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和老师在孩子阅读的时候最喜欢布置的任务,以此希望他们通过摘抄可以积累好词好句、帮助阅读理解,运用到写作上来。
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对“摘抄”持怀疑的态度,认为摘抄是一项重复机械化的操作,并不会让孩子记住知识点;摘抄只会降低孩子的阅读效率,这样孩子根本不会沉浸在阅读里。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摘抄到底有没有用?阅读的时候孩子应该如何摘抄?
什么是好词好句?
对于小学生来说,摘抄好词好句好段是学写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平时阅读的好词好句好段抄下来,多读一读,将这些素材内化成自己的积累,写作文时就有了素材来源,这样才能够将作文写长、写好。
但问题来了:什么是“好词好句”?真的有所谓的“好词好句”吗?多用形容词,多用修辞手法,多用成语就是好文章了吗?
统编教材三年级对词句大概有这几种说法:新鲜感的词句;难懂的词句;具体、生动的句子。任何一册教材都没有要求画出“好词好句”。为什么?因为词句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意义。把词句从语境中离析出来,就无所谓好坏。因此好词好句是个伪命题。
比如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文字就是好词好句——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文字出自《雨的四季》(刘湛秋)
没错,这段文字确实优美,但是很多人可能就不认为下面的话是优美的句子了——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好吧,就明天。”我说。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文字出自《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可能有人会说是“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这些无疑都是很优美的句子,因为它在文中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但这句“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可能没人提到,因为这样的句子似乎人人都会写,但往往看似平淡的句子,含义却极其丰富。
儿子因双腿瘫痪对生活已失去了信心,但今天终于答应我去看菊花,表明他已经开始对生活有了希望,这让母亲怎能不激动?怎能不喜出望外?所以母亲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好了。
因此词句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看如何运用,运用得好即是好词好句。我们要理解并学会运用词句,使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大人要求孩子摘抄的好词好句,一般指的是那些华丽的辞藻。长期摘抄这些词句,从积累的角度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也潜藏着问题——那他们可能就会过度去关注一些AABB AABC ABCC类型的词语,亦或是拟人句、拟声词等等,这样容易把孩子的文风带偏,写作文胡乱堆砌华丽辞藻,华而不实。
无论是你喜欢的句子,或是你觉得新鲜的句子,生动的句子,好玩的句子,都胜过所谓的“好词好句”。
盲目摘抄会消磨阅读的乐趣
摘抄其实只是一种记录的形式,很多老师、家长们,都倾向于让孩子在课外阅读时,大量摘抄文章当中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希望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把摘抄的内容运用在作文里。
这样很容易把阅读本身的乐趣给消磨掉,阅读仿佛变成了语文课,只有语文课才需要去精读一篇文章,但课外阅读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去做精读。
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一些圈点、批注,他们的阅读过程才是轻松的,愉悦的,这样他们才会更加愿意去读书。只要是读到真正喜欢的文字,哪怕没有被摘抄下来,但他们的大脑里已经有这些素材的累积,等写的时候再进行加工也是能活学活用的。
当然也不是完全反对摘抄好词好句。不同年级的孩子有不同的阅读需要,但无论哪个年级,都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境意识,而不是孤立地去摘抄一些字词句。如果是摘抄,也要尽可能摘抄相对完整的段落。
一个词是不是“好词”,一个句子是不是“好句”,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有准确生动的表达,才是好词好句。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单独看绿字,其实算不上多么好,只是一种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但是如果放在整个语境中,就是点睛之笔。
家长和老师们都希望孩子读了书,做了摘抄,有了相应的积累,就可以将书里的话运用到自己写作中去。但孩子在积累语言素材和使用语言素材的这个中间,还缺少思维的作用。
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孩子在写作的过程中,没有思路、没有想法,不知道要写什么的时候,就算是拥有大量的素材,也只会造成这两种情况,要么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用;要么是乱用,在作文里堆砌素材。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是一样平平无奇,没有亮点;就是文章里有的句子很出彩,但是用的地方不恰当,读上去逻辑不通顺。就像一个医生一样,虽然手上有一大堆的药,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对症给病人开药。
所以在积累素材和运用素材的中间,一定要去“发展孩子的思维”,要有思考的过程,让孩子能清晰地了解到:我要写的这个东西是什么,以及我需要用什么东西。这样当孩子知道要写什么的时候,就很清楚自己需要用什么,自然就可以去调动曾经积累过的那些素材。
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在给孩子布置一个任务,或者让孩子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一定不要给孩子定一起强制标准的任务,说你必须要摘抄多少个词、多少句话。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营造一种孩子愿意去接受、去摘抄、去记住的氛围。比如可以先表扬孩子在摘抄方面做得不错,然后鼓励他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摘录本,给自己定一个小计划。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被肯定、被认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不会非常抵触。把摘抄变成一个有趣、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个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其次,摘抄以后需要有反馈。如果只是摘抄了,没有去追踪,没有看到孩子摘抄的成果,没有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放弃。家长要及时跟踪反馈,并且跟孩子交流:字写得是否工整,之前商量的摘抄的量是否完成,摘抄的质量如何,是否有困难等等。
最后要引导孩子,鼓励孩子把摘抄的好词好句运用在生活当中。比如孩子新学了一个成语叫“津津有味”,那能不能在生活中尝试去运用这个成语。如果孩子在某一次习作中用到了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家长一定要去表扬、夸奖孩子,增强他们摘抄的动力和信心,这样孩子也能长久的坚持下来。
所有的事情都是量变引起质变,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只有一天一天地坚持和积累,孩子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写作能力才能随之提高。
其实摘抄这件事,没必要去强行要求孩子一定要完成到什么程度。当一件事变得功利性,变成一项任务,那么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当你用好词好句这个标准去要求孩子进行摘抄,那么他们在面对自己喜欢的词句的时候,就不会带着思考。
不要把“摘抄”变成“抄写”。“抄写”是无聊且枯燥的,而“摘抄”是创造属于自己的阅读世界的过程。所以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从心底感觉得到摘抄这件事是美好,阅读是有意义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