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若您购买了本专栏,需要电子版的可以私信我,免费发文档链接
【导入新课】
唐王朝曾经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放包容的大帝国。由于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大唐帝国从此走向衰亡。战乱意味着城市毁灭,田园荒芜,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圣杜甫一起来到石壕村,去重温那段兵荒马乱的历史,感受诗人心系苍生的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2、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藏问于答的写法及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
3、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他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背景链接】
公元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当时,身在洛阳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被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而《石壕吏》讲述的这个故事是作者亲眼目睹的当时生活中真实的一幕。
【读音停顿】
石壕吏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chu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整体把握】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两个字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捉人。时间顺序老妇和差役。
2、差役最终抓到人没有?从哪一句能看出来?
明确:抓到了。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能看出来,老妇被抓走,到河阳军中做饭去了。
【合作探究】
1、“暮投石壕村”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明确:时值战乱,诗人不敢走大路,或者城镇已经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揭示了兵荒马乱的社会现状。
2、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
明确:“捉人”而不是“征兵”,表明差役强抓老百姓当兵,非常横暴;
“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突袭,阴险狠毒,也暗示战事紧张。
这句诗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渲染紧张恐怖的气氛,总领全文。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对比。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突出差役的横暴冷酷和老妇的悲苦可怜,表现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4、分析老妇的致词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①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②二男死: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③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战争破坏严重;
④妇夜往: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百姓受害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