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方起兵,剪灭群雄,北伐横扫元朝,完成了宋朝三百年没有实现的梦想收回燕云十六州,“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明朝为何在扫荡元朝残余势力后选择了躺平,对领土扩张没有了兴趣呢?
要知道公认的弱宋在北宋一朝从开国到亡国的一个半多世纪里一直没有停下领土扩张的脚步,一直在努力收复旧疆。
而军力更强大的明朝连西域这块汉唐故地都没有收复,要知道这个时期是遍布亚欧大陆的大蒙古帝国各汗国都衰落崩溃的时候,元朝尚且不敌明朝,盘踞在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就更不可能是明朝的对手了,而明朝却终其一朝不但始终对西域无动于衷,甚至丢失了哈密卫退缩到了嘉峪关,没有西域,又何谈远迈汉唐呢?
明朝不但对西域不感兴趣,也对蒙古不感兴趣,多次北伐塞外只是为了打击北元却不占有土地建立有效统治,另外朱元璋还直接以祖训的形式将周边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共15个国家定为了不征之国,等于定下了对外不再扩张的基调。
而且还不止如此,明朝不但对周边各国不感兴趣,还对已经攻占的部分地区同样兴趣欠奉,明成祖朱棣灭越南北部的安南国后将其划入明朝版图,仅二十一年就被明宣宗放弃。
不少人觉得明朝实际版图并不大,其实明朝疆域比起元朝只是欠缺了蒙古草原和岭北行省的不毛之地,反而多出了在云南边境和东南亚地区设置的“三宣六慰”,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其管辖范围范围包括了如今的缅甸、老挝、泰国地区,直抵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这些地方与东北的奴儿干都司一样,因为过于偏远,因此明朝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方式与汉地不同,控制程度更不如汉地,并不重视,所以到明朝中后期后这些地区不是被放弃就是被周边国家吞并。
单从地图上看,明朝虽然也打下了偌大的疆域,却未达成我们心中理想的版图。
在封建时代,君王的意志会直接影响国家对领土的饥渴感,恰恰明太祖朱元璋是出身最低微的皇帝,彻头彻尾的贫农,自给自足目光短浅的小农主义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朱元璋非常重视农业,重农抑商的程度非常大,而重农就只会对“有用”的可耕的土地感兴趣,对“无用”的土地不感兴趣,所以这就影响到他的国策制定。
而明朝的扩张也到了农耕民族在自然地理上的极限,东为大海,北为草原,西为荒漠,南为丛林,适合耕种的地方都已经被占,就缺少了继续扩张的动力。
其实不只是明朝,历朝在朝堂上都有扩张与否之争,反对扩张的基本观点就是基于农耕,认为四夷之地都是蛮荒之地,对他们用兵要劳师远征深入不毛之地,得其地不可耕织,得其民不足以增赋,又剽悍难制难以教化,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
因此朱元璋定下祖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或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即北元—蒙古)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他认为已经拥有了最好的土地,那些蛮夷之地取之无用,而且疆域的东南西北已经都是自然天险,足以守御山河,没有必要继续扩张了。
而且劳师远征去攻取那些无用之地不管打不打得赢都是虚耗国力民力,长期下去只是疲敝中国却没有收益,投入大收益少甚至赔本买卖,在经济账上非常不划算,就更没有扩张的动力了。
对明朝来说,元朝忽必烈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两次跨海远征日本,跨海远征爪哇,远征缅甸、越南等,都是损兵折将徒耗国力却收获甚微。
同样是开辟新航路,西方为什么能坚持下去,而规模浩大的郑和下西洋却被叫停,就是因为投入和收益不划算。
明宣宗时“弃置交趾”将越南从明朝扔出去也是因为不划算,“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且叛乱频发,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却没有回报。
基于这些原因,所以明朝对扩张才不感兴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