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提起刘墉大家并不陌生,他为官清廉享誉中外,又写有一手好书法被人尊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而他的父亲刘统勋要比他牛上千万倍。他到底有多牛?
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700年2月11日),刘统勋出生在陕西汉中府宁羌州。他的祖籍在江南砀山大刘村,祖上是种地的农民,他的一世祖刘福于弘治年间举家迁移到山东青州诸城县。
刘统勋的高祖刘思智,刻苦读书考中邑庠生(秀才),家境变得越来越富裕。
刘统勋的曾祖刘通是贡生,举人副榜,成为皇帝直接选拔的人才。
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的进士,康熙三年,处理芜关税政,做过奉直大夫、户部广西司员外郎,为官清廉,尽职尽责。
刘统勋的父亲刘棨,康熙一朝的贤臣名臣。康熙朝中进士,刘统勋出生那会儿,他的父亲刘棨正担任宁羌州知州。刘棨博学多才,为官清廉,做过长沙知县,历任宁夏中路同知、平阳知府、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累迁四川布政使,体恤百姓,政绩卓著,被老百姓称为“刘青天” 、“便民良吏”。
刘统勋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出生的,可谓名门相府、书香门第,因而他自幼在良好的教育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成长,有着常人没有的视野和格局。
纵观整个清朝,像刘统勋这么年轻就中举、中进士的人少之又少,在清朝科考上,中举人的平均年龄为31岁左右,而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4岁左右,甚至有人考举人考到94岁才中,比如谢启祚,他比刘统勋还大7岁,是在在刘统勋去世14年后才考上的举人。刘统勋无论考举人还是进士在年龄上都是超前的。
值得一提的是,刘统勋的父亲和爷爷也都中过进士,也就是说刘统勋家一门三进士,这在整个历史上并不多见。
刘统勋在朝为官长达49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廉洁自律成为官员们的好表率。
刘统勋的成绩太出类拔萃了,他刚中进士就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那么什么是庶吉士呢?庶吉士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庶常” 属于皇帝的近臣,其职位可不是一般人能担得上的,必须是有潜质的人才有资格。
刘统勋头脑灵活,逻辑思维缜密,临到棘手的朝廷事务铺排的井井有条,他专门负责为雍正皇帝起草诏书,而且肩负着为雍正皇帝讲解经籍的特殊任务,换句话说他就是帝王之师,对雍正皇帝的决策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当时人人羡慕的御用人才,发展前途不可估量。
刘统勋出色的能力和才品兼优的德行赢得雍正帝的赞赏。
雍正帝是个爱惜人才的好皇帝,他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让刘统勋担任南书房行走,那里是储才要地,诗人文学家王士祯、著名词人朱彝尊、文学家方苞、经术湛深的沈荃、高明的天文算学家戴梓等都曾在此任职。
因刘统勋的出类拔萃,不久,雍正帝又让刘统勋任尚书房行走,做了皇子、皇孙师傅的副手。接着雍正帝又让刘统勋任“詹事”一职,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等职务,刘统勋对自己的任务非常认真仔细各种事务都完成得比较出色。
到了乾隆时,1736年,25岁的乾隆提拔36岁的刘统勋为内阁学士,从二品,乾隆还让刘统勋跟随大学士、水利专家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技术。第二年,乾隆将刘统勋升任刑部侍郎,成为六部之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刘统勋性格直爽,敢于直谏,这种人设在当时得到乾隆帝的欣赏,乾隆乾隆帝很信任他,让他在这方面尽情发挥。乾隆帝一即位,就让刘统勋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专门负责监督朝廷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刘统勋不负乾隆帝的期望,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刚正无私,完全舍弃自身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