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简称犹委会),二战期间,它为苏联战胜法西斯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却沦为美苏冷战的牺牲品,遭到苏联当局的残酷镇压。
1、二战中“犹委会”贡献
犹委会是苏德战争期间建立的一个半官方的苏联犹太人反战组织。
1941年6月22日纳粹入侵后,苏联丧师失地,损失惨重。为了调动各族人民的反法西斯热情,经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批准,苏联情报局先后发动不同民族、不同团体的文化代表人物成立了犹委会、全斯拉夫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苏联妇女反法西斯委员会、苏联青年反法西斯委员会和苏联科学家反法西斯委员会。
1942年4月23日,在苏联战时首都古比雪夫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苏联情报局副局长所罗门·洛佐夫斯基正式对外宣布了这5个委员会成立的消息,并指出:
“犹委会的主要目的是动员所有国家的犹太人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战斗,发起一个全力以赴援助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肩负重任的苏联及红军的运动。”
苏联著名犹太人演员所罗门·米霍埃尔斯受命出任犹委会主席,布尔什维克党的资深新闻人士沙赫诺·爱泼斯坦出任责任书记。
其成员包括著名作家伊利亚·爱伦堡、达维德·贝格尔森,著名诗人佩列茨·马尔基什、伊·费费尔,著名生物学家、苏联科学院唯一的女院士莉娜·什泰恩,电影界公认的大师阿·卡普列尔,莫斯科包特金临床医院主任医师鲍·希梅利奥维奇等七八十位苏联社会的犹太名流。
犹委会还同时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埃尼凯特报》(《团结报》)。
犹委会的办公地址起初设在古比雪夫,1943年8月底,迁回莫斯科市中心克鲁泡特金大街的一座二层大楼里。
1944年4月,根据苏联情报局的要求,犹委会内部成立了主席团,主席团成员起初有15人,后来扩大到19人。
从1942年5月到1944年4月,犹委会先后在莫斯科召开了两次犹太人反法西斯群众大会、三次犹委会全体会议,并且向全世界的犹太人提出了“募集钱财购置1000辆坦克和500架飞机并把它们赠送给红军”的倡议,在国内外犹太人当中引起强烈反响。
1943年6~12月,由委会主席米霍埃尔斯和主席团成员费费尔组成的苏联犹委会代表团应邀对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进行了友好访问,不仅与这些国家的主要犹太人组织进行了广泛交流,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而且大大地推动了西方犹太人的援苏话动。
这是犹委会对外宣传的高潮,也是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苏联情报局领导的5个反法西斯委员会中,犹委会的活动最活跃,所取得的成就也最大。
在犹委会的努力宣传下,国外犹太人组织和个人对苏联红军和民众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包括现金、食品、衣物、药品、机器设备、救护车等,不一而足。
按照洛佐夫斯基的说法,仅美国的苏联战争救济犹太委员会就为苏联募集了9300万美元,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在战后的许多文件中也不止一次地表示,卫国战争期闻,犹委会“在抵制反苏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作为苏联国内唯一具有代表性的合法的中央犹太人组织,犹委会在覆行对外宣传使命的同时,也对苏联犹太人的生存和犹太文化的发展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为了解决疏散到苏联内地的犹太难民的安置问题,1944年2月15日,米霭埃尔新、爱泼斯坦和费费尔联名向苏联政府提出了在俄国犹太人的传统聚居地克里木,建立犹太族自治共和国的建议(简称“克里木方案”)。
2、克里木方案被抛弃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的巨大变化就是苏联与西方从合作逐渐走向冷战。
1946~1947年,是美苏关系开始变冷及冷战缘起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由于斯大林在战略思想方面的变化而对犹委会造成的第一个重大打击,就是国内外犹太人寄予厚望的“克里木方案”被抛弃。
1944年2月15日,犹委会把“克里木方案”提交给苏联政府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此事“不仅在莫斯科的犹太居民中公开谈论,在政权上层中也广为谈论”,并且受到苏联广大犹太民众以及各兄弟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的普遍欢迎。
1944年3月,整个莫斯科都知道了即将在克里木(即克里米亚)建立犹太族苏维埃共和国的事情。
1944年5月12日,克里木半岛全部解放。
不久,22.5万名土著人(其中主要是克里木鞑靼人)因被指控与德国人合作而在几天之内就被全部放逐到中亚、乌拉尔和西伯利亚。这无疑为犹太共和国的建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当时在莫斯科,犹委会、犹太文学界和文化界对“克里木方案”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与此同时,美国犹太美对此也极为关心。1944年6月,美国鹿会主席埃里克·约翰斯通知美国驻苏大使埃·哈里曼在拜会斯大林时,专门讨论了在白俄罗斯的主要犹太居民点恢复州的建制以及向克里木进行犹太移民的问题。
“约翰斯通向斯大林描绘了一幅令人高兴的蓝图,如果达成这件事,苏联在战后可获得美国的长期贷款。”
在筹备雅尔塔会议时,哈里曼还向苏方询问过关于建立犹太共和国以争取美国贷款的计划进展情况。
犹委会领导人非常乐观。费费尔曾向米霍埃尔斯保证,“克里木方案”会得到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伏罗希洛夫的支持。
贝利亚曾在秘宅接见费费尔,与他研究有关成立克里木犹太共和国的问题。洛佐夫斯基则明确通知犹委会领导人,苏联领导人有可能同意在克里木建立犹太人共和国。
1944年年中或1945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鲍里索夫的办公室曾收到指示,“审查用于筹建未来克里木犹太共和国的财政需求”。
以至于当时传言米霍埃尔斯有可能担任犹太共和国苏维埃主席,爱泼斯坦将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犹委会领导人已经开始“分配部长职位”。
了解纳情的苏多普拉托夫指出,1945年,苏联官方散布传言说,“在克里木将建立一个犹太自治共和国,全世界的犹太人都可到那里去,尤其是深受法西斯主义迫害的欧洲犹太人。”
其目的是“想弄清是否可以借此从西方获取资本,以重建遵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二战胜利后,斯大林还与美国参议员代表团,就克里木建立犹太共和国和在白俄罗斯犹太人曾聚居的地区恢复戈麦尔州的问题进行了会谈,并请求他们不要将贷款和技术仅限于这两个地方,不要受具体计划的束缚。
“斯大林想通过这种方式从西方筹集100亿美元的资金以重建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一直到1946年年中,“克里木方案”都左右着犹太文学界和文化界,“犹委会的领导人天天都在等待正面回应”。
但是,他们不知道,不幸正在悄悄降临。
1946年6月25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正式通过了“将克里木自治共和国转为克里木州”的相关法律。在两年多时间里悬而未决的“克里木方案”就此终结。
3、斯大林为何放弃了“克里木方案”?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放弃了“克里木方案”呢?
首先,二战结束后不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苏联和英美由合作开始走向对峙。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斯大林这时不得不谨慎对待在克里木建立犹太共和国的问题。
斯大林在1946年2月9日的讲话中就已经暴露了对美苏未来冲突的隐忧。1946年5月1日,他在《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命令》中更是明确宣布,“我们一分钟也不能忘记国际反动派的阴谋诡计。他们在策划新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克里木建立一个犹太共和国,那么,在美国闹得很凶的犹太复国运动就会在苏联取得立足点,万一战争爆发,克里木就将会成为美国在苏联“南方的基地”。
1956年8月29日,赫鲁晓夫在接见来访的加拿大劳工进步党代表团时明确表示:“我当时就反对这个思想,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斯大林的意见。”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之一。
其次,由于冷战的来临,苏联吸引犹太人资本的愿望落空。
美国犹太人,甚至包括犹太复国主义者,也不敢贸然向苏联提供援助了。就连戈尔德贝格和诺维克等积极从事有利于苏联活动的美国进步人士也遭到美国侦察机关的调查。
“国家领导人开始明白,指望犹太商界提供援助和投资是不可能了”。苏多普拉托夫认为,“关于在苏联框架内建立犹太共和国的问题,像是一种对西方的试探,以便借此弄清西方在战后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的计划到底能实施到什么程度。”
现在,既然与西方合作的希望已经破灭,斯大林怎么可能继续支持“克里木方案”呢?
不仅如此,几年后,斯大林还利用这个早就放弃的“克里木方案”作为主要“罪证”之一,策划了震惊世界的“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
4、《黑皮书》被查封
斯大林战略思想变化对犹委会造成的第二个重大打击,就是犹委会呕心沥血编撰的《黑皮书》被查封。
《黑皮书》是关于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欧洲、特别是在战时沦陷的苏联各地区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罪行资料的编。
编写和出版《黑皮书》是由爱因斯坦首倡的。它既是犹委会与西方犹太人组织合作的主要项目之一,是犹委会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这一计划从1942年底开始酝酿,1943年夏,经苏联情报局批准,在犹委会内部正式成立了由米霜埃尔斯、贝格尔森、费费尔等人组成的《黑皮书》编纂委员会。紧接着,这一计划就紧锣密鼓地实施起来。
1944年春,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爱伦堡、格罗斯曼、谢芙琳、克维特科等24人加入进来,其中还包括3名俄罗斯作家。经过犹委会和数十位作家的辛勤努力,俄文版《黑皮书》的编辑工作在历经坎坷之后终于于1945年秋完成。
1946年年初,经苏联文学和出版事务管理总局审查批准,《黑皮书》被列入该年度的出版计划,并且在同年3月交由承担该项出版任务的意第绪语《真理报》出版社出版。
但是,就在犹委会等待《黑皮书》印刷之际,国际和国内的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形势越来越不利于《黑皮书》的出版发行。
苏联当局本身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战争结束后的一年半时间里,美苏之间的冲突还没有公开,所以,《黑皮书》计划得以继续运行。
然而,当冷战爆发,特别是反犹主义已经成为苏联的官方政策之时,《黑皮书》的内容已经不合苏联当局的胃口,并且变成苏联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障碍。
1947年2月3日,联共(布)中央宣传部在对《黑皮书》的内容重新进行了两个月的审查后做出结论:此书不宜在苏联出版。
所以,无论犹委会领导人和《黑皮书》的编辑如何强调该书对于苏联读者的重要性,在苏联当局的眼里,它已经变成了不合时宜的出版物。特别是当斯大林和苏联当局决定在国内开始掀起新的反犹浪潮并决定拿犹委会开刀时,出版《黑皮书》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它的出版“毫无疑问是与苏联的整个政策相冲类的”。
1947年8月20日,文学和出版事务管理总局发布命令,勒令意第绪语《真理报》出版社停止印刷《黑皮书》。
尽管米霍埃尔斯在1947年9月18日致函苏共中央书记日丹诺夫,请求他“指示完成这个及时的、重要的出版物”,但当日丹诺夫就此征求中央宣传部的意见时,后者依然固执己见,认为《黑皮书》含有严重的政治错误,“不能出版”。
日丹诺夫有点犹豫不决,遂交由斯大林最后定夺。斯大林明确表示:“当我们所有的民族都在受难的时候,为么要突出这些(犹太人)的苦难?”
这就等于给《黑皮书》正式宣判了死刑。
1948年底,随着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被查封,此书也被销毁了。俄文版《黑皮书》虽然没有面世,但是,当斯大林开始策划“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之时,它同样成为苏联当局指控犹委会的主要罪证。
5、米霍埃尔斯被暗杀
斯大林战略思想变化对犹委会造成的第三个重大打击是犹委会主席米霍埃尔斯被谋杀。
1947~1948年,出于对外冷战和对内加强统治的需要,苏联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反对“世界主义”的运动,其“目的是加强与外界的隔绝并在知识分子中清除任何外来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苏联民众当中“灌输对西方的反感和敌意”,以便当预期的冲突发生时培养起一种好战的精神。
苏联犹太人因为和西方联系最广、受西方影响最大,因而沦为打击的重点对象。
有研究者指出,“所谓反世界主义者运动,几乎就是反犹太人运动。”
在官方的支持下,不论是政界,还是科技文化界,大批犹太人遭到开除或者免职。
而作为犹太文化的领军人物、享有“苏联第一犹太人”美誉的米霍埃尔斯自然就成为苏联当局打击的首要目标。
特别是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的决议通过后,斯大林的战略是“决不允许在苏联境内出现一个公认的、享有世界声望和尊敬的犹太民族运动领导人。”
而担任犹委会主席的米霍埃尔斯恰恰就是斯大林最为担心的那种苏联犹太人的精神领袖。
苏联当局明白:
“应该首先除掉米霍埃尔斯,因为不除掉他,就不可能清除犹太民族文化的残余,就不能有计刻地从肉体土消灭受他支配的苏联的犹太人。”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
1947年12月上旬,美国报刊上出现了受到严格保密的有关斯大林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细节报道。这件事在苏联被看作是泄露国家机密。
斯大林闻讯大怒,立即下令国家安全部部长阿巴库莫夫追查泄密者。
国家安全部一时找不到真正的消息来源,于是便嫁祸于米霍埃尔斯,诬称米霍埃尔斯委派苏联科学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家伊萨克·戈尔德施泰因从斯大林的妻嫂叶夫根尼娅·阿利卢耶娃及斯大林的犹太女婿莫罗佐夫处收集有关斯大林私生活的情报。
因为米霍埃尔斯在战争期间访问过美国,与美国犹太人联系甚广所以,国家安全部便向斯大林报告说,“全世界是通过米霍埃尔斯了解到他的私生活的。”
斯大林随即命令阿巴库莫夫迅速干掉米霍埃尔斯。
苏联国家安全部第一副部长谢·伊·奥戈利佐夫、白俄罗斯国家安全部长拉·察纳瓦中将和费·格·舒布尼亚科夫上校受命负责此次行动。
1948年1月12日晚饭后,在国家安全部的精心策划下,正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参加对获得本年度斯大林奖金提名的戏剧,进行评审的米霍埃尔斯和陪同他出行的国家安全部密探、戏剧评论家弗拉基米尔·戈卢博夫一起被诱骗到察纳瓦的城郊别墅,然后被国家安全部的工作人员用货运汽车轧死。
夜深人静时,两人的尸体被装上卡车抛到明斯克市内离他们所住宾缩不远的一条偏僻的大街上。
这样就给外界造成了一副米霍埃尔斯和戈卢博夫散步回来死于车祸的假象。
随后,斯大林高度评价了这一行动,并下令授予这一行动的参加者勋章和奖章。为了掩盖这一谋杀阴谋,苏联官方在1月16日为米霍埃尔斯举行了隆重的追棹会和盛大的葬礼。
暗杀米霍埃尔斯是斯大林“对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清算以及后来对其领导人和苏联——犹太文化精英清洗的序幕”。
6、犹委会瘫痪
斯大林战略思想变化对犹委会造成的第四个重大打击是犹委会的活动陷于瘫痪。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斯大林的战略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出炉;6月5日,马歇尔计划发表。随后,斯大林彻底放弃了大国合作政策,转向集团对抗政策,美苏冷战正式爆发。
9月25日,日丹诺夫在华沙召开的九国共产党情报局会议上正式宣布:
“世界舞台上现有的政治力量分成了两个基本的阵营:一方是帝国主义的和反民主的阵营,一方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和民主的阵营。”
苏联的内外政策日趋严酷,犹委会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打压。
冷战开始后,美英及其他国家形形色色的犹太社会政治集团都开始加入了反苏大合唱。
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进步的犹太组织又都在争取与犹委会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以便配合犹委会的活动。
不久,根据犹委会主席团的指示,米霍埃尔斯又向中央委员会书记日丹诺夫提出了在向国外新闻界发送犹委会材料之外的六点工作计划,其中包括:
帮助创建一个由犹太人反法西斯组织、苏联的友好联盟及其他进步民主组织组成的国际协会;不断地给国外进步民主组织派遣苏联犹太文学和艺术代表并把这些代表组成代表团派往海外;组织第四次莫斯科犹太人代表集会;用意第绪语出版反宣传的月刊杂志:派苏联犹太社团代表到国外向全世界宣传有关犹太难民们的悲惨状况;邀请美、法、波兰、保加利亚、巴勒斯坦和罗马尼亚等国家犹太进步民主运动的著名人物参加十月革命30周年纪念活动等。
但是,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并未得到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的认可。
与此同时,犹委会的出访计划屡屡碰壁。与二战期间犹委会代表团盛极一时、长达7个月的海外访问相比,战后犹委会的出访活动黯然失色。
据统计,战后犹委会的出访活动仪有一次,即1946年1月31日,经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斯大林同意犹委会接受罗马尼亚犹太组织的提议,批准米霍埃尔斯出访罗马尼亚一个月。
此后,从1946年5月到1948年4月,犹委会先后总共提出了12次出访或者对外交流申请,不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犹太人组织(包括亲苏的犹太人组织)的访问,还是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犹太人组织的交流,都被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以各种理由或者借口驳回。
经过一连串的挫折之后,犹委会领导人终于明白:
苏联当局根本无意让苏联犹太人与西方犹太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实际上,到1947年年底,苏联当局已经终止了利用犹委会加强与世界犹太界合作的计划。
不仅如此,根据当时担任国家安全部大案要案调耷处侦查员的留明后来的说法,在戈尔德施泰因被捕后(即1947年底),国家安全部在调查特别重要的案件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把犹太人看作苏联政府潜在的敌人。
于是,犹太人逐渐成为苏联当局怀疑和打击的对象,许多被指控有反苏联行为和替美国从事间谍活动的犹太人被捕。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虽然没有立即下令解散犹委会,但是,也根本无意让它东山再起。
斯大林之所以让犹委会继续保留下来,仅仅是出于中东政策的需要,因为这时他正在考虑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以便把苏联的势力扩展到中东。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