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的老司城遗址是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永顺彭氏土司的所在地。2015年它与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联合申报"中国土司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参观老司城可以实地了解历史上存在过的土司制度。
从永顺县城出发去老司城遗址的中途有老司城牌坊和“万马归朝”景点。向东眺望,千山万壑如同万马奔腾,归向猛洞河边的土司都城。路边有景点,将薄薄的土层剥去,露出峥嵘的石山,其上便是土司练兵的大营。
老司城被称为“中国的马丘比丘”。马丘比丘是在南美洲秘鲁发现的古印加帝国遗址,建造年代在15世纪中后期,100多年以后被西班牙人入侵破坏,成为无人居住的城堡。而老司城建造于12世纪,600多年历经28代土司世袭,直到雍正二年清廷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员管理,老司城才逐渐冷落萧条。
据史料记载,彭氏土司兴起于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割据湖南的是南楚王马殷和他的儿子马希声、马希范,长沙的老地名“马王堆”“马王街”即由此而来。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交战,在永顺、古丈交界的酉水河边会溪坪盟誓为约、立铜柱为信。溪州铜柱现收藏于永顺县王村(芙蓉镇),铭文2600余字,镌刻有《复溪州铜柱记》。马楚王郑重声明“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租,自为供赡,本土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戈之虞,克保耕桑之业。”而彭士愁“乃迁州城,下于平岸。溪之将佐,衔恩向化”,“一心归明王化,永事明庭”。自此以后,溪州人民得享800多年没有边患战乱的安定生活。
土司王城大约就是那个时候从酉水河畔的会溪坪搬迁到现在的猛洞河边司城村,群峰屏障,易守难攻。王城修有鹅卵石铺成图案的道路通往山外。城址包括宫殿区、衙署区、居民区、墓葬区、宗教区等部分。比较有特色的是下游2公里的“祖师殿”, 从老司城码头乘舟顺流而下可直达,河水清澈见底,手指大小的游鱼成群结队溯流穿梭。祖师殿、皇经台和玉皇阁,三座殿堂坐落在同一条轴线上,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而上,重重叠叠,殿阁飞檐,蔚为壮观。全殿采用楠木、马桑等珍贵木材,榫卯结构,不用铁钉,充分体现了土家工匠的聪明才智。湘西民歌有《马桑树儿搭灯台》,马桑树在古代是可以做建材的乔木,现在却成为低矮的灌木,不知道是否气候变化引起的退化?
老司城比马丘比丘建造早得多、时间也长得多,但因为一直有人在此生产生活,遗址保护得不好,成了玉米地,加上墓地也多次被盗掘,目前能看到的只有河边一片台地上石头垒砌的屋基和很少的原物,大部分房屋如摆手堂、宗祠、吊脚楼村寨都是仿古新建的,出土和收集的文物不多,很难想象兴旺时期"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情境。
更有历史意义的是“子孙永享”牌坊。明朝中期开始,倭寇(日本海盗)经常在沿海一带烧杀掳掠,朝廷征调湖广土司统兵五千奔赴沿海,1555年斩杀倭寇1900余人,被朝廷赞为“东南战功第一”,为表彰功绩,特赐建“子孙永享”牌坊。按时间推算,土司出征应该与抗倭名将戚继光同时,却远没有戚家军的威名。从遗址出土的石碑上刻有“永顺军民宣慰使、云南右布政使彭翼南”字样来看,彭氏土司在平定西南巩固边疆中也立下过汗马功劳。
今天的老司城土家族人民安居乐业,敞开胸怀,欢迎八方来客,共同迈进各民族和睦团结进步的新时代。
来源 丨红网 论 坛网友 @陈有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