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欢喝粥,但是很多人都不会熬粥。什么叫做粥呢?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说过:“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袁枚的这番说法,是小生截止到目前为止,看到的关于煮粥的最精确的、最具体描述。那么,怎么才能熬得如此这般的一锅好粥呢?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把握好下面的三个要点。
首先一步,放米下锅的时机有一定讲究。
一般来说,凉水放米(大米、小米、玉米碴子)就可以了;但这样容易出现粘锅、糊锅,所以凉水下米要注意勤搅锅。
除了容易粘锅,直接用自来水煮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自来水大多采用加氯的办法来消毒,如果凉水时就放锅里米,水里的氯会破坏米里的营养成分。先煮一下水再放米,就可以将水里的氯蒸发掉。
水开后再放进去米,就不会轻易粘锅、糊锅;但这样的缺点是煮的时间要够长,不然就不够黏糊。有的朋友可能采取折中办法,选择在水“响”后放米下锅。所谓水“响”就是水已经烧热、发出响声了,但是还没有沸腾。这个主意不错。选择此时放米下锅,既不容易粘锅,又不用煮太长时间。
第二个要点是:开锅后,将火关小、慢慢煮。
所谓小火,要小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让锅处于刚好冒气泡状态,沸而不溢。
这是最关键的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沸而不溢的状态,可以让米的颗粒之间、颗粒与水之间、颗粒与锅壁之间,产生均匀、轻柔地,又有适当力度的碰撞与摩擦。这样下去,伴随着米粒的一点一点糊化,粥就会一点一点变得浓稠起来,米香也就会一点一点地散发出来。
当然在这个过程期间,也要不时搅一下锅底,以防止糊锅;尤其当玉米粥逐渐变得浓稠时,更要加大搅动的频率,因为这时更容易糊锅。
第三个要点:把握好关火的时机。
没熬好的粥。汤是汤,米是米,这样的粥,是没有熬好的粥;还要继续熬。
恰到好处的粥。这样的粥米水融合、恰到好处,可以关火了。
熬过头的粥。粥熬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熬过头了,变成图片中的样子,也不好吃。
年父的经验之谈
1、煮粥最好用新米,更鲜美。
2、米和水的比例要适当,年父一般按照1比25的比例。水过多,粥会很稀;水太少,粥会太稠。当然,你如果自己的喜好,喜欢更稀一些、或者更稠一些,做些调整。
3、煮粥全过程都要盖锅盖,这样可避免粥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及其他营养成分随水蒸气散失。
4、如果感到口味单调,可以在粥里放入地瓜、南瓜、芋头、大枣……甚至可以在粥里加入高汤来调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