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其实研究房地产并不难,关键就是分析官方的表态,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漏掉了央行的这次重磅表态。
▼ 文|老墨
“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20多年的长周期繁荣,正在进行重大转型并寻找新的均衡点。”
这句话可不是我凭空造好,而是出自11月8日,央行行长在2023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重磅表态。
乍一看,这只是句很普通的话,但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忽视了,当中包含了两个重要表态。
更关键的是还涉及到未来房地产走势。
01 / 房价缓跌/难涨或是我国房地产转型的关键特征之一
其实我们对比历史,就肯定能发现,从1998年住房商品化或者是2000年开始,房地产之所以能够长周期繁荣,根本离不开这两点。
第一、供应端和需求端共同炒热市场,卖方主导房价,推动短期内快速提高。
有公开数据显示,从世纪初到2021年间,整个全国住宅竣工面积高达123.9亿平,特别是从2021年开始,常年保持在5亿平以上,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达到了8.08亿平。
恰在当时,我国城镇化快速提高,大量人口进城就势必要买房,再加上政策加持,几者相结合,直接炒热市场。
我们深知一旦市场火热,房子根本不愁卖,房价主导权基本就在开发商/业主手上,涨价在所难免。
四年前《乐居网》就曾这样报道:
《2018年实则是房地产的“大年”,房价创201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明确提到,仅仅一年房价就上涨了12.22%。
第二、很多小城市出台天量的PSL棚改政策,从货币角度刺激民众集中购房。
你们完全没有注意到这点,过度关注大城市,而忽视了中小城市。
看看数据就明白了,在2018年前后,大城市基本都落实了非常严格的限价措施,房价几乎零涨幅。于是,在这个情况下,小城市没有那么多限制,棚改货币化让民众手里有了钱,集中买房,房价上涨也就不奇怪了。
很显然,经过长周期发展,继续走老路无异于进入“死胡同”,而此时提到转型,就变相告诉我们:
要么是房价难涨,要么是干脆下跌,这或许就是央行行长提到的特征之一。
02 / 弱化供应端、去金融化,这或许是“新的均衡点”
不可否认,过去投资势头太旺盛了,部分城市比例甚至超过了50%,就算是全国也至少在30%左右。
此前在我谈论保障性住房的时候,就明确“市场+保障”是未来我国房地产的关键走势,这本身就是去金融化的一种信号。更重要的是建造/改造老旧房屋变成保障性住房,提供给特定人群,目的正是让他们不需要买商品房。
反过来说,这难道不是弱化供应端的体现吗?至少我认为是的。
虽然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测算,未来几年我国商品住宅市场仍具备10-12亿平方米的发展潜力。
可问题是一旦销量下滑,开发商的拿地和开发热度都会受影响,他们是否愿意继续大步快跑,恐怕还真的有待讨论了。
03 / 本号观点:
此次央行重磅表态,特别是首提“寻找新的均衡点”,在这种大环境下,诸如供应量、需求量和房价等等都无一例外,都会发生变化。
还是那句话,当下的种种措施都在朝着求稳的方向前进。
只有先做到了这点,才可能在稳定的背后缓慢下跌,可能依然限于部分城市和地段,但只要不涨,对于无房人来说,就已经赢一半了。
我们简单算一下,购买总价200万的房子,其实只要房价不涨/涨幅过低,就已经亏本。
大家都是贷款买房,比例为60%也就是120万,利率为3.7%,三十年利息总和近79万,至少在前十五年里,月供中大部分都是利息。
又有多少人能住满15年呢?很少,非常少,所以说怎么算我们都在亏本。
而房价难涨的关键是没人炒房,这难道不是赢一半了吗?
对此,你怎么看呢?
欢迎友善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