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大语文学习,非常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基础的字词掌握,不少课后的要求和练习都在强调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理解能力。
更别说阅读,更是重中之重。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们就开始带着孩子们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毕竟,不管是理解文字还是运用文字,都离不开阅读素养。
然而,很多家长却面临新的焦虑,他们开始对孩子的阅读效率都头疼不已:
刚刚看过的故事,让孩子复述一遍,却支支吾吾讲不清楚;
读了那么多书,写起作文来却是干巴巴的,看的好文章一个都没记住;
总是人云亦云,很难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些都是很多家长可能面临的问题,明明在阅读,孩子却一无所获,好像放下书本之后,那些文字也随即被关上,并没有记在心里。这是因为阅读不仅要读,还需要做到“深度阅读”。有效的阅读方式,比起单纯海量阅读,更有意义。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和他的学生说过:“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那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所以想要孩子会读书、能写作,我们在督促孩子大量阅读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阅读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思考。而会“思考”的阅读,就需要孩子有深度阅读的能力。
怎样才算是深读阅读?
深度阅读不光是指读一本很厚的书,而是能够去洞察里面的人物,明白其中的逻辑。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的阅读方式进行划分:
1.表面阅读,浅层阅读。这就是说看了一段话,能按照原文内容说出来,但却没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任何建议。
2.较深阅读,理解式阅读。阅读的时候会带着自己的看法,能够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总结归纳内容。
3.创新式阅读。通过自己的阅读,能举出不一样的看法,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创新式的思考。
在这三种层次的阅读中,理解式阅读和创新式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状态,都是属于深度阅读。
相对于浅阅读,深度阅读的目标不限于获取一本又一本书的知识,而是通过阅读与思考,建立个性化的知识谱系,并由此获得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经过深度阅读的训练,当你放下书本,重新面对世界时,所有通过阅读获得的资源都将变成你探索与理解世界的工具。简单地说,当你把书读“活”了,它就会一直活在你的生命里,而不是只停留在书架上。
深度阅读的关键,不在于读的速度有多慢,而在于思考的深度能到多深。
思维,最本质的学习内核
我们都知道,真正会阅读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都会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并且针对读过的内容提出问题。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
“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语文学科素养以及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来看不难发现:与以往培养学生读、写、背、记的基本能力有明显区别,均指向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也就要求孩子要有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包括吸收知识,内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才能通过旧知识发现新知识,并结合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即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因此,深度思考就成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前提。
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如果一个孩子只是跟着文本情节“随波逐流”,全然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联系自我的个人生活经验,只是在文本的表层滑行,当然走向文本的灵魂深处,更不必谈与文本的对话,通过理性思考和独立思考,对身边现象和事物提出问题,批判性思维也无从谈起。
我们都知道,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形式。如果没有思维这个核心动力,我们的语言能力就只能是零零碎碎的一盘散沙。
鲁迅、王小波、胡适、茨威格、莎士比亚、博尔赫斯、莫言,这些大家的文章,如果缺乏了人文思辨力,缺乏思维能力,他的文章就会缺乏内在的张力,更不可能有这么长久的吸引力。
因此无论从一个孩子的目前的学习,还是未来的成长来说,思维教育都是绕不过去的坎。
很多家长困惑的三四年级现象就是因为,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还停留在浅层的记忆、理解层次,忽略了更高阶的分析、运用、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想让孩子们走得远、最后成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必须要勤修“思维”这个内功。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深度阅读呢?
古人常说读书学习时应该“俯而学,仰而思”:“俯而学”,就是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仰而思”,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读思结合,进行深读阅读呢?这里小编给大家提供七个实用策略:
1
评估阅读内容
都说“开卷有益”,但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开卷是不是真的有益?比如在网上浏览信息,你可以一页一页,永远链接点下去。时间就会被这样的重复阅读、无意义阅读占用,很容易被困在内容同质化的信息茧房里面,没法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内容。
所以,高质量阅读的第一步,是要学会评估你的阅读内容——
这是一本好的书吗?这本书适合我读吗?
这一类内容,我是通过杂志、书籍还是网页查找信息更有质量?
甚至,这本书,我在什么时候读,更合适?
关于这个主题,我有没有可能找到更好的作品?
这些都是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2
培养目标意识
读杂志和读教科书的目的,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查阅专业文献和阅读小说,收获的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会认为,阅读不能是功利的,如果我们带着目的去阅读,就不纯粹了。阅读应该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
如果这样想,那就把阅读这件事,看得太小了。这不是在促进阅读,而是孤立阅读,把它变成了空中楼阁。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阅读的确是享受,但也没必要把其他功能都抹掉。
不带目的的读书是读,为了做研究搜集各种材料读书,也是读。如果在读之前,你就明确,你为什么要打开这本书,就会更快地确定阅读的方式:是懒懒地读,还是拿着笔记,一边读,一边做摘抄。
这样带着目的的读书,才能使你成为一个更专业、高效的读者。
3
阅读有疑问
要养成阅读时带上大脑的习惯,有一个方法很管用:带着好奇心。你可以在阅读之前先罗列一些问题,再开始。也可以一边读,一边记下你觉得不理解的问题,读完之后,再做反思、总结。让孩子从读到思,进而运用自如。
阅读的七项核心能力之一,就是提出问题。可以在孩子阅读完之后,适度地提出问题,与孩子共同讨论交流书中的内容,注意是讨论,不是家长给孩子出题。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和读完之后,可以进行持续、深入地思考。
4
读后做整理
读完之后,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把阅读过程中的精彩内容或者感受,记录下来。记录可长可短,以展现孩子自己的获得为主。
5
控制阅读速度
如果你读自己最喜爱的故事书和读一本杂志、一本自然科学书的速度是一样的。这意味着,你对某一部分阅读内容的理解,可能存在问题。想一想,在学校里,学一篇300-500字的课文,需要至少3课时(120分钟),为什么会这么慢?因为这是在做精读。
如果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材料的要点或者了解大意,就需要加快速度;如果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或者记忆,那么就要慢下来。
控制阅读速度,还需要根据内容来。有的内容,只需要略读,不求甚解就可以。有的书本,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可以让孩子们做对比阅读、主题阅读,读后讨论,写批注。
6
拓宽阅读视野
拓宽阅读视野,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扩展阅读的品类:虚构与非虚构、国内与国外、业余和学术,不同类别的书,会给你提供新的视角。
另一层含义是,阅读的时候,你也需要能够有跳出作者现有写作内容的能力和意识,保持自己独立地思考。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我是否同意这个看法?有没有可能作出改变?如果你学会了这样有意识地做评价,获取背景知识的能力和理解力会有很大的提升。这是卓越读者和普通读者的最大区别。
7
增加互动讨论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互动讨论是让孩子综合运用阅读材料的过程。
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有个非常经典的学习金字塔。这里小编想问:造成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效果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就是孩子的思维在其中的参与程度。如果孩子可以从单纯的阅读,到和家长交流,甚至进一步通过社群活动,和社群的同伴交流。通过阅读中的归纳、总结,能真正地把一本书读薄;又通过和一起阅读的小伙伴的讨论,把一本书读厚。这就是阅读最终想要实现的目的。
关于孩子的阅读,我们要明白,并非所有的阅读行为都是有价值的阅读,有不少孩子的阅读是一种浅阅读。长期浅阅读,容易让孩子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注意力不集中。而孩子语文素养和精神层面的提升,则需要通过培养孩子的深度阅读习惯来体现。
最后,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热爱阅读的终身学习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