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计算机断层扫描)已经成为了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的大型CT设备由于体积庞大、重量沉,且位置固定,给患者的转运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为了解决CT小型化的需求,四川省人民医院与电子科技大学形成了“医工交叉”研发团队,打破国外对移动CT生产核心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小型智能机器人移动CT从0到1的突破。
11月30日,2023年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金融资本对接会的医药健康专场活动上,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教授徐如祥介绍了小型全身智能32排/64层移动CT的研发与产业化。
路演现场,徐如祥给出一组数据,住院病人和重危症术后病人每年有3200多万,急诊重症病人每年有8000多万,要把这些病人推到CT室去做检查,转移过程出现风险的概率达到24%-41%,“如果能把CT推到床边给患者做检查,那么这种转移风险就大大缩小”。
小型CT的应用场景还可以继续畅享。比如放进手术室,及时CT扫描帮助医生发现问题,规避医疗风险;放进救护车,让罹患脑卒中等需要及时救治的病人第一时间就能做好检查,辅助医生的判断;送到重大灾害现场,帮助医生救治受到颅脑创伤的患者,大大节省转运回后方的时间和风险。
经过“医工交叉”研发团队十多年的努力,小型智能移动CT已经研制成功。今年3月,全球首台“小型智能机器人移动CT”在第十届四川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暨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健康旅游展上首次亮相,260公斤的重量引来参观者侧目。
与传统的大型CT设备相比,小型移动CT体积缩小了近一半,重量减轻了约三分之二,同时还具有智能化程度高、成像速度快、图像质量优等优点,凭借其轻便、智能、高效的特点,为临床提供了全新的“移动医疗”救治模式。
“做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最是需要资金、政策的扶持”,徐如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团队此前跟一些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有过一些接触,这次来参加对接会的医药健康专场活动,徐如祥充满期待。他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多帮我们跟资金牵线搭桥,多给我们一些项目立项、奖项申请方面的支持;同时还希望能在省内找到更多的应用出口,与更多医院合作,让这个产品首先在川内运行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