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维基日历作为记忆之所:以“时间”为中心

0
分享至

本刊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du.cn/

摘要

日历不仅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时间物”,而且也是一种“记忆之所”。本文由“日历乃记忆之所”的视角出发,以英文维基百科网站上的“维基日历”记忆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一系列实证数据,针对维基日历文章和精选纪念文章两大内容板块,系统检视了过去廿余载维基日历作为“全球记忆之所”在“记忆框架”“时间标出性”和“同时性”等方面的复杂面貌。本文最后讨论了数字化的维基日历与历史日历和国家日历相比在“标出性”“同时性”“记忆共同体”等方面的异同。

作者简介

黄顺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陈昭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日历不只是“时间物”(Birth,2012),也是“记忆之所”(site of memory)(Benedict,2008;Nora,1989;Zerubavel,2003a)。菲利普·本尼迪克特(Philip Benedict)对十七世纪法国胡格诺教派的“历史日历”的研究发现,在1652年由法国印刷商皮埃尔·德海斯(Pierre Des-Hayes)出版的《大卫诗篇》前面所附十余页历史日历中,罗列了127个发生在“历史上的今天”、值得记忆的“事件”条目,其相应的发生时间呈严重失衡的分布,主要出自一个半世纪以内的法国史(Benedict,2008)。同样,伊维塔·泽鲁巴维尔(Eviatar Zerubavel)对世界上近两百个“国家日历”的研究也发现,国家记忆呈严重失衡的“双峰”模式:“各国日历上纪念的事件通常形成两个密集的年代群,分别代表精神起源与政治起源,两者间则隔着大段纪念意义上的‘空白’时间”(Zerubavel,2003b:31)。

上述的教派历史日历与国家日历都是“印刷形态”的日历,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日历面对的媒介生态环境已与往昔大相径庭。数字媒介为日历如何扮演记忆之所的角色提供了新的潜力,诸如“历史上的今天”网站和维基百科网站上的“维基日历”(Wikicalendar)记忆项目,其中后者正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维基百科于2001年1月15日正式上线,很快即推出了维基日历项目,这是一个以“维基文章”为基本载体的、“数字化”的记忆之所。传统的国家日历和历史日历通常是在权力精英主导下、以民族国家为中心、自上而下的记忆之所,而新型的维基日历却是在全球普通网民主导下、超越民族国家、自下而上的记忆之所。本文拟以维基百科中最具影响力的英文网站为例,系统地勾勒维基日历作为“全球记忆之所”在过去廿余载中建构出的时间面貌。

时间、日历与记忆之所

作为“社会世界中最核心的维度之一”(Zerubavel,1985:ix),时间本质上乃是人类的一种“发明”(Bergson,2005:371)、“文化建构”(Birth,2012:10)或“社会建构”(Hassan,2003:15)。人类习惯于对时间做区分(Durkheim,1995:9),既可以是“量”上的区分,如以60分钟为1小时,也可以是“质”上的区分,如从连续的时间流中区分出“神圣时间”与“世俗时间”,抑或“开端”与“分水岭”等时刻。正因为如此,时间上的“相等”(equivalent)与“相同”(identical)便不是一回事(Connerton,1989:66)。不同的区分逻辑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并行不悖,甚至交织一体,比如日历中同时包含量上“相等”与质上“相同”这两种逻辑(Connerton,1989:66)。

人类迄今为止的各种时间观念并非“一个连贯齐整的文化系统”,而只是在解决时间问题过程中逐渐留下的“沉积物”(Birth,2012:2)。每种时间观念作为“认知人工物”(Hutchins,1999)都蕴含着某种独特的认知,不过一旦它被具体化为时钟、日历等“时间物”(Birth,2012:7-10)或“文化人工物”(Cossu,2020:2),人们便极少再去理会其中的数学、天文学、机械学等知识,而更多关注在何种情境下、以何种方式、为何种目的而使用它们。本文拟聚焦的是“日历”这一时间物。人类从开始计日起已创制出了希伯来历、希腊历、罗马历、格里历、中国历、犹太历等上百种日历(库代克,1993/1996;斯特雷文斯,2005/2015),其中格里历为目前全世界最广为采用的日历。尽管如此,在当今世界的“时间图景”(Adam,1998:9)中,仍有某些在地或另类的时间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组织协调功能。

作为“时间物”的日历也是“记忆之所”(Benedict,2008;Cossu,2020;Fridman,2015;Nora,1989;Zerubavel,2003a),甚或“最壮观的集体记忆之所”(Zerubavel,2003a:316)。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对“记忆的社会框架”的论述中,便触及了日历、节日与记忆的关系:人们的思想与记忆“要求其根据有关日历和节日的习俗性时间划分来调节生活”(Halbwachs,1992:67)。“日历乃记忆之所”的观点指向一个基本事实,即日历年上的某些日期被标出为“节日”或“纪念日”,以庆祝或纪念过往的人物或事件。鉴于记忆与节日/纪念日的密切关系,研究者也视“公共节日为记忆之所”(Marschall,2013),称“节日周期本身即构成一个传统的记忆之所”(Zerubavel,1995:216)。事实上,有些日历的构成要素的命名本身就铭刻着记忆。比如,格里历在一、三、五月的名称中铭刻着对罗马门神雅努斯(Janus)、罗马战神玛斯(Mars)、发育女神玛雅(Maia)的神话记忆,星期日铭刻着对基督复活的宗教记忆(库代克,1996:77,44)。甚至,很早就发展出了一种以红色字体印刷节日/纪念日的视觉技术惯例来外化和强化日历的记忆维度,如天主教日历中以红字日期标出节日和圣徒日(Benedict,2008)。

日历作为记忆之所的面貌乃“记忆主体”的记忆实践之产物。十七世纪时,印刷商会偶往历史日历中塞入少许其他记忆内容,这有力地反证了新教据点的宗教权力精英掌握记忆控制权的基本事实(Benedict,2008)。对任何国家日历而言,权力精英总是竭力攫取决定人们“记忆什么”与“何时记忆”的控制权,但竞争者有时会在政局动荡或更迭之际趁机以日历为武器,发动“记忆之战”(Zerubavel,2003b)。例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称作“日历示威”的公共纪念活动在波罗的海国家激增,试图通过“反日历”重新发掘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某些纪念日,以挑战前苏联的节日体系(Andrejevs,2020)。在新世纪后的塞尔维亚,权力精英和公民反战运动者分别利用官方日历和另类的“公民日历”,争夺对争议性过去的解释权(Fridman,2015)。最极端之举,当属废旧历、立新历。在“法国大革命”胜利后,革命者另创十进制的“共和历”,试图使一年的节日在日历中整齐分布,并以其革命记忆来支撑节日(奥祖夫,1976/2012:232-241)。

维基日历作为记忆之所

维基日历是一种“简化版”的格里历,为建构一个“包容性”的记忆之所创造了机会。其简化表现在舍弃了“年”“周”和“节日/纪念日”三个元素,并将平、润年叠加为一种“月日”矩阵结构。正是这种简化重构出了另类的记忆想象力。首先,维基日历虽不指涉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年份,却足以容纳任何年份。舍弃了“年”的维基日历虽不能像真正的格里历那样去调节现实生活,却更能致力于“记忆工作”。其次,维基日历虽舍弃了以“周”为单位的小尺度循环周期和“同时性”(simultaneity)(Zerubavel,2003a:334),却仍可着眼于面向“月日”组合、以“年”为单位的大尺度循环周期和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征的“同时性”(即相同的“月日”),如787、1568、1645、1674年的“9月24日”。

第三,维基日历极大地解构了传统日历中赖以运行的“记忆的社会符号学”逻辑(Zerubavel,2004),即以“神圣时间/世俗时间”的对立(Durkheim,1995;Zerubavel,2004)为表现形式的“标出性”(markedness)(Leach,1961;Zerubavel,2004;Zerubavel,2018)。在传统日历中,被标出为节日/纪念日的日期是值得记忆的神圣时间,其他非标出日期是不值得记忆的世俗时间。标出旨在从物理、仪式、制度、时间、记忆等意义上将“特殊”与“普通”相区分,制造出“符号上的不对称”(Zerubavel,2018:9)。而在维基日历中,没有哪个日期比其他日期更特殊或特别,每个日期都被一视同仁地给予一个指向同名维基日历文章的“超链接”。不管每篇文章中各条目所记忆内容为何,其相应发生时间皆组成一条“社会时间线”或曰一个“年表”(Zerubavel,2003a),并且这些时间还具有“同时性”的韵脚。显然,社会时间线中各条目的发生时间——被记忆的时间——与其他未被记起的内容的相应发生时间之间构成了一种“标出/非标出”的对立。

不仅如此,每篇维基日历文章还有一篇相应的精选纪念文章。所有精选纪念文章每年或每四年(《2月29日》)都有且仅有一天会登上网站首页的“历史上的今天”栏目。显然,从每篇维基日历文章中精选出来的条目(及其发生时间)与其他非精选条目(及其发生时间)之间构成了“标出/非标出”的对立,并且当天登上与未登上首页栏目的精选纪念文章之间亦构成此种对立。鉴于维基日历文章与相应精选纪念文章之间的层次关系,本文将它们分别称作“一阶记忆文本”和“二阶记忆文本”,将两者中的社会时间线称作“一阶社会时间线”和“二阶社会时间线”,并将两者中组成社会时间线上的时间称作“一阶标出时间”和“二阶标出时间”。概言之,维基日历虽解构了传统日历在日期层次上的标出性逻辑,却又借助“超链接”技术重构了新的“双重标出性”,从而释放出了巨大记忆潜力。传统日历始终无法很好地“将数千年历史象征地浓缩进一个年度性的节日周期中”(Zerubavel,2003a),因为不仅节日/纪念日只是日历年中零星的“热点时刻”,而且每个节日/纪念日也通常只是排他性地记忆单个对象。相反,从维基日历上“超链接”进去的每篇维基日历文章都可提供包容性地记忆大量对象的空间,很好地解决了“记忆机会”的稀缺问题(Schwartz,1982)。

与传统日历不同,维基日历的记忆面貌由作为“草根主体”的维基用户协作地形塑而成。以往的日历研究通常在“民族国家”的格局下,探讨日历对于“国家记忆的社会组织”(Zerubavel,2003a),而如今互联网技术已滋育出某些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记忆共同体,维基百科网站即为一例。维基百科不单是数字媒介,也是“全球记忆之所”(Pentzold,2009):全球维基用户按照特定的维基规则,以“维基文章”的形式不断协作地展开记忆书写,其中亦不乏记忆争夺(Ferron & Massa,2011;Ferron & Massa,2014;Pentzold,2009;黄顺铭,李红涛,2015)。不仅维基网站是记忆之所,而且其中的维基日历亦是记忆之所,这是一个由一套维基日历文章及其相应精选纪念文章共同组成的记忆之所。如果说国家日历中的年度性节日周期是将“人民”转变为“国家”的最壮观的文化安排之一(Zerubavel,2003a),那么维基日历则是将“各国网民”转换为“全球记忆共同体”的最壮观的文化安排之一。

下面,本文将带着这种问题意识,以英文维基百科为例来回答下列研究问题。首先,作为记忆之所的基本载体,由维基用户创建的数百篇维基日历文章中存在何种记忆框架与时间观念?其次,这些维基日历文章中由各条目相应的发生日期所组成的社会时间线呈现出何种“一阶标出时间”面貌?第三,维基首页“历史上的今天”栏目中精选纪念文章的条目呈现出何种“二阶标出时间”面貌?最后,全球各地维基用户围绕维基日历而结成的记忆共同体通过其记忆实践呈现出了何种时间面貌?

研究方法

本文在借鉴泽鲁巴维尔刻画国家日历中的时间/记忆面貌的“记忆尺”(commemogram)方法(Zerubavel,2003a)的同时,努力克服其重“共时性”、轻“历时性”(Zerubavel,2003a)之缺陷。

利用Python、Xtool、Pageviews等工具,本文从研究期内(2001-2022)取得了一组共时与历时的数据:(1)“全部维基日历文章的创建样本”(N=366);(2)“全部维基日历文章前100个版本的小标题样本”(N=36600);(3)“两个板块全部文章的修订全样本”(N=1298815);(4)“全部维基日历文章在2002等五年中最后一个版本的条目样本”(N=487920);(5)“《1月11日》等四篇随机抽取的维基日历文章的条目样本”(N=12575);(6)“《1月11日》等四篇随机抽取的维基日历文章的相邻比较样本”(N=12271);(7)“《1月11日》等四篇随机抽取的维基日历文章的垂直比较样本”(N=12569);(8)“全部维基日历文章每年最后一个版本的目录样本”(N=8052);(9)“1月5日等12个随机抽取的维基日历日期在维基首页栏目中的事件条目样本”(N=1140);(10)“以用户为观测单位的编辑共同体样本”(N=654675);(11)“以文章为观测单位的编辑共同体样本”(N=732);(12)“两个板块全部文章的页面访问量样本”(N=2006412)。此外,还有一个以内容分析法收集的数据,即“12个维基日历日期精选纪念文章的相邻比较样本”(N = 132)。

维基日历文章中的时间观念及其框架

从“全部维基日历文章的创建样本”中可见,数十位用户(74)在不到半年内为每个日历日期都创建了同名维基文章,并从一开始即以多重记忆框架来组织文章,这些框架指向不同的时间观念。2001年6月20日00∶47,用户Janet Davis在第一篇维基日历文章《6月19日》的导言——“6月19日是格里历中的第170天(闰年中的第171天),还剩195天”——中即以“天数位置”加“剩余天数”的表述,一锤定音地确立了导言的标准写法。同时,她将几个条目以“条目发生年”打头、框架内按条目发生年顺序排列的格式,依次置于“出生”和“事件”这两个记忆框架下。这篇维基日历文章中同时含有多重时间/记忆框架:一是导言中的“格里历”;二是每个条目都有相应的发生时间;三是将条目置于“出生”和“事件”的框架下,两者分别指向“生命时间”和“事件时间”的时间观念。不妨将前两重框架合称“日历性框架”,将第三重框架称为“文化性框架”。

在整个创建期,日历性框架几无变化,而文化性框架却得到很大扩展,并由此扩展时间观念。用户Koyaanis Qatsi在创建的《11月1日》和《6月28日》中各引入了一个新的文化性框架——“节假日”和“逝世”,两者分别指向“节日时间”和“生命时间”。接着,用户64.16.232.xxx在创建的《7月7日》中首次采用了四个文化性框架:“事件”“出生”“逝世”与“节假日”。然后,用户ManingBartlett对四个框架微调为“事件”“出生”“逝世”与“节假日和习俗”,最终确立起了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化性框架。可见,维基日历文章中的四个记忆框架共指向三种时间观念:“事件时间”“生命时间”与“节日时间”。

这些文化性框架还进一步取得了“小标题”和“目录”两种发展样态。目录的建立直接以文化性框架为基础。第一篇维基日历文章《6月19日》即已具备“小标题”之雏形:“出生”和“事件”这两个框架都独立成行,并以冒号显示其与所辖条目的主从关系,条目还以带小黑点的缩进式排列来强化这种关系。一年多后,用户Ellmist率先将文化性框架真正提升至“目录”层次,其为《1月19日》添加了含有4个一级标题的目录:“1 事件”“2 出生”“3 逝世”与“4 节假日和习俗”。文化性框架在目录与正文中的唯一差别在于,前者带有数字编号。从“全部维基日历文章前100个版本的小标题样本”中,可清晰看到这些框架上升为目录的早期演变之路。首先,从目录的创建时间来看,演变历时近两年,绝大多数文章的目录创建于2003年(85.0%)。其次,从目录创建与版本迭代的关系来看,在全部366篇文章中,平均迭代29.5个版本(SD=11.66)便有了目录,最快者和最慢者分别迭代了8个和82个版本。第三,从早期文章中的目录比例来看,在全部文章的最初100个版本中,有目录的版本比例介于0.14与0.93之间,平均0.71(SD=0.12)。第四,从目录的内在秩序来看,带有目录的文章版本已形成一种高度稳定的框架顺序,即“事件”→“出生”→“逝世”→“节假日和习俗”。另需指出的是,与传统日历强调“节假日和习俗”不同,维基日历文章中将其置于末位,数量少,不以年份打头,与其他框架格格不入。不协调的原因在于,节假日和习俗大多无确切年份信息。

一旦被目录化,文化性框架在文章中的地位便因其双重存在方式——目录和小标题——而强化。从“全部维基日历文章每年最后一个版本的目录样本”中可见,在拥有目录的文章中,一级标题介于3到9个之间,其中比例最高的是5个(61.0%),其次是6个(27.7%)和4个(9.6%)。含有4个一级标题的目录几乎均为上述文化性框架,含有5个一级标题的目录几乎是在文化性框架的基础上增加“外部链接”,含有6个一级标题的目录就再增加“参考文献”。可见,不管目录怎样变化,始终以文化性框架为核心。此外,在目录最繁杂时,一篇文章中一至四级小标题凡数十个,而如今所有维基日历文章均为双层扁平结构,分期也高度统一。在除“节假日和习俗”之外的其余三个文化性框架下,各设3个“时期性”的二级标题——“1600年前”“1601-1900年”与“1901年至今”,这是日历性框架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维基日历中的“一阶标出时间”面貌

本节透过过去廿余载中全球维基用户通过协作修订而为维基日历文章累积出的大量版本,刻画其中一阶标出时间的基本面貌。既然每篇文章中的条目都有相同的“月日”韵脚,那么可简化为以“年”为分析焦点。

“全部维基日历文章在2002等五年中最后一个版本的条目样本”既可揭示全部维基日历文章中的条目发生年在研究期内的历时变化,也可揭示其在选定年份中的共时面貌。这里具体分析三个方面。首先,从条目发生年的数量来看,这些文章在每隔五年的比较中呈总体上升之势(见图1)。进一步拆分为两个十年期的比较组发现,条目发生年的数量在第一组(2002、2007、2012)中呈近乎完美的上升趋势,但在第二组(2012、2017、2022)中仅呈微弱的上升趋势。样本中条目发生年数量的最大值(960)出现在2012年的《3月4日》。值得指出的是,“2月29日”作为日历日期的机会仅为其他日期的1/4,因此《2月29日》中的条目发生年数量在所有文章中始终处于最低水平之列便不足为奇。同时,组内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这五年全部文章中的条目发生年数量差异显著(F(4,1460)=4924.9,p<0.0005,偏η2=0.93),并呈线性趋势(F(1,365)=8158.9,p<0.0005)。

图1:维基日历文章中条目发生年数量的变化趋势折线

其次,从条目发生年的分布上看,这五年所有文章中的条目发生年都呈鲜明的左偏分布。公元前的时间备受冷落,仅占0.1%(630次),其中只出现过1个早于公元前5000年的年份、10个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年份,21个早于公元前1000年的年份。绝大多数条目发生年在19世纪后(86.6%),尤其是20世纪后(74.2%)。可见,维基日历文章中的条目发生年表现出鲜明的“现当代”之记忆偏向,迥异于泽鲁巴维尔在国家日历中发现的国家记忆“双峰”模式,即围绕遥远的“精神起源”和晚近的“政治起源”形成了两个密集的年代群(Zerubavel,2003b:31)。一个意外的发现是,有个别条目发生年遵循的不是“历史上的今天”逻辑,而是“未来的今天”逻辑,这两种逻辑分别指向“回溯性记忆”和“前瞻性记忆”。最极端的例子是,用户JakeVortex在《2月1日》中添加了一个要17年后才发生的事件条目:“2019年的今天,[小行星]2002 NT7预计将与地球相撞。”

第三,从条目发生年与记忆框架的关系来看,出生框架的占比最高(56.6%),逝世框架次之(25.2%),而事件框架(14.7%)与节假日和习俗框架(3.5%)极低。若将前两者和后两者分别合并为“个人面向的记忆框架”与“公共面向的记忆框架”,那么所有文章中的条目都始终偏重“个人面向的记忆”。对于除“节假日和习俗”之外的三个框架,进一步分析条目发生年的“世纪”分布状况发现一种鲜明的左偏分布,“20世纪”的占比在事件框架(54.2%)、出生框架(78.6%)、逝世框架(41.8%)下均高居榜首。但三者也有差异:一方面,事件框架下条目发生年的世纪跨度(77个世纪)比出生框架(29个世纪)和逝世框架(36个世纪)大得多;另一方面,事件框架(16.4%)和出生框架(13.3%)下占比第二名均为“19世纪”,而逝世框架下的第二名却是“21世纪”(28.3%)。特别要指出的是,出生框架和逝世框架下的条目虽同属“个人面向的记忆”,分布却不同。这两个框架下的大多数人因在某方面突出的“自致地位”而被记忆,但出生框架下还有不少人因其显赫的“先赋地位”而被记忆。例如,样本中出生框架下年龄最小的莉莉贝·戴安娜-蒙巴顿-温莎(Lilibet Diana Mountbatten-Windsor)仅1岁,只因她是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Charles III)的孙女。

对于每篇文章,维基网站都提供了一个高度灵活的版本变化的“比较”体系。它允许用户比较文章任何两个版本间的变化,不过它最重视的却是每两个相邻版本间的“相邻”比较和当前最新版本与过去每个版本的“垂直”比较。其中,前者永远是最小尺度的比较,后者的尺度则随比较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由“《1月11日》等四篇随机抽取的维基日历文章的相邻比较样本”可见,两个相邻版本在绝大多数时候只牵涉极小的条目增减量,偶尔能见到极大的条目增减量。

维基日历中的“二阶标出时间”面貌

英文维基首页上的“历史上的今天”栏目几乎由管理员级用户Mav独力创建。在全部366篇精选纪念文章中,仅有2篇非其所建。2004年2月26日,他于07:06率先为维基日历文章《2月1日》创建精选纪念文章《维基百科:精选纪念/2月1日》,从中挑出发生在1881、1958、2003年的今天的3个事件。这篇文章自然不符合“文本-实践同时性”的逻辑。他接着又于07:17创建了《维基百科:精选纪念/2月26日》,这是第一篇符合此逻辑的精选纪念文章,其中的4个事件条目是读者在此栏目中最先见到的记忆内容,相应的发生年份(1815、1935、1966、1993)也是他们最早见到的二阶标出时间。

本栏目有一整套关于精选纪念的标准的编辑指南,其中涉及不少时间问题。第一,非单纯基于“事件”本身、而应更多基于事件出自的“维基文章”的相对质量来做选择,所选事件相对于同日其他事件应有中等乃至重大的历史意义,并应按“地方时”来确定事件的发生日期,地方时不适用时按“协调世界时”(简称UTC)。第二,所选文章应符合《维基百科:一年日期》的纳入标准。第三,所选文章需更新,以确切指出非基于格里历的节假日和习俗的确切日期。第四,所选文章不应是最低条目等级的“小作品”(stub),而应是相对完整、格式良好的文章。第五,在常规的事件条目后,应至少罗列一位名人的“出生”或“逝世”。最后,所选话题应尽量涵盖各种年份(勿囿于20或21世纪)、地理区域(勿囿于英语世界)、主题(战争与技术类文章不应太多)。另需指出的是,本栏目中的条目编辑权掌握在极少数管理员级用户手中,这种高度排斥性与任何用户均可在维基日历文章板块中参与修订的高度包容性之间形成了鲜明对照。

本栏目基于三重时间逻辑而运作。首先,这里的“历史上的今天”必须与当下的今天具有“文本-实践同时性”,并且是当下的今天决定着哪个维基日历日期能获得“在首页发布”的资格。其次,这种同时性也意味着,一个维基日历日期的精选纪念文章在首页上的“标出”生命期有且仅有一天。从栏目创建当年开始,栏目底部还以3个相邻的维基日历日期建构了一种逐日取代的“过去-现在-未来”关系,例如在“1月16日·1月17日·1月18日”之后是“1月17日·1月18日·1月19日”,居中的日期即为当日精选纪念文章对应的维基日历文章。第三,这个作为“标出”生命期的“一天”采用的并非维基用户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通行计时标准,而是“协调世界时”,即一种以原子时为基础并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世界时的计时体系。由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的人们所在时区的时间与UTC时间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前或滞后,因此会在此栏目中遭遇不同程度的“日期错位”,比如东八区的中国人要到早上八点才能见到栏目中的日期变为新的一天。当然,这种错位只是因网站遵循世界时在互联网中使用的“网络时间协议”(简称NTP)而带来的一种伴随性时间后果。

由于每篇精选纪念文章都源自相应的维基日历文章,并且这种精选操作也未对作为“源文本”的后者造成任何改变或破坏,可见二阶标出时间只是一阶标出时间的一个“子集”。对于首页栏目中的二阶标出时间,可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一个角度是“二阶标出时间比”(或曰“入选率”)。由于每篇维基日历文章在条目量的增速上远快于其对应的精选纪念文章,致使“二阶标出时间比”(二阶标出时间的数量/一阶标出时间的数量)自栏目创建以来呈下降之势。另一个角度是二阶标出时间的分布。由“1月5日等12个随机抽取的维基日历日期在首页栏目中的事件条目样本”可见,事件条目的二阶标出时间整体上呈左偏分布。其中,落入“20世纪”(46.0%)、“19世纪”(19.4%)、“21世纪”(9.6%)的年份分列前三,合计高达四分之三。对于构成样本的12篇精选纪念文章的比较发现,它们在事件条目的二阶标出时间上存在两个共同点:均呈左偏分布、均以“20世纪”占比最高,而这两点与上文“全部维基日历文章在2002年等五年中最后一个版本的条目样本”中事件条目的一阶标出时间的分布相一致。概言之,二阶标出时间偏重于建构最近三个世纪的记忆,若将21世纪才过五分之一的事实考虑在内,“记忆的当代性”会更加显豁。还有一个角度是同一篇精选纪念文章在栏目中两个相邻版本间的增减变化。除了《维基百科:精选纪念/2月29日》每四年才有相邻版本之外,其余文章每两年都有相邻版本。相邻两版中的条目之间不外乎“移除”“纳入”与“重复”三种关系,与后两者相关的信息还有连续入选次数、入选总次数、上次入选年份、条目适逢的重要周年(如50周年)等。由“12个维基日历日期精选纪念文章的相邻比较样本”可见,栏目中的平均条目量从2012-2016期间的平均5个左右增至2017-2022期间的7到8个,原因主要在于增加了从“出生”与“逝世”两个框架下精选的条目。

双重记忆共同体及其时间面貌

围绕维基日历记忆项目,修订文章的“编辑”和浏览文章的“读者”构成了双重记忆共同体。与读者的匿名状态不同,编辑是可根据用户名或IP地址来辨识的记 忆行动者。编辑与读者这两种记忆行动者并不互斥:编辑有可能是读者,读者也可能是编辑。

从“以用户为观测单位的编辑共同体样本”中可见,“人类”编辑围绕维基日历的修订工作已结成庞大的“编辑共同体”,并同时涵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编辑共同体指整个维基日历记忆项目牵涉的编辑总和,截至2022年12月31日,累计包括339396位“人类”编辑。中观编辑共同体指每个板块内全部文章牵涉的编辑总和,两板块间异常悬殊:维基日历文章板块的编辑共同体累计338304人,精选纪念文章板块的共同体累计仅2683人,前者126倍于后者。微观编辑共同体指每个板块内的每篇文章牵涉的编辑总和,两板块间极其悬殊:维基日历文章板块内各篇文章的编辑介于1359到3103人之间,平均1897.4人(SD=187.01);精选纪念文章板块内各篇文章的编辑介于38到102人之间,平均60.7人(SD=7.96)。同时,共同体内大多数人活跃度极低:维基日历文章板块和精选纪念文章板块内各有七成(71.6%)和六成(61.1%)的人只修订过一次,各有29人和5人对所在板块内全部366篇文章都做过修订,只有2人对两板块的所有文章都做过修订。除“人类”编辑之外,还有少量“机器人”编辑起着补充作用,两者共同结成了一个“跨物种的编辑共同体”。维基日历文章板块中各篇文章累计出现的机器人在49到与74个之间,平均61.6个(SD=4.69),而精选纪念文章板块中各篇文章的机器人在6到11个之间,平均8.3个(SD=1.23)。“机器人”编辑远不如“人类”编辑稳定,有力的证据是,在由Xtools提供的机器人信息中有大量“前机器人”的标签。

再透过“以文章为观测单位的编辑共同体样本”来刻画“主要活跃者”。这里从两个维度进行刻画。一是“修订次数前十名”:维基日历文章板块内各篇文章中修订次数前十名占该文章总修订次数的比例介于12.1%到34.2%之间,平均15.2%(SD=1.83);精选纪念文章板块内的相应比例介于45.0%到74.9%之间,平均59.8%(SD=4.85)。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板块间差异显著:t(467.1)=-164.4,p<.0005。二是“字符贡献前十名”。因Xtools上未提供精选纪念文章板块内每篇文章的字符贡献前十名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对其做分析。

我们还可根据“两个板块全部文章的修订全样本”来刻画编辑共同体在“修订”实践中展现出的时间特征。第一个角度旨在揭示“文本-实践同时性”的记忆逻辑。第二个角度旨在揭示“同日多文”特征,即当日修订牵涉多篇文章,或者说牵涉多个维基日历日期。

第三个角度旨在揭示“修订时距”的特征。两板块在这方面均呈右偏分布。维基日历文章板块内的修订时距介于0分钟(8.7%)与377556分钟或262.2天之间,平均3302.7分钟(SD=9750.91)或55.0小时,中位数为168分钟。精选纪念文章板块内的修订时距介于0分钟(2.2%)与1025937分钟或712.5天,平均58508.8分钟(SD=117209.2)或40.6天,中位数为2040分钟。需说明的是,这里的0分钟不是指两次修订无时间差距,而只是它们发生在同一分钟内,因为维基网站对修订的计时只精确到“分”。

不但编辑们会在修订中结成编辑共同体,而且记忆文本的每个版本都会收获读者。本文将“读者共同体”操作性地定义为研究期内各篇维基日历文章及其精选纪念文章的读者总和。下面,透过“文章页面访问量样本”,分析读者共同体以“页面访问”为表现形式的记忆实践。一方面,维基日历文章板块内大多数文章的日均页面访问量不高,介于207.3到1114.8次之间,平均271.7次(SD=62.84)。进一步按“文本-实践同时性”区分后发现,非同时性条件下的日均访问量仅183.4次(SD=595.70),而同时性条件下却高达32487.0次(SD=13342.38),是前者的177倍。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者差异显著:t(2740.0)=-126.76,p<0.0005。还要指出的是,《2月29日》在同时性条件下的日均访问量数倍于其他文章,因为它作为四年一遇的闰日的“稀缺性”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精选纪念文章板块内各篇文章的日均访问量都极低,介于1.1到5.2次之间,平均1.8次(SD=0.35)。尽管同时性条件下的日均访问量仍极低78.0次(SD=17.38),两种条件下的日均访问量却差异显著:t(2739.5)=107.25,p<0.0005。精选纪念文章的页面访问量虽极低,但也同样存在与维基日历文章一样的页面访问量分布模式。

结语

任何作为记忆之所的日历中都蕴含着某种时间面貌,因为其中的每个记忆对象通常都与特定的过去联系在一起。本尼迪克特(2008)对1652年胡格诺教派的一个历史日历的研究发现,其中的127个事件条目的相应发生年份大多出自最近一个半世纪之内。泽鲁巴维尔(2003b:31)对世界上192个国家日历的研究发现,它们围绕遥远的精神起源和晚近的政治起源形成“双峰”,中间隔着大段不被记忆的空白时间。维基日历中当然也自有其时间面貌,这正是本文的关注重点。

作为一种简化版的格里历,维基日历彻底抛弃了对日历日期本身做“神圣/世俗”(Durkheim,1995;Zerubavel,2004)的区分,一视同仁地认为每个日历日期都有值得记忆的内容,并由此发展出另类的双重记忆想象:一方面,每个日期都有一篇同名维基日历文章,供维基用户在其中书写记忆条目;另一方面,每篇维基日历文章都有一篇相应的精选纪念文章,后者中的条目乃前者中条目的“子集”。为此,本文针对“时间标出”逻辑提出“一阶标出时间”和“二阶标出时间”这一对概念,以勾勒分别蕴含在366篇维基日历文章和366篇精选纪念文章中的时间面貌。对英文维基百科的分析显示,在过去廿余载中,一阶标出时间的容量日益增加,二阶标出时间却始终保持在“小容量”的水平上。显然,这种“大/小”的记忆辩证法与两者在网站中的结构性位置——首页还是非首页——直接有关。同时,这两阶标出时间均呈左偏分布,表现出鲜明的“记忆的当代性”:在一阶标出时间中,公元前的时间备受冷落,条目发生年大多在19世纪以后,尤其是20世纪以后;在二阶标出时间中,条目发生年大多在最近三个世纪以内,尤其是20世纪。这种分布与本尼迪克特在历史日历中发现的情形比较类似,但与泽鲁巴维尔在国家日历中发现的“双峰”模式截然不同。

“同时性”(Zerubavel,2003a)是日历得以作为记忆之所而运行的一种基本逻辑,它在维基日历上有着更丰富的表现。正常的格里历按照这样一种“今夕同时性”的逻辑运行:以当前日历年上被标出为节日/纪念日的某个日期来记忆与过去某个相同日期联系在一起的对象,被“拉回”到当前日历年上的那些过往日期无须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而在维基日历作为记忆之所的运行中,则体现出了双重的同时性逻辑。一是“文本内同时性”:不管是在一篇维基日历文章还是精选纪念文章中,各条目相应的发生时间都必须具有相同的“月日”韵脚,否则这些条目不会被放在同一篇文章中。二是“文本-实践同时性”:在当前日历年的某个日期,维基用户既可针对其同名的维基日历文章(或精选纪念文章)展开记忆实践,也可针对其他非同名的维基日历文章(或精选纪念文章)展开这些实践,其中只有前者才符合“文本-实践同时性”的逻辑。这种同时性其实也是一种“今夕同时性”。本文基于英文维基上的维基日历的分析发现,在“修订”和“阅读”这两种记忆实践中,维基用户对“文本-实践同时性”的遵循程度截然不同:合此逻辑的修订比例显著低于不合此逻辑的修订,而合此逻辑的阅读量(即页面访问量)却显著高于不合此逻辑的阅读量。

节日与纪念日是国家日历作为“记忆之所”的核心所在(Zerubavel,2003b),但它们在维基日历文章中却被高度边缘化了。从创建期开始,维基日历文章即围绕“事件”“出生”“逝世”和“节假日和习俗”四个记忆框架组织条目,其中节假日和习俗框架不仅被置于末位,而且其下的条目量相较于其他框架下的条目量而言通常极小。我们应辩证看待这种边缘地位:它反映了其本身规模很小的客观事实,但它未尝不是维基用户试图跳出国家日历的记忆窠臼之结果。在“节假日和习俗”被边缘化的同时,维基日历文章对“个人面向的记忆”(对个人的“出生”和“逝世”的记忆)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公共面向的记忆”(对“事件”的记忆)。

与胡格诺的教派历史日历还是国家日历相比,维基日历连接起来了一个全球性的“记忆共同体”,因而堪称“全球记忆之所”。对前两者而言,记忆控制权中的两个关键方面——“记忆什么”和“何时记忆”——通常掌握在权力精英手中,由其自上而下地铭刻到日历中。而维基日历则极大地颠覆这种记忆控制权,将这两方面的决定权交由代表草根力量的全球维基用户,允许并鼓励其不断协作性地书写记忆文本。不过,“协作书写”并不必然意味着“平等书写”,例如维基首页“历史上的今天”栏目中的条目编辑权,便掌握在极少数管理员级的用户手中。经过廿余载的版本迭代,维基日历作为记忆之所在记忆量、丰富性、多元性等方面已远远超过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份国家日历甚至所有国家日历之总和。

前互联网时代的传统日历与互联网时代的维基日历在记忆面貌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媒介”形塑的。首先,不同媒介带来的其中一个差异,表现在日历作为记忆之所的“记忆文本”观念上。传统的纸质国家日历通常以颜色、词语(如“国庆日”)来标出节日/纪念日,并无空间承载大篇幅的记忆文本。即使像胡格诺教派那个寄生于图书中的历史日历,也只是在十余页篇幅中以条目形式罗列了百余个记忆对象。到了互联网时代的维基日历这里,这种条目格式在记忆文本中不但被继承下来,而且被几何级地发扬光大,由此使记忆文本变成了维基日历这一记忆之所的核心元素。其次,互联网的一般特征和维基网站的独到特征都极大地形塑了维基日历作为记忆之所的面貌。例如,维基日历堪称基于“超链接”的记忆之所。对此,应辩证看待:一方面,超链接在维基日历中的大量记忆文本间方便地建立起了庞杂的连结关系,使这个记忆之所成为名副其实的“连结性记忆”(Hoskins,2011);另一方面,维基日历项目也明文规定,维基日历文章或精选纪念文章中的条目必须以质量良好的其他维基文章作为“源文本”,这个强调“维基”基因的规定极大限制了记忆的源文本范围。又如,维基网站对于“文章页”“历史页”和“讨论页”的设置,也使人们得以在此记忆之所中展开“阅读”“回溯”与“讨论”等记忆实践。最后,维基百科作为一个典型的多语言网站,每种语言的维基百科上的内容都是由操此语言的用户所贡献的。未来有必要对不同语言的维基百科上的维基日历展开比较研究,以检视异同,发掘维基日历的更多理论潜力。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国际新闻界》2023年第8期。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期执编/宇恒

订阅信息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新闻界》,国内邮发代号:82-849,欢迎您订阅!

您也可通过下方二维码或网址https://weidian.com/?userid=1185747182,进入国际新闻界微店,购买当期杂志和过刊。

您还可访问《国际新闻界》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du.cn/ ,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北京地铁大爷扒拉女生后续:老人背景曝光,邻居爆料更多细节!

北京地铁大爷扒拉女生后续:老人背景曝光,邻居爆料更多细节!

校长侃财
2024-06-30 19:28:45
这块玻璃我国禁止出口,西方国家立马急眼!哀嚎会毁了他们的激光

这块玻璃我国禁止出口,西方国家立马急眼!哀嚎会毁了他们的激光

小lu侃侃而谈
2024-06-28 23:13:57
变天了,6月第4周中型车销量,秦L丢冠,天籁第22,燃油车前10占8

变天了,6月第4周中型车销量,秦L丢冠,天籁第22,燃油车前10占8

户外小阿隋
2024-06-30 19:33:43
39岁菲尔普斯“面相”像老头,可以看出,美国选手滥用药物多严重

39岁菲尔普斯“面相”像老头,可以看出,美国选手滥用药物多严重

番茄说史聊
2024-06-29 15:37:07
姜萍事件惊人内幕!多个部门出丑,草台班子神造闹剧!

姜萍事件惊人内幕!多个部门出丑,草台班子神造闹剧!

阿握看历史
2024-06-24 17:19:23
语文145分!高考出现“神仙卷面”,阅卷老师:看到就想打满分!

语文145分!高考出现“神仙卷面”,阅卷老师:看到就想打满分!

华人星光
2024-06-30 17:27:35
知名平台中国服务停止 !

知名平台中国服务停止 !

每日新报
2024-06-30 17:19:37
制造业PMI连续两月在荣枯线之下,超六成企业反映需求不足

制造业PMI连续两月在荣枯线之下,超六成企业反映需求不足

第一财经资讯
2024-06-30 12:40:09
霍思燕代孕女儿近照曝光!8岁女儿颜值逆天,身穿裙子戴近视眼镜

霍思燕代孕女儿近照曝光!8岁女儿颜值逆天,身穿裙子戴近视眼镜

八卦王者
2024-06-29 16:30:58
油车简直太颠了.…

油车简直太颠了.…

悠闲葡萄
2024-06-30 09:43:35
2016年,江苏一女子突然多器官衰竭,丈夫:我在她内裤“下了毒”

2016年,江苏一女子突然多器官衰竭,丈夫:我在她内裤“下了毒”

五月读书汇
2024-06-30 15:23:50
明天起!广州限行外地车牌新规!粤S违规罚200元+扣分!

明天起!广州限行外地车牌新规!粤S违规罚200元+扣分!

我们的东莞
2024-06-30 20:46:35
成都蓉城4-0沧州雄狮,赛后评分:不是罗慕洛第1,是蓉城31号第1

成都蓉城4-0沧州雄狮,赛后评分:不是罗慕洛第1,是蓉城31号第1

侧身凌空斩
2024-06-30 21:35:03
大爷逼女孩让座事件:原来,这才是65岁大爷有恃无恐的真相

大爷逼女孩让座事件:原来,这才是65岁大爷有恃无恐的真相

小韩的幸福生活
2024-06-30 04:28:12
蔡斌真的急眼了!再次开除1人,巴黎奥运不要混子?

蔡斌真的急眼了!再次开除1人,巴黎奥运不要混子?

体坛狗哥
2024-06-30 11:48:31
黄梅天太难了!不仅迪士尼,上海另一家乐园的把手也“馊了”?回应:每天都消杀

黄梅天太难了!不仅迪士尼,上海另一家乐园的把手也“馊了”?回应:每天都消杀

上观新闻
2024-06-28 17:27:09
尤文官宣重磅引援,5150万欧签巴西国脚+其女友!再送维拉2球员!

尤文官宣重磅引援,5150万欧签巴西国脚+其女友!再送维拉2球员!

风过乡
2024-06-30 21:23:11
专家警告:若卷入中美冲突会亡国!

专家警告:若卷入中美冲突会亡国!

雪中风车
2024-06-30 16:48:29
儿童器官移植中心成立,无数网友声讨不断,上海迅速辟谣,闹大了

儿童器官移植中心成立,无数网友声讨不断,上海迅速辟谣,闹大了

眼光很亮
2024-06-29 08:00:14
震撼!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56座桥梁全拆除,网友:为啥要炸了重建

震撼!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56座桥梁全拆除,网友:为啥要炸了重建

乡野小珥
2024-06-30 19:52:38
2024-06-30 23:16:49
国际新闻界
国际新闻界
《国际新闻界》杂志官方微信
723文章数 425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头条要闻

台湾多间宫庙收公文:预期战争前 需将弹药存放至宫庙

头条要闻

台湾多间宫庙收公文:预期战争前 需将弹药存放至宫庙

体育要闻

“意大利很弱”,不再是错觉了

娱乐要闻

白玉兰明星反应精彩 胡歌获奖唐嫣激动

财经要闻

A股上半年人均亏损1.2万 你亏了多少?

科技要闻

Meta低头,库克认错,XR设备还不相信高端

汽车要闻

小鹏MONA M03 7月3日首发 15万紧凑级

态度原创

数码
健康
游戏
房产
教育

数码要闻

你支持谁!董明珠回应小米空调销量第一:全靠代工你的技术是什么 格力无惧

人类为何至今无法攻克渐冻症?

魔兽国服发布超级直升详细说明:可无限叮号,满级玩家哭了!

房产要闻

20亿!又有国企要卖海南资产!

教育要闻

中考450分被迫分流,上了三年中专后结局意外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