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年,光明初心不改,视觉修复在望!针对如何有效重建失明患者的视觉功能这一重大难题,今年,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张嘉漪,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姜春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袁源智等联合团队协作,成功利用氧化钛纳米线阵列人工光感受器在失明小鼠和非人灵长类模型上实现视觉功能修复。
论文《基于纳米线阵列的人工光感受器修复盲小鼠和猕猴的视觉功能》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SCI影响因子29分)。
团队将所研发的人工光感受器植入盲小鼠眼底后,小鼠能准确识别低光强发光物体的位置。视动反应测试结果显示,植入人工光感受器盲小鼠的空间分辨率约为0.3-0.4 cycle/degree,接近正常小鼠水平(0.4-0.6 cycle/degree)。
然后,团队在猕猴眼内实施人工光感受器的植入手术,植入54周内保持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人工视网膜植入区域的光点刺激能成功诱发猕猴视觉诱导的眼跳行为。
通讯作者张嘉漪表示,该项研究证明该人工光感受器有望用于恢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视觉功能,这一研究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共同通讯作者之一的姜春晖教授表示,这对于临床上的一大类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光感受器退行性疾病伴随光感受器不可逆的死亡,最终导致患者完全失明,这些患者有望在将来获益于这项具有独创性的"纳米人工光感受器",基于该成果的临床试验也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推进中。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和上海市重大专项等基金的支持,杨入祎、赵鹏、王历阳、冯琛莉、彭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嘉漪、颜彪、袁源智、姜春晖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作者:唐闻佳
文:唐闻佳 图:受访方供图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