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徽剧《刘铭传》成功演出,浓郁的徽风皖韵传递着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了北京观众,剧场里掌声和叫好声此起彼伏。
当晚的演出吸引了众多戏迷前来观看。图为戏迷在戏院拍照留念。
演员在演出前做化妆准备。
“何日中华得强盛,月圆人和国土全?”舞台上,“刘铭传”手拿《马关条约》,挥舞着长剑,在一遍遍面向沧海的大声喝问中,帷幕缓缓落下,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立刻响彻偌大的剧场。
11月29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省徽京剧院复排的大型徽剧《刘铭传》成功演出,受到首都观众一致好评。由此,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共同主办的“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活动正式开锣。
刘铭传,合肥人,清末淮军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省首任巡抚,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徽剧《刘铭传》展现了刘铭传保卫台湾的英勇壮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和含恨离台的悲壮晚年。
原版《刘铭传》自1997年首演以来,先后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剧目优秀奖、文华新剧目奖,成为徽剧经典剧目和安徽品牌剧目。
“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守正创新。守正,要继承好优秀剧目,这是艺术家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创新,要根据当下人们的审美推动优秀剧目向前发展。”省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育殊介绍,20多年来,经过不断打磨提升,2021年复排演出的《刘铭传》,创新运用池州傩戏、青阳腔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唱腔,结合光电声响等现代技术,为古老徽剧注入了全新活力。
好剧目期待好演员,好演员成就好剧目。省徽京剧院演员董成,1998年凭借主演此剧荣登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当年,汪育殊扮演“刘铭传”之子“刘云带”;如今,汪育殊扛起了主演“刘铭传”的大旗。两代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演员接力主演《刘铭传》,唱响了传统徽剧赓续传承、创新发展的佳话。
“现在扮演‘刘云带’的演员周赟是我的学生。因为练功扭伤腿部,这次可以说是‘带伤上阵’。我经常跟他交流,‘戏比天大’,咱们戏曲人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努力克服,尽可能在舞台上给观众留下最美好的一面。”汪育殊说,这次演出《刘铭传》,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齐上阵,其中“00后”演员基本占演员总数的一半。
“孤拔,上海‘三击剑’,今已见分晓。台湾永远是中国的!”当舞台上的汪育殊借“刘铭传”之口,说出这句响亮的念白,长安大戏院里立刻爆发起热烈的掌声。北京观众李俊清说:“这部戏里面很多台词和唱词深深打动了我。尤其是‘台湾永远是中国的’,道出了咱们老百姓共同的心声!”
从《白蛇传》的“许仙”,到《吕布戏貂蝉》的“吕布”,再到《惊魂记》的“子胤将军”,汪育殊在徽剧舞台上演绎了一系列经典角色,但他最钟意的角色还是“刘铭传”。“刘铭传临危受命、保家卫国,在民族大义面前不计任何个人利益得失。这部戏和这个人都让我深深触动,每次演出我都是带着强烈的敬仰之情。”汪育殊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爱国题材好戏!”
奋进新时代,打造新徽班,焕发新气象。此次精品剧目展演活动,荟萃传统经典和新创大戏,剧种丰富、类型多元,受到北京戏剧界广泛关注。
“这是一次安徽戏剧的大检阅、大展示。”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点赞道,“安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相信通过这次集中展演,能够在更广范围传播徽风皖韵,让人们看到新时代安徽推动文化文艺事业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
中国话剧协会副主席汪守德说:“安徽这次拿出精品剧目到北京等地展演,树立了坚定的文化自信。相信通过展演,安徽戏剧界能够进一步激发创作热情,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全国戏剧界产生更大影响。”
■ 本报记者 张理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