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悄然降临,直到午时,和煦的阳光才慢慢温暖了这座宁静的古村落。在这座宽敞的木质长亭里,老人们团团围坐,愉悦地交谈着,悠长的岁月在他们的谈笑间缓缓流逝。
穿过长亭,步入宽敞的广场,青砖与大理石错落有致地交织在一起,独具特色的建筑矗立在眼前,建筑每一扇门窗都向外延伸出拱形的设计,仿佛是园林古建中钟爱的石门,无声地诉说着后石门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后石门村,坐落在兴县瓦塘镇,面朝岚漪河,与黄河仅相隔7公里。2018年,该村作为全县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始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村风貌改造,按照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循序渐进、就地取材的理念,“村史馆”“农耕民俗馆”“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等文化展示中心拔地而起,充分展现了乡土窑居文化和党建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后石门村的黄河文化、农耕文化。
在农耕民俗馆内,陈列着从上世纪至今村民的耕作农具和生活用品,展现着村民生活方式的不断衍变和发展,一件件农具、一张张图片,都让人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农耕文明时代。此外,最有特色的当属关于后石门村的风俗习惯的描述,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二十九,一年四季中的每个民俗节的来历以及庆祝方式都有详细记录。比如,正月二十五,就是后石门村特色的“填仓节”,家家户户都要用糯小米磨成的糕面蒸熟,家里有几口人就根据不同的属相捏出生肖,用龙须草在大厅里点一个“满堂红”,预示家业兴旺,儿孙满堂。
在村口远眺,通村道路笔直贯穿到后石门村深处,不同宽窄的村路两旁都修建了绿化带,一座座宅院排列规整又不失个性,每排宅院又沿着地势不断变高,最终形成了颇具气势的美丽村落。
近年来,后石门村实现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累计改造通户道路2500米、通村道路两处300米、景观步道600米,使得村民出行更为便捷。此外,还改造了农户窑洞368孔、户厕36所,新建公厕2所,并建立了上下水管网、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小广场和小公园。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造和建设,后石门村民如今已经实现了水、电、路、网、气等生活设施的完备,村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个户转变和整村提升同步同向,展现出了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农村形象。
农村人居环境是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更是一项常抓长治、常态长效的工作。后石门村深入开展乡村清洁专项行动,坚持将网格划小划细,全村划分13个微网格,实时解决焦点、难点、堵点问题,并开展卫生文明户评选活动,巩固整治工作成效。同时,通过整合上级下拨资金和光伏资金,动员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参与清理整治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带动增收。全村有劳动能力的30余人参与环境整治,户均增收300元。按照“—户一厕,进户进院,修建公厕”的模式,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将村内主干道沿线旱厕全部清理,集中修建两座公厕,改造室内水冲31户,双瓮漏斗户厕16户,后石门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
作为后石门村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村支部书记白永忠由衷地感慨:“党的优惠政策使我们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深刻体验到国家的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民生工程,村‘两委’将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常态化任务,抓紧、抓稳、抓牢,始终保持标准不降低、力度不减弱。我们将持续在管护运行以及提质提效方面发力,不断积累成果,持之以恒。”
河水与阳光交相辉映,山峦与村落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随着后石门村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提升,这里的人们既能欣赏到山的壮丽,也能感受到水的温柔,更能唤起对乡愁的深深眷恋。记者 白凯冰
来源:吕梁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