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会议上,刘伯承为何同意解除毛主席军权?事后主席态度如何?
1932年,宁都会议上,以李德、博古为首的中央局同志一致认为,毛主席应当离开部队,回到后方工作,说白了就是想要解除毛主席的军权。
刚从国外回来没多久的刘伯承,在本次会议上支持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主席因此被解除军权,刘伯承被调任红军总参谋长。
一直到遵义会议,毛主席才重新走上历史舞台,此后,毛主席对待刘伯承的态度究竟如何?
宁都会议召开的时候,刘伯承在党内的级别其实不高,但他的地位非常特殊,在那个极度缺乏高学历人才的年代里,刘伯承是极少数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过正统军事教育的人,因此他的意见,在党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刘伯承回来还不到一年,对于党内的很多情况都不了解,他对于毛主席的了解也大多来自李德、博古等人,因此从一开始,刘伯承对于毛主席的了解就是有偏差的。
在当时的形势下,刘伯承较为保守的选择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投下了同意解除毛主席军权的一票。
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刘伯承逐渐意识到李德、博古等人战略上的错误,红军根本不具备城市攻坚作战能力,但李德等人却再而三的要求红军去攻打大城市,这无疑是在以卵击石。
刘伯承为此专门来到李德的住处,想要改变他的想法,李德却固执地说道:“你说的那些方法都老掉牙了,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原则,将敌人消灭在阵地前!”
这份固执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直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队伍被迫进行了战略转移,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拉开了帷幕。
刘伯承无奈地说道:“如果继续采取这种拼消耗的战术,不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早晚有一天,我们的根据地会拼光,我们的队伍会拼光。”
刘伯承这些话语让军事顾问李德想起了曾经的毛主席,他想不通,为什么曾经同意解除毛主席军权的刘伯承,如今却说着和毛主席一样的话语。
为了稳定自己在红军中的领导权,李德再一次提出,解除刘伯承总参谋长的职位。
李德的针对让刘伯承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选择,他逐渐了解了中国革命的现状,也了解了毛主席主张的正确性。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湘江血战的重创让队伍中出现了反对王明、博古的声音,大家纷纷要求更换领导,修正错误的革命路线。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李德、博古等遭到了公开的批评,刘伯承也对当初自己的错误选择做出了检讨,并支持了毛主席正确的军事路线。
从此,以毛主席为核心的领导班子走上了历史舞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的未来!
因为宁都会议的事情,刘伯承总是对毛主席心怀愧疚,还曾专门向主席道歉,主席却说道:“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你是难得的军事人才,中共革命需要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