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三十七:长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0
分享至

导读

作为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对话三十七“长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于2023年9月24日在武汉成功召开。

本文字数:6377字

阅读时间:20分钟

本场学术对话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承办,由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秘书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霍晓卫担任会议主席、开幕式主持,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委员、城市设计分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相秉军担任学术负责人,邀请到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研究员、二级巡视员、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风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姚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等8位专家学者,就目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围绕“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主题分享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资源特色及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围绕“长江流域历史城市的保护实践”主题分享荆州名城保护四十年、江浙水乡名城保护探索与实践;围绕“长江流域乡村遗产的保护与实践”主题分享乡村转型与传统村落振兴机制、长江流域宣恩乡村规划重塑与低碳建造等领域的方法与路径,最后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霍晓卫副院长对本次学术对话做总结。

主持人:霍晓卫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秘书长,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霍晓卫副院长开篇提出,自2016年开始,我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下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总书记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些年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长江及其沿线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跟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工作同步推进。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成为我国第五个及最新的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资源极其丰富,发展脉络也高度复杂。但是当我们着眼长江流域,无论是经济带还是国家文化公园都希望能够突出系统性的工作特点,系统地认知价值,系统地推进保护与传承工作。在这些方面客观上确实还存在着不足以及可提升的空间。

开幕式主题报告

宁志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总体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中心总规划师

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总体规划》项目负责人,宁志中总规划师介绍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与难点的最新研究,全面介绍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原则和任务等内容,并从“三个关系”和“五大理念”两个视角来解读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重点。三个关系包括中华文化标志的多元与统一关系、国家与区域多层次战略协同关系以及文化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关系。五大理念则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

为了贯彻五大理念,需要以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以协调发展理念融入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开放发展理念彰显长江文化魅力,以共享发展理念增进人民文化福祉。这些将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因此,需要从文化阐释、空间形态、标志打造和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解决,以确保公园的顺利建设和发展。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宁志中总规划师指出需要解决一些困难与挑战,具体包括:如何准确阐述长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如何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园内的各项功能区域;如何通过建筑、景观等手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确保公园的顺利运行和管理。

01 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张 飏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张飏副总规划师介绍本次对话的第一版块就如何阐释长江流域丰富多彩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挖掘和总结主题性、区域性文化遗产将做出思考。

邹怡情:《长江与长江文化——从自然理解长江文化》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

邹怡情副总工分享了世界古代文明往往从大河起源,如中华文明的两大起源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野生稻子自然分布北限至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发展出稻作文明。由于稻作,人们告别冬穴夏巢,开始建村定居。中国西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茶树自然传播其中一条路径就是沿长江,所以才有唐代陆羽《茶经》开篇所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作物的自然起源影响了长江文化的底色,也促进了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长江流域是文化景观富集区,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宗教景观都可以领略长江对文化景观的塑造。仅就文学而言,历代长江的歌咏丰富了长江的文化底蕴,给中国人留下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经历了两千年中国历史中几次大的人口迁徙,形成了胡焕庸线所显示的中国人口分布密度的总体状况,长江上游、中游、下游都在这条线的东侧。可以相信,在未来,长江文化对这块土地的滋养会让长江经济带对中国发展发挥更为重要的影响。

王风竹:《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收获》

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研究员、二级巡视员(原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王风竹研究员从资源与特色、近年的十大考古发现和重大文化保护工程三个方面介绍了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收获。在资源与特色方面,总结梳理了湖北省文化遗产的七大文化特色和六大分布特色;在近年考古发现方面,湖北省从2011年至今的12年间,9次获得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这在中国考古界也是极为少见的,这些考古发现基本分布在随州一带,构建了随州地区历史上的曾国从西周早期到战国的完整脉络链条。在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方面,通过三峡工程湖北库区文物保护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湖北库区文物保护工程的两大系统性文物抢救工作,在廓清地区历史文化面貌、传承与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记录与梳理文物的第一手资料和文化遗产保护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三峡与南水北调两大工程全面系统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为长江文化研究特别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姚军:《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资源特色与利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姚军副院长分享了四川地处长江上游,长江干流、支流基本覆盖四川全境。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工作部署,四川实施并完成了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各类文物资源6.3万余处。以“突出地方特色”为引领,姚军将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文物资源归纳为巴蜀文化、崖墓、蜀道、宋元山城遗址、移民建筑遗产、盐业遗址、白酒作坊、藏羌碉楼与村寨、玛尼石刻、红军文物等20个特色专题并开展价值评估,指出四川长江流域文物资源是实证百万年人类史、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资源的特点和价值,报告提出建设四川省长江文物资源数据库、组建长江文化研究基地、推动特色资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六个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四川长江流域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

02 长江流域历史城市的保护实践

刘 岩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刘岩副总规划师主持介绍了接下来“长江流域历史城市的保护实践”版块将讲述聚落中“城”的部分,也是长江流域宏大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张弓:《新时代长江流域历史城市保护发展探索》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张弓副总规划师结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在长江流域岳阳、南昌、武汉、襄阳、苏州等历史城市保护发展规划设计的工作,提出应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题类型三个层面推动历史城市保护视野的拓展,尤其是要做好与长江流域历史城市特色密切相关的近现代价值特色保护、大山大水格局的保护、与农业及水体治理相关的文化景观的保护。在老城与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方面,提出应注重文化遗产到文化资产的转化,以城市历史景观(HUL)引导老城结构优化,注重落地项目的示范与长效引导。最后,指出长江流域历史城市保护发展还面临防洪安全、水环境与水生态协同、近现代建筑遗存保护利用等挑战。

康自强:《荆州名城保护四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空间规划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康自强所长指出从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开始,荆州有着5000余年的文明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以“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荟萃地、红色文化富集地、长江文化展示地”闻名于世。它是第三个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区,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022年中国电影大数据盛典暨首届楚文化节的精彩盛况重回大众视野。

厚积薄发、砥砺前行的40年,荆州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82年至2000年为保护探索阶段,保护工作主要聚焦于名城价值探索和点状文物保护;2000年至2011年为常态化管理阶段,工作重点在完善法律规章、补足基础设施、疏解古城人口三个方面;2011年至2018年为精细化管理阶段,通过编制各类保护规划、保护导则,有序开展古城风貌提升;2018年至今为活化利用阶段,这一阶段注重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以及大遗址资源全面活化利用,逐渐摸索出一条契合自身特质的保护与发展之路。荆州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和持续保护,聚焦时代问题和城市战略,在保护制度、保护机制、保护理念和保护手段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让荆州名城更有温度。

回望40年的探索与实践,荆州名城保护工作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精彩缩影和鲜活样本。新起点,新担当,新作为,荆州将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湖北省首个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方案编制试点为契机,持续推动传统文化在荆楚大地焕发新活力、谱写新篇章。

相秉军:《江浙水乡名城形成机制与价值特色比较研究》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委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工

相秉军总工程师认为研究江浙水乡地区名城的形成机制,认知城市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找出共性与个性,有利于促进名城的区域性保护思路。他带领团队开展的研究从八个方面展开:水陆变迁与区域治水营田;水陆交通网络与交通方式变迁;重大的人口迁移;运河的建设与漕运发展;海盐产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文化中心转移与地域文化的影响;战争或主要建设者的主观意图等历史事件。相秉军认为每一座名城的价值与特色,几乎不可能独一无二。应该在保护其一般规律性的基础上,加强重点价值与特色的保护和利用,从而真正坚持并突出城市的特色。研究归纳总结了十个方面内容:山水人居环境;运河文化;产业、手工业与商业文化;非物质文化;名人文化;军事战争与革命文化;近现代文化;水利、农耕文明;文明起源;城市历史与遗存。

03 长江流域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

陈志平

长三角(嘉兴)城乡建设设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陈志平副总经理主持的第三个版块主要围绕乡村遗产领域,他提出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区域,沿线分布数量庞大的乡村与大量乡村遗产,“长江流域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版块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内容包括乡村振兴,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以及智慧化的视角谈探讨乡村遗产保护实践。

罗德胤:《从中国式现代化和县域实践看长江流域的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罗德胤教授分享了从中国式现代化和县域尺度实践的角度认识长江流域的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提出从县域尺度做规模型认知与实践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的事业具有重大意义,自2020年以来持续开展的市县域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作,取得了可贵经验。罗德胤提出,只有将全县域作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共同体,使散布其中的传统村落和作为内外枢纽的县城组成联系紧密的网络,一起编织出清晰的文化形象和强大的地方自豪感,才能充分展现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并由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江流域的乡村遗产具有跨度大、种类多、区域性特点突出的优点,在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县域实践中可以也应该大有可为。罗德胤介绍了正在开展的甘孜藏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实践。

李裕瑞:《乡村转型机理与传统村落振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室副主任

李裕瑞副主任在报告中从乡村发展的现状入手,介绍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口数量变化与迁移格局、城乡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和群体差异、乡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以及乡村病的基本特征等。基于上述现实背景,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区域和类型差异。

李裕瑞副主任认为,乡村振兴要遵循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律,他进一步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对于乡村系统结构和发展机制的研究,结合典型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与机理的深度解析,创新性提出了“能人带动-多方参与-集体行动”的乡村发展概念模型。

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关键是做好综合识别、科学保护,实现永续发展。在综合识别方面,他介绍了面向乡村振兴的村庄分类方法与模型,以及特色保护类村庄的识别和分类策略。在科学保护方面,他认为要强化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保护。结合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他强调长江流域传统村落还需要关注极端性天气事件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带来的新风险。

徐燊:《长江流域宣恩乡村规划重塑与低碳建造》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燊教授认为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国家或群体的集体记忆,是国人面向未来发展的力量之源。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加强长江流域丰富多元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与必经之路。宣恩县土家族古村群落是长江中游地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受制于交通问题,内外交流较少,村民生活传统、文化保留完整。华中科技大学规划设计团队对这一区域进行了保护与创造性充实,保护原有文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低碳建造是实现“重塑”的重要方式,通过富有创造力的木构建筑对原有的村落环境进行活化,提供村民集体活动空间延续了村落文化精神。

会议的最后,霍晓卫副院长在总结与会嘉宾发言的基础上分享了他对“长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思考。他认为本次学术对话会议设计非常具有深意,诸多报告展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长江沿线多类型的文明图景。长江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地区三种主要文化根源于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上游巴蜀文化依托于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与水资源,荆楚文化依托于中游江河水文特征,吴越文化依托于下游的湖泊水体与近海环境,自然环境因素孕育了早期文明与聚落的形成,在文化扩张与周边地区的交互中相互作用并不断衍生出新的内容。霍晓卫指出,面向未来的长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应该注意:第一,看待某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都应该在长江流域完整的图景里面去看待,将更为壮阔、更为深刻,对理解区域的发展格局、认知今天以至未来的区域交流的规律和趋势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第二,对话中提到的三个文化对应三个重要的城市群,巴蜀对应成渝城市群、荆楚对应长江中游城市群、吴越对应长三角城市群,这三个城市群文物的数量占整个长江流域的一半以上,而这三个城市群的人口与经济占比又达到了流域内非常大的比例,因此,今天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并不是仅是抽象思考,而是促发我们思考,应更加关注如何让文化在当下发挥价值、如何将它和城市群广阔城乡的高质量发展、满足城市群广大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诉求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从事这个专业和相关专业共同努力的方向。第三,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才是最理想与最现实的,当下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背景与社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密切的关系可以也必须通过科学归纳进行规律认知。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能限于理想中的美好画面,而是应该和现实中城乡发展阶段与条件,包括城市的疏解、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费结合起来。乡村的振兴也同样,如果不与乡村产业与劳动力转型、不与城乡关系的优化、乡村振兴的国家部署相结合,那也是螳臂当车,无法切实推行下去。因此,基于不断地实践探索,认知当下文化传承与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需要规划人的深入思考与总结。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网:https://www.planning.or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本文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发改委:加快编制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健全流域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要闻 | 如何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场发布会给出解答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杨保军理事长:谱写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新篇章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知规划动态、晓行业前沿
4137文章数 16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