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开始,赏心悦事
来源 | 老叶说医
作者 | 叶正松
11月18日,海口市人民医院为缓解病人住院难,推行“全院一张床”制度。
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医院科室间床位壁垒,统筹调配全院床位资源,实现跨科收治患者。让很多原先住不进的患者,能及时住进医院接受治疗,有效解決了住院难和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呵呵!
网友吵翻了天。
先看看反对派的:
@赵:几十年的努力,实现专科专治,你一下子又搞回去了,可真的是为了解决看病难呢?给其他医院留点汤喝吧。既然是为了搞钱,就不要把自己说的那么高大上。
@王冰:三级诊疗形同虚设,社区医院功能阉割,大医院无序扩张。无语。
@真空味相:有效解决 这四个字是真敢说呀!
@OYeah: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明明提供不了足够的医疗条件,明明不是治疗疾病的相应专科,非要收收收?为什么不转院到能提供相应治疗条件的医院?舍不得?
@未来佛:跨科收治以前是违规之一,现在居然引以为荣,太搞笑了,这是进步还是退步。等治疗效果不佳,病人家属给你折腾,说你非专业收治病人,就有你好受了。
@今天是好人:隐患非常大,给自己挖了好大一个坑。
@小灵通:儿科收了个90岁大爷,妇科收了个睾丸扭转的,抑郁症都被你们搞笑了。
@柒柒:这不开玩笑吗,跨科室,安全怎么保障?这又不是酒店,想住几层住几层!
@高高:搞笑,医护人员都不够,到处跑,医疗质量都没有了。
@晨:儿科全是流感的,全院一张床,结果弄得全院一大堆院感的,谁想出来的呢。
@猎豹:感觉像东北名菜,乱炖。
@雁子3665: 然后专业病人乾坤大挪移,相互乱收病人,越来越乱。
@广东:折腾护士,每个科室都不一样,关注病情也不一样,已经出事了,血的教训!领导想一出是一出。
@张伟:不赞成此类做法,夸科收治病人,牵扯到医生要到多个病区观察病人,医生就是会分身术也做不到密切观察病人,再一个就是护理团队,护理不是本科室的病人,绝对做不到专业,内科护理新生儿护理妇产科再护理脑外患者,她能做到专业,能安全吗?不要引以为荣,这种方式是走不下去的!
@一步之遥:我们骨科就是这样,内科住不下也来,泌外科也来,五官科也来,跟大杂烩一样,病人有什么情况了还得往其他科找医生,对医嘱对的头疼,自己科医嘱都处理不完,有时候其他科都顾不上处理,护理难度大。
@神经外科医生:治疗应该还是专科医生收治,只是需要去其他科室查房,但是,估计就不是专科护士,观察病情就要差一些。不是专业,观察和治疗欠妥的时候,最后还是一线承担了所有。
@卖兜:医生无所谓,专科的护理是个大问题。
@Lisen:最大的问题是院感。儿科 呼吸科住进外科医生护士倒一片,切身体验。
@智慧囊349: 抢救的时候,谁负责,不同科不同楼层借床,告你个抢救不及时。
@空悟:之前规培那个医院实行了全院一张床,呼吸科的病人收去了整形烧伤科,主任查完自己科室的跑到另外一栋楼去查房,要是分散在不同的楼还不跑断腿?病情变化谁去抢救?出事情谁付这个责任?
@洋:没事就好,有事告倒一大片!
@Myoo5190: 心内看普外,呼吸看泌尿,乱套,医院賺了钱,但凡有事都是医生的错。
@刘也行:对对对,让科室的医生往死了收病人,给医院当牛做马榨干最后一滴血,遇到医患问题了再一脚踢开。
@王德发:惯到最后还是医生承受投诉。
@赵伟2447: 从不考虑医生的工作状态。
@Doctor:你们把医生当人看吗?虽然后勤管事的人比临床医生多几倍,但是请你们心不要那么黑,把临床医生一直按地上摩擦。
@云去云来:现在的医院一味的满足没底线的病人,把医务人员当做没有人格的工具。
@邵水霖:难道医生的工作量可以无限扩大?住院难仅仅是因为医院床位不够多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像医生这样的工作,需要脑力和体力时刻保持良好状态,毕竟人命关天,不是搬砖那样的活。显然,全院“一张床”的管理,或许需要慎重斟酌。
再看看力挺派的:
@静静的5906: 深圳市早开始了!
@漂流小侠:实不相瞒,我实习到现在的医院一直全院一张床。
@莲子清如水:浙江邵逸夫医院从建院以来就是这么设置的,现在三四十年过去了,运行得非常棒。
@王永召5877: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也早开始执行了,就是借别的科室床位,还是本专业大夫去治疗!
@学分扫码生人:跨科收治,并不是收到哪个科哪个科的医生治,只是占用了这个科的床位,治疗是谁收谁治,一般是内科系统跨内科收,外科跨外科,而且一般跨科收治的都是轻症的病人,等原科室有床位了会及时转回去,这样会充分利用床位,尽量解决有科室病人住不进去,有科室床位空置的问题,其实对于等待多日住不进去的病人来说这样解决他们也是高兴的。
@陈珺明:这都是大多数科室没病人搞的。医院为了创收出此下策。
力挺的不多。我仅站在临床医生的角度,谈两点个人看法:
1、先说说医院领导。
步子迈太大了,就容易扯着蛋。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电视剧《亮剑》中炊事班战士,拿起菜刀、烧火棍,上战场的情形。
科外插病人,十年前,我在内科时也曾干过。
不过是私人关系恳求外科护士长收纳的。
结果护士护理不专业,只好不停给我打电话。看个病人全院到处跑,遇到急事赶不过去。
还好,病人基本没出啥事。现在回想起来,真有些后怕,试想要是当时出了事怎么办?
那病人还会感谢你给床吗?
不!
只会怪你为了钱,收不了,还硬收。
大家还记得““7个小时一千个号还没看完,儿科医生被怒骂!”的事吗?
看完上面视频,是否怕怕了?
这还没出事,医生就被骂得里外不是人。
要是出事,能拿起法律武器,他们绝不会拿起宽恕的标尺。
2、再说说医生自己。
我说过,《江淮医学.老叶说医》只致力于价值传递,而不是情绪鸹噪。
看到很多同行,对海南这家医院“全院一张床”的做法不满,我隐隐担忧。
毕竟,吃饭,是大问题;吃饱饭,是一种理想。
看看一些同行的留言,就知道这其实并不是海南这家医院的独创,不少地方,不少医院,都早有实行。只是都知道这有点拿不上台面,没有像海南一院,这么高调“炫富”而已。
但这件事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说明,对于医院领导而言,千方百计留住病人才是硬道理。
因为,医院有病人,才能谈发展。否则,饿着肚子做小姐?财政投入就那么多,工资开支哪里来?
压力是自上而下传导,理解要自下而上反馈。作为一线医生,千万不要玻璃心。
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人在江湖,一个医生,特别是体制内公立医院的医生,面临的职场挑战,绝不是单纯看病,这么简单。要学会,冷风中看朝阳,泥泞处觅远方。
大多时候,即便压力山大,医院领导也只是给你来一句“小李啊,你担子重,任务多,最近辛苦了。”不要觉得这有什么夸张,这就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实。
你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在公立医院内,就得承受这些潜在的压力。要么认清现实,坦然接受,让自己心里少一点痛苦,不再玻璃心。要么就离开体制内,像张强医生那样,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场所。
最可怕的就是,被别人洗脑了,装满了垃圾观念,非要这样那样,但是又认不清现实。活在别人的观念中,害死了自己。
一定要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别人想要你做什么。大多数人痛苦的根源,都在于被社会的标准所绑架,为自己的社会评价而活。一旦接受了这些社会默认的标准,但又达不到之后,就会变得痛苦。前些天跳楼自杀的那个河南女老师,一个00后的女孩子,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别人灌输的观念,缠住了。
她在遗书中说,面对学生很想教书育人,但学校的工作、活动、领导的检查,让她像进了“牢笼”,“每天提着最后一口气在工作”。实际上,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不喜欢就换一个呗?原本就很年轻,也还没有家庭的压力,换个工作不是什么难事,不用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才是正常的思维,工作真的只是一份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更不要只盯着当老师这一种手段,是不是?
但是她为啥没有换工作呢?
因为,在她的观念里,很可能是这样的:一定要考编制,一定要做老师,一定要在那一所学校当老师。
而这些观念,是他父母灌输的,是周围的社会环境灌输的。既然这个幻想破灭,自己的生命也就没啥意义了。她永远也不会知道,人生不是非要考编制,不是考上教师编,就一定要当老师,也不是在这家学校当老师,就要一直待下去。
那件事给我们的启发是,累点没关系,但是感觉到痛苦或者不适,就要学会及时调整,要不然,你会崩溃的。
人,真正的价值,是你选择方向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力。
医客说
人,真正的价值,是你解决问题的实力,选择方向的能力。
【责编】医客君
【文章来源】老叶说医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微信:xxxfff0518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感谢您对医客的支持!
【投稿邮箱】yike@touchealth.com
每日医讯
• 1、2023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优秀及入围作品名单的公示
• 2、北京协和医院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领域取得进展
• 3、实行医疗纠纷“首诉负责制”!一省发文
• 4、颜宁担任创始院长!深圳医学科学院今天成立
• 5、《上海市遏制微生物耐药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实施方案》印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