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是明末最优秀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大量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尤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今天我们来欣赏董其昌的绝笔作—《紫茄诗》。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七,上海人。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他天才俊逸,善谈名理,少好书画,临摹真迹,至忘寝食。
董其昌书《紫茄诗》长卷,长414厘米、高24.5厘米,清新隽逸、秀美绝伦,然又不乏老辣,虽不能说是董氏极品,但也是其上乘代表作。此卷作品疏朗闲适,轻歌曼舞,是一种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不计温饱、寄情翰墨的精神生活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董其昌书此行草长卷时已82高龄,他落款纪年为“丙子三月望”,也即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董其昌写完这件作品后不久去世了。所以此卷书作实为董其昌之绝笔,弥足珍贵。
董其昌作为明末最优秀的书法家,他死后依旧光芒四射。清灭明后的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南京南明福王政权以董其昌书画成就与元人赵孟頫相类,授予董其昌与赵孟頫相同的谥号“文敏”,后人因此把他称作“董文敏”。
董其昌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董其昌的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董其昌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清代,尤其在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