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运动症状为主,如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同时随着病程的进展,还会出现一系列非运动症状如精神心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
目前帕金森患者主要通过外源补充多巴胺、增加多巴胺受体功能及阻止多巴胺降解的方式改善患者运动症状从而对症治疗,但在经历了2~5年的治疗有效期后,约75%的病人左旋多巴的药效时间逐渐缩短,治疗期末症状复发或恶化,出现症状波动及运动异常等并发症,以致后期治疗改善帕金森症状疗效不佳。
中医药在其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具有整体调控、疗效持续、副作用少等优点。研究与运用中医理论会对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帕金森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泓一堂门诊田卫东医生认为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候主要为在肝肾亏虚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兼夹动风、血瘀、络阻、痰浊、郁结等证候要素,并在其多年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总结出中药《百草熄风饮》联合美多芭能够很好地改善帕金森患者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验案举隅:男性患者,79岁,患者于10余年前开始出现双上肢细微震颤,最初不影响进食、穿衣、行走等日常生活,后来症状逐渐波及双侧下肢,肌强直,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伴构音不清,音调变低,曾于当地医院按帕金森病给予多巴丝肼片、吡贝地尔缓释片等西药对症治疗,最初病情控制平稳,近期疗效欠佳。
找到田卫东咨询中医治疗方法,见患者四肢震颤,上肢明显,肌强直,耳鸣,头脑昏沉,构音不清,大便黏滞,舌淡红、舌质稍紫、苔白腻,口渴不欲饮,脉沉滑,眠可,纳差,腹胀。
西医诊断:帕金森病。
中医诊断:颤证。辨证属肝肾亏虚兼夹风痰湿瘀。
采用中药百草熄风饮加减,以补益肝肾、息风止痉、活血化瘀、祛痰除湿为主。方用肉苁蓉,伸筋草,白芍,龟甲,山萸肉,阿胶,黄连,天麻,法半夏,炒白术,竹茹,川芎,香附,厚朴,泽泻,陈皮,甘草,白豆蔻等。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西药暂同前继续服用。
二诊时患者自觉肢体震颤有轻微缓解,耳鸣好转,舌苔白腻,大便黏滞,脉沉滑,头脑困重,饮食一般。遂于原方基础上,加入藿香、佩兰、石菖蒲、远志以芳香化湿开窍,继服一疗程。
三诊时患者肢体震颤强直症状较前明显缓解,耳鸣好转较多,构音不清有所改善,饮食可,眠可,舌质淡红、苔腻减退,头脑困重感有所减轻,但依然存在,腹胀减轻,大便较前顺畅。遂于原方基础上黄连,竹茹减量,去厚朴,加熟地、茯苓、香橼。早晚饭后温服。患者后来在此方的辨证加减基础上连续治疗半年,病情控制平稳。
按:患者为老年男性,震颤强直病程10余年,肢体震颤属于风象,此患者乃素体肝肾亏虚,病程日久,肝肾不足,阴液亏损加重,导致阳气浮动抗扰于外,乃成风动之象。
患者肌强直,乃肝肾阴液不足,筋脉失濡,以致筋脉干缩,故失其柔软之性。患者耳鸣,肾开窍于耳,肾不足,阳扰于窍,乃成耳鸣。患者肝肾亏虚是其震颤强直的主要病机,但由于在病程进展过程中,脏腑功能的失调,病理产物的堆积,脾胃功能的消损,痰瘀湿随之兼夹,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树立整体观念,抓主要矛盾,也要重视次要矛盾,不可偏废。
故治疗以肉苁蓉、白芍、龟甲、山萸肉、天麻等滋补肝肾、滋阴潜阳、息风止痉;以川芎活血化瘀;以陈皮、厚朴、香附、香橼行气化滞;以黄连、法半夏、炒白术、竹茹、厚朴、泽泻、白豆蔻等综合协调祛除湿邪。由于患者湿邪偏重,故后续治疗过程中加入芳香化湿开窍之药,诸如藿香、佩兰、石菖蒲、远志等,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总结:帕金森病常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单一出现或合并出现。大多数临床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主要中医证候为本虚标实,其中肝肾亏虚为本,动风、血瘀、络阻、痰浊、郁结等为标,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帕金森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兼夹湿邪并不少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病程的进展与治疗,因此在实际临床过程中,要明确其兼夹湿邪病机,在主方基础上根据寒湿、湿热、痰湿、湿饮、风湿之不同辨证加减,使方药与患者的病情相应,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咨询1952698495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