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是全球最重要的白鹤和东方白鹳越冬地、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鹤、东方白鹳、小天鹅等珍禽来此越冬。鄱阳湖丰水季节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枯水季节水落滩出,野草丰茂,候鸟翩飞。美丽富饶的鄱阳湖养育了世代生长居息湖畔的万物生灵,有诗为证:“浩渺鄱湖水接天,波翻浪涌竞争先;连江通海胸怀广,滋养生灵岁复年。”
鄱阳湖上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水系和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小河水系,下连长江,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2%、长江流域面积的9%。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丰富,流域年降水量约1600毫米,年均流入长江水量达1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总长约1200公里,相应星子站水位20.63米,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达3656平方公里,容积达312亿立方米,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地宝库。
受流域及长江来水双重影响,鄱阳湖水位年变幅通常高达10米,湖区呈现“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景象,是最为典型的过水性、吞吐性、季节性湖泊湿地,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鄱阳湖是世界上现存的两个最大的动态湿地之一(另一个是柬埔寨的洞里萨湖),全世界很少有生态系统像鄱阳湖一样充满活力,而且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得以维持。
鄱阳湖具有五个特征:
一是至今还保持了长江通江、浅水、草型和壅塞形成的湖泊自然特征和生态功能。
二是长江流域水位和流域内降水的时空变化,共同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功能。
三是流域内山地-河流-湖泊结构完整,流域与江西省行政区范围高度吻合,是研究流域生态学最理想的区域。
四是流域内有充沛、优质的水资源,注入长江年径流量相当于黄、淮、海三大河入海径流量的总和,是长江下游最后、最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区。
五是流域内优良的自然环境,孕育着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
以上五个特征使得鄱阳湖具有水量大、水质优、生态环境好、生态功能强、生态安全地位突出的独特优势和特殊作用,与洞庭湖并称为“长江之肾”,承担着涵养水源、调洪蓄水、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在江西、长江流域、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鄱阳湖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越冬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场所。同时,湖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得越冬候鸟更容易获得所需的食物。因此,每年都吸引大量的珍稀候鸟来此越冬,时间一般为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极少数候鸟在9月下旬就到了鄱阳湖,也有极少数候鸟到4月上旬才离开鄱阳湖。
越冬候鸟刚到鄱阳湖时,主要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9个湖泊和都昌马影湖,然后分散到整个湖区,以满足它们对食物的需求,并为北迁时积累足够的能量。候鸟离开鄱阳湖北迁时,又会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中。
候鸟在鄱阳湖越冬期间,虽然很多种类都有聚群的习性,但白天都会分散觅食,晚上则会聚到一起集中夜栖。候鸟聚群觅食和夜栖是为了更好地觅食和警戒,以便更安全地越冬。
鄱阳湖珍稀鸟类的种类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鄱阳湖区有鸟类470多种,其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极危物种的有青头潜鸭、白鹤、勺嘴鹬和黄胸鹀4种,濒危物种有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和黑脸琵鹭等6种,易危物种的有鸿雁、白头鹤和白枕鹤等24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白鹤、东方白鹳和中华秋沙鸭等2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白琵鹭、白额雁和小天鹅等88种。
鄱阳湖不仅珍稀候鸟的种类多,而且数量也非常大。前人专门写了首诗来 形容鄱阳湖越冬候鸟的壮观场景:“鄱湖鸟,知多少,飞时不见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
鄱阳湖区的越冬候鸟以雁鸭类(如小天鹅、白额雁、鸿雁、斑嘴鸭、罗纹鸭和针尾鸭等)、鹳类(如东方白鹳、白琵鹭、黑鹳等)、鹤类(如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等)、鸻鹬类(如鹤鹬、反嘴鹬、黑翅长脚鹬、黑腹滨鹬、黑尾塍鹬、金眶鸻、沙锥等)、鹭类(如苍鹭、白鹭等)以及鸥类(如红嘴鸥、银鸥等)等水鸟为主,其中最常见的30种候鸟是:白鹤、小天鹅、白额雁、鸿雁、东方白鹳、白琵鹭、小䴙䴘、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苍鹭、豆雁、小白额雁、赤麻鸭、斑嘴鸭、罗纹鸭、绿翅鸭、针尾鸭、绿头鸭、白枕鹤、灰鹤、白头鹤、反嘴鹬、凤头麦鸡、灰头麦鸡、环颈鸻、鹤鹬、扇尾沙锥、红嘴鸥、银鸥,而数量最大的为小天鹅、鸿雁、白额雁等雁鸭类种类。
鄱阳湖是全球白鹤最重要的越冬地。 全球白鹤有东部、中部和西部3条迁徙路线,其中,中部种群的越冬地印度已经没有白鹤越冬记录,西部种群伊朗的野外越冬数量也不超过3只,而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新评估数据,东部种群,即东亚地区的白鹤数量为3500—3800只。东部种群中,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多年最高统计数量平均为2800多只,占东亚地区白鹤总数量的74.6%—81%,特别是,2011年数量达到4300多只,超过全球评估总数量;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用无人机监测的结果显示,2022年1月达到4813只。
由此可见,鄱阳湖已经成为全球白鹤最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越冬地,对白鹤这种全球极危物种的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鄱阳湖的白鹤以往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湖池、沙湖、蚌湖、大汊湖和朱市湖,其中大湖池和大汊湖是白鹤的主要夜栖地,但近年来,小部分白鹤逐渐转移至人工湿地栖息,如五星农场的藕田和余干插旗洲的农田。
鄱阳湖也是全球东方白鹳最重要的越冬地。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新评估数据,全球东方白鹳的数量为3000只。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东方白鹳多年最高统计数量平均达2300多只,占全球东方白鹳总数量的77.6%。
鄱阳湖还是全球鸿雁、小天鹅、白枕鹤等珍禽的重要越冬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种群越冬地。其中,仅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鸿雁,年最高数量就超过7.5万只,达到全球鸿雁总评估数量;小天鹅年最高数量达8万多只,接近其在中国的总评估数量;白枕鹤最高统计数量也达3200多只,达到或超过全球总评估数量,绝大部分年份超过或接近中国总数量。同时,鄱阳湖也是大量珍稀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和停歇地,有10余种南北半球间迁徙的鸻鹬类在鄱阳湖补充食物,其数量也达到了全球或迁徙路线总数量的1%以上。
由于鄱阳湖独特的湿地特征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专家、学者对鄱阳湖感兴趣,来自美国、俄罗斯、荷兰和国内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等的著名专家、学者纷纷来鄱阳湖开展研究。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发生变得更加频繁、洪涝灾害频率增加,加上长江上游来水减少等因素的影响,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洲滩植被,如苔草和南荻等植物产生了很大程度的退化,导致白额雁、赤麻鸭、凤头麦鸡等依赖草洲栖息的鸟类数量明显减少。同时,以往河道上常见的红嘴鸥、西伯利亚银鸥、斑头秋沙鸭等种类也少有看到。不过,白鹤、东方白鹳、鸿雁等涉禽和游禽种类的数量比较稳定,甚至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鄱阳湖越冬候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气候变化以及长江上游来水减少导致的鄱阳湖丰水期水位变化,水环境发生改变,鱼、虾、螺、蚌等水生动植物资源减少,草洲退化,从而影响越冬候鸟的安全栖息。另外,采砂、捞螺蛳等活动也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保护鄱阳湖珍稀越冬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江西省委、省政府,江西省林业局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
每两年举办一次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季),并投资建设了吴城候鸟小镇和五星白鹤小镇,既加强了鄱阳湖候鸟的保护,又以鸟为媒,架起了江西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江西省林业局在沿湖各区(市)、县林业局设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和湿地办,有效加强了鄱阳湖湿地与越冬候鸟的管理与保护工作。
在沿湖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等县新建保护监测站,加强了整个湖区越冬候鸟与湿地的监测工作。
为了应对旱情,沿湖有关市县结合湖区的地形地貌、水位条件、候鸟分布等情况,因湖施策,采取苔草刈割、对碟形湖进行生态补水等措施,为越冬候鸟补水留食,降低旱情对湿地生态的影响,保证候鸟在鄱阳湖安全越冬。
总之,候鸟钟爱鄱阳湖,江西省想方设法保护鄱阳湖,鄱阳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人类和野生动物共同的“诗意栖居地”。
本文摘自《森林与人类》杂志2023年 12期《江西鄱阳湖 世界生命湖》专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