献的奖励,并要求他上缴欠条原件以作为历史文物保存。
梁诗伟欣然接受了这一安排,他并不在乎钱的多少,只希望母亲的付出能得到肯定和纪念。
随后,他将欠条上缴,自己也领到了2万元。原本以为一切已经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