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骈:从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到走火入魔的假道士,最后又成为叛贼

分享至

高骈:恨乏平戎策,惭登拜将坛

要说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之人,排在第一位的定是岳飞无疑,他不仅战力惊人,那一首《满江红》的慷慨激昂,誓扫仇敌,一雪国耻的悲壮,伴着风波亭上的寒风,留给后世无尽地感慨。

岳飞的底色是武将,为诗为文都是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相伴,或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诉说的是壮志未酬的苦闷,中心主题是精忠报国的爱国之情。

而在唐代却有一武人,一边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一边又是赏心乐事诗酒花,一派的文士风流,这便是唐末之际的高骈,与岳王爷完全是不一样的风景。

在儿童所背的唐诗中,这高骈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最有名的大概要数《山亭夏日》和《对雪》了,但是,作为一名在大唐末世之际,一位手握重兵,理应力挽狂澜之人,成天这花啊雪的,总是有一种不务正业之感,至少是有失国之重托的。

高骈的面目现在其实是很模糊的,他是唐末名将,也是个褒贬两重天的人物,而且在新旧《唐书》中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

众所周知,《新唐书》是在《旧唐书》基础之上,进行大力删减而成,所添加的新概念极少,可是,对高骈却似乎是个特例,不仅对其功过及历史定位有很大分歧,而且后者是将其归于《叛臣传》,与一帮助纣为虐的军阀为伍,带有满满地不耻之意。

高骈,字千里,幽州人,晚唐名将,一生战功显赫,驱党项,逐吐番,败南诏,复交趾,击黄巢;身为武臣,却又好文学,颇具诗才,后人评其诗作“雅有奇藻”,然晚年却痴迷神仙之道,终为妖人所误,身死族灭,死时年66岁。

高骈出身名门,乃“渤海高氏”一系,这一家族名人多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东魏高欢、边塞诗人高适及后来北宋开国元勋高怀德等,皆出于此,可谓是世代簪缨的豪门大族。

在高骈之时,家世数代为禁军将领,他秉承家风,武功过人,能一箭双雕,故后世人称“落雕侍御”,戍守长武时,击破党项诸部落,“出无不捷”,并劝降吐蕃,收复河、渭二州,以功迁秦州刺史,时人称其有“伏波之才”,在大唐后期的将领中,实为不可多得的一员骁将。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这是他在此时写的《边方春兴》,他虽身为武将,这诗却写得颇有盛唐边塞诗歌的气韵,诗中没有征夫怨妇的悲叹,没有“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凄凉,所体现的是志得意满之豪情,在金钟和笙歌的相伴中,于万层关山中回响。

他最大的功绩是平叛南诏,唐乱之时,在现今云南洱海一带的叛唐,并攻陷交趾,今属越南北部地区;后南诏又犯西川,朝廷遂以高骈为西川节度使,威慑南诏,南诏至此不敢犯境。

越南北部地区自古便是中国的郡县之一,统称为“安南”,为更有效地经营管理安南地区,唐朝在南越特设安南都护府,后将其改置为“静海军”,并任命高骈为首任节度使,管理交州等大片地区。

但这里部落众多,相互攻击且时常有犯上作乱之举,有所谓“十二使君之乱”发生;高骈率兵讨伐,南征北战,诛杀叛军首领,“一战而蛮卒遁去”。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