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头沟区水峪嘴村18平方米的安全应急小屋,雨水通过净化可以变成饮用水、拨打卫星电话无需提前“对星”、屋顶的光伏发电设备可向小屋中的用电设备供电……
今年7月底,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后,为提升洪灾、雪灾、地震等灾害发生时的应急保障能力,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多家科技企业,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电不断、水不停、讯通畅”的安全应急小屋研发。记者获悉,北京将建设21个安全应急小屋,目前已经建成6个。
门头沟区水峪嘴村的安全应急小屋。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拨打卫星电话无需“对星”,可24小时呼入呼出
灾情到来时,饮用水被污染、电力中断、通信失联……在安全应急小屋,这些问题可以被一一解决。11月30日,记者来到水峪嘴村的安全应急小屋进行探访。小屋里暖意十足,取暖设备是墙上悬挂的两张“画”,“画布”由石墨烯供暖材料制成。“这种石墨烯供暖系统比普通的电暖器省电,节能率在20%以上,使用热辐射的热量传递方式,跟晒太阳原理一样。”门头沟区科信局副局长刘福智说。
在小屋的角落里还设置了卫星电话、双模远程对讲机和手摇应急发电收音机。暴雨和山洪发生后,通信信号中断导致村里和外界失联,这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常规的卫星电话类似手机,需要先用天线“对星”,即寻找卫星信号。刘福智说,如果使用不熟练,“对星”就要花上十几分钟。如果卫星信号不能保持连通状态,外界就无法回拨电话。安全应急小屋的卫星电话配合屋顶的全向型天线,相当于提前对好了卫星信号,像普通座机电话,可以24小时呼入呼出。
安全应急小屋的角落里设置了卫星电话、双模远程对讲机和手摇应急发电收音机。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屋内安装的直饮净水器,每小时可以净化处理200升水,按照每人2升水的基本用水需求,一小时净化水量可满足应急状态下100人的用水需求。净水器平时可与村内供水系统连接,提升村民用水质量,灾害发生时可对雨水、河水净化,达到直饮标准,实现“平急两用”。
体温计、清凉油、退烧药……屋内还配备了常用药品、医疗器械和食品,在极端情况下,小屋可以作为安全避难场所使用。由于小屋采用了可装配、可移动、模块化设计,可以满足道路运输要求,根据应急和救援需求灵活调配部署。
北京将建21个小屋,“二代”小屋可抗10级地震
屋内净水、供暖、通信等设备,需要电力的支撑。平时,屋顶的光伏发电设备可以向小屋中的用电设备供电,同时通过储能电池进行电能存储。如果遇到阴雨天没有阳光,小屋配备的汽(柴)油发电机可以“兜底”,保障电力供应。这套系统也能发挥“平急两用”功能,屋顶的光伏板与市政电网相连,除了供给小屋设备日常使用,结余的电量还能“反哺”电网。
小屋中有一台柜式储能设备。据海博思创总经理助理吕喆介绍,这套离网型储能系统采用了定制化开发的半固态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非常高,可以防范漏液、起火等情况。“后续,安全应急小屋还将搭建智慧物联系统,远程查看小屋中设备运行状态,做到实时可监控、可操作。”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房山区的中关村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一座“二代”小屋已经亮相,储能电池设备被单独设置在封闭的储能仓中,进一步确保安全。新源智储公司电能高效变换技术中心经理王宝归说,这座迭代优化后的小屋采用航天级钢架结构,具有高承重、抗强震的特点,可以应对10级地震和雪灾、洪灾等多种自然灾害。房山区科委表示,他们将会同门头沟区科信局一起总结示范建设经验,形成小屋的规范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机制。
在房山区中关村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二代”安全应急小屋的储能电池设备被单独设置在储能仓中,进一步确保安全。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罗浩表示,北京将建设21个安全应急小屋,目前已在门头沟区、房山区建成6个,并完成了后续一批建设点位的选址及实地踏勘工作。建成的小屋分别位于门头沟区的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和王平镇韭园村,以及房山区的佛子庄乡佛子庄村、河北镇房山职业学校培训基地、河北镇政府第二办公区、十渡镇九渡村。
北京启动5项科技支撑项目,助力灾后恢复、预警防治
为做好灾后重建的科技支撑,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加快审批程序,紧急启动了包括安全应急小屋在内的5项科技支撑项目,在应急救灾、灾后恢复、预警防治等方面组织北京优势资源开展科研攻关。
目前,中关村(房山园)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已聚集了航景创新、海博思创、新源智储等20余家智能应急装备企业。在航景创新公司厂房,参与北京“23·7”抗洪救灾的FWH-1500吨级无人直升机正在进行展示。公司联合创始人吴双介绍,该型号无人机是国内目前载重最大的无人直升机,最大任务载重为300公斤,可续航5小时,在此次救灾中共飞行73架次,其中投送任务19次,累计投送卫星电话、食品、药品及饮用水等物资867.5公斤,有效解决了应急物资补给紧缺问题。
参与北京“23·7”抗洪救灾的FWH-1500吨级无人直升机。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目前,公司正在设计研发FWH-3000纵列式无人直升机,最大任务载重可达1吨。“它具备当前国内外普通无人直升机不具备的内部运输空间和外部吊挂能力,机体设有4.2立方米的宽大舱内空间,可搭载多种搜救设备和医疗设备,并具有紧急情况下同时运送6名伤病员的能力。”吴双说,该机型预计明年上半年可以完成研发生产。
记者/张璐
编辑/刘梦婕
校对/吴兴发
运营编辑/刘茜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