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来是培养人才的,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输不起的现象,结果弄得教育成了输不起的教育。
教育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文化,同时获得自学能力,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会自学,而不是始终依赖老师,依赖书本。可是,学生从小就被培养成学校里圈养的孩子,不接触社会,也不参加社会实践,只是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做很多作业,考试的时候也不一定能考了高分数。而学生付出的并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精力,钱财,也就付出了青春和活力。也即是说,在学生接受能力最好的青春年少的时候,没有接受更多的社会知识,而是被圈养在学校,接受了书本知识,也接受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成为书本的奴仆,成为听话的“顺民”,而不是具备创造力的人才。
学校教育本身就有很多缺陷,只是人们不便指出来罢了。一些权贵们早就看到学校教育的毛病,就要在孩子小的时候请家庭教师,让家庭教师到家里来教孩子,而不是仅仅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还有的权贵直接把孩子送到国外培养,孩子就能成为人才。而在国内,孩子已经被学校和老师放弃了,也就没什么前途了。可以说,国内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差距很大,而且衡量人才的标准不一样,也就让很多孩子被耽误了,也成了输不起的人。
教育衡量人才的标准是考试,通过考试筛选人才。考试本身并非那么完美,而是有很多缺陷。只是考察智力水平,甚至连智力水平都考察不了,只能考察做题的能力。只是,社会并非需要很多解题高手,而是需要很多能够吃苦耐劳的劳动力。事实上,教育并没有培养吃苦耐劳的劳动力,而是吸收资本,迅速产业化。教育产业化的结果是培养很多所谓的人才,却让他们无用武之地,甚至输不起。因为中考和高考只能一次成,要是再来第二次,就不被提倡。中考一般没有第二次,虽然高考放宽了限制,可以接纳社会考生,但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一般不会复读。现在大学扩招了,上大学再也不是困难的事了。很多高三的学生想通了,不想经受复读之苦,就不管什么大学,直接去上。大家都是一个水平线的人,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不是从事低端产业链的工作,就是考研,考编,考公,当兵,除此之外,似乎没别的出路。
相对于古代的科举考试,现在的高考公平多了,提供的大学专业也很多,不过仍然让很多学生输不起。考不上就不能读大学了,而考上了的,考不到名牌大学去,照样找不到工作。也就是说,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输不起的制度,尤其是一些寒门学子,只是希望高考获得好的出路,却最终折戟沉沙。毕竟,高考竞争力很强,很多权贵的孩子都在跟着私人教师学习,也都在搞一些高考移民之类的手段,当然会获得好的优质资源了。寒门学子本来没有资源,没有人脉,也没有多少钱,基本上只能靠自己打拼,也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了。考不上就要在低端产业链打工,考上了,没考上重点大学,照样要面临就业困难,要在低端产业链打工,不然就要考研。如此一来,有人读了二十年书,一输再输,最终还不如没考上大学的人开个小超市赚钱多。当然,还有学霸给学渣打工的事情,只能说明社会宽容度高了,提前就业的人缺失大学教育,而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的人浪费了青春,两者都输了。
教育应该提供给学生输了再来的机会,而不是一考定终身。考试只是一种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志,其他的什么都不能说明。倘若考试真的那么重要,能够衡量很多素质,那么,为什么不每个月考一次呢?要是能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每个月考一次不是能选拔更多更好的人才吗?说白了,教育还是要有一定的衡量手段,要学生养成一次就成的做事习惯,不能输了重来。试想,中考和高考每个月来一次,让考不出好成绩的学生再考,是不是会有很多落榜考生考中了呢?过了分数线就算是考中了,尤其是过了重点中学的分数线,就算是距离重点大学的门槛近了一步。不过,近些年来,教育实现了产业化,即便考上了重点中学的学生也不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就更别提那些没有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了。
教育让绝大多数人都学到了知识和文化,本身就是伟大的,但衡量手段出现了偏差,甚至以偏概全,让很多学生输在了分数线上,却并非没有能力,也并非对社会发展没有贡献。如此来看,考试应该改革,变成多种测试,而且还要多考几回,让那些输了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而不能不管不顾,给他们打上失败者的标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