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中午,传播学院2023级“新生院长午餐会”在211会议室进行。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奇华、院长王峰、副院长于晶、新闻学系系主任李海波、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钱春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点责任教授马力、出版与文化系副教授于文、本科生教学秘书龚余晶、本科生辅导员王培茗与来自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各专业的同学们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就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学业
Q1
我们在除了学好自己的课程内容之外,还可以做什么?
A:大一的时候,同学们可能还有一些余力进行课外活动,如果大家还没找到明确的方向,可以尝试多多参加各类活动和各种社团,享受和体验大学生活。等到大二大三专业课压力变大的时候,你可以在这样一个广泛的接触范围中有所取舍。此外,大一阶段也可以多多去了解各个专业,这样在专业分流时你可以知道自己更适合去哪里。
Q2
如果说言语是带有意识形态和阶级立场的,那么我们又怎么去保持所谓的自由和真实?
A:刚上大一就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有在思考。你现在感到困惑是很正常的,只是要注意不要让这种困惑变成限制,不要过早地去做“价值观”这部分的判断。在你后面的学习当中,也许通过听一些课、阅读一些书籍,慢慢你会有自己的答案。同时,要送你两句话,第一句是希望你“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依然热爱它”,第二句是希望你“努力做主流价值观的创新口语传播者”。要坚持去了解、去接触、去走进、去深入地剖析这些我们所看到的问题。
Q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组织我们进行各类场馆的参观,我们如何从中汲取对学习有帮助的营养?
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是国家在新闻领域非常重视的部分,我们一直进行积极探索,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困惑,比如说可能有部分课程体系不是那么的连贯,或者某些知识和逻辑没有很好自洽。未来在参观各类场馆的过程中,我们会尝试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参观,或许能有更多收获。
就业
Q4
到毕业的时候,我们应当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能够在哪些领域工作?
A:可能一谈到新闻学,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新闻生产与报道。其实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学院希望通过课程体系的搭建和具体课程的设计,让同学们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慢慢走向专业化。所以在大一的时候,我们不会涉及很多实践的课程,这正是出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虑。希望同学们在大一的时候选择一些公共性课程,还有社科大类的平台课程,以及学院的基础课程,这些都是打基础的课程。未来,同学们会在专业层面上进行提升,比如说写作能力、采访能力、编辑能力等等。我们秉承大传播的概念,学传播的学生应当掌握的核心的能力是技术层面的知识,以及生产能力、沟通能力,掌握了核心能力,不管你在传媒业的任何节点、任何位置上,你都能做得很好。
Q5
我是广电专业的学生,学长学姐说毕业后依旧留在传媒行业和影视行业的人并没有很多,因此我有些疑惑和担忧。
A:担忧很正常,但其实不用太担忧,因为我们专业就业率还是很高的。毕竟当下其实就是一个传媒的时代,除了传统的那些传媒单位之外,其他很多比如说互联网公司等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关部或者宣传部,这些都是和传媒相关的岗位。从近几年的发展形势来看,传统媒体吸引力反而不高了。就业首先应该看你的兴趣,你究竟想去什么性质的单位、做什么样性质的工作,这决定你们未来的方向,这是你们在大一大二时应当确定的,并为之为努力。
另一方面,你应当有非常扎实的专业技能,学编导要能编、能导、能拍、能剪,这个是最基础的。在此基础上,你也应当发展自身个性。大的方向来说,新媒体、传统媒体、大企业,包括事业单位的宣传部、公关部,然后还有体制内的岗位,都是你未来可以考虑的方向。
在深秋初冬时节,这场暖暖的院长午餐会是一次传播学院大家庭的温馨聚会!在这里,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近距离的深入交流,2023级新生倾诉疑惑并得到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对传播学院、对专业、对自身生涯发展有了更多了解。
征程万里风正劲,扬帆起航恰逢时!希望2023级新生在传播学院追寻梦想,不负韶华!
文 | 陆湘
图 | 郭子颀 余之昊
编辑 | 侯舒涵
审核 | 杜彬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