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徐
责任编辑 |桢桢
不叠被子,罚款10元!
呀!什么时候,自家叠不叠被子,政府都要管了?
其实,还真不奇怪,这是四川一地的当地规定,只是象征性收取,最后又会用到百姓身上。
而这一政策,只是希望当地不再“返贫”。
可这真的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吗?与其指望罚款矫正,不如指望当地不被当人看的女性。
毕竟,一个母亲的改变,可以福泽三代人。
然而,可怕的“娃娃亲”传统,让这些女性,从来都不是自己。
2006年,一篇名为《12岁的女孩要出嫁》在凉山日报登出,此文一出,就引起哗然。
主人公阿芝还是小女孩时,就被父亲醉酒与别人定了“娃娃亲”,收了对方给的700元彩礼。
阿芝12岁时,对方就上门要人,要求娶亲。
当然,你可能要问了,那还是个孩子,怎么能结婚呢?可以选择不结婚呀!
不结可以,却得双倍甚至是数倍的价格还对方的彩礼钱。
也就是说,阿芝不嫁了,退的就不是700元的彩礼,而是要还比700元多出好多倍的钱。
大几千元,对于阿芝家来说,根本给不起,还不如让女儿嫁过去。
阿芝的情况还算好的,因为还有小伙伴9岁的时候就开始嫁人了。
震惊!已不足以形容此情况了。
时隔17年,依旧有彝族姑娘在9岁的年龄出嫁,只为了风俗下的娃娃亲。
真要总结彝族姑娘的一生,可以说悲凉中一眼望到头。
从沿袭下来的习俗上看,为了保持血统纯正,女孩一生下来,就被默认为是舅舅家或姑姑家的儿媳妇。
这两家不娶了,女孩才能另与他人定娃娃亲。
能订到娃娃亲,就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因为,女孩出生了,却没有定到娃娃亲,那就说明这家子的地位都比较低下。
一旦定亲,男方就会给女方一笔彩礼钱,女孩家等级越高,彩礼钱就越多。
女方收了这个钱,就默认婚事成了,如果之后女孩要反对这个婚事,那么,就要支付双倍或是多倍的钱财给男方。
大多时候,女方家是出不起这个钱的,因此,只能嫁女儿。
就因为这样的“高价”彩礼,女孩在懵懂之时被预订,等懂得婚姻是什么时,连退出的权利都没有,哪怕是遇到家暴或虐待。
因此,她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自己是“物件”的命运。
这样的哀怨愤恨,被一代代的彝族姑娘写成了“哭嫁歌”:
世间狠心莫过父兄,妈妈的女儿呦;
骨头被换作了金银,血液被换成了酒喝;
身躯被换作肉食吃,女儿只好离别了。
9岁、10岁的姑娘,再大点到16岁、17岁,出嫁时,母亲抱着她们号啕大哭,或许,这一刻,她们不仅哭女儿,更哭自己。
难道一切不能改变吗?
随着改革开放,《婚姻法》中规定,禁止直系亲属和三代以内旁系亲属结婚,“姑舅”之间的娃娃亲现象减少,可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和朋友之间的配定。
这样的定亲模式,直至今日,依旧存在。
在凉山的学校中,老师不断告诉女孩们,如果你的父母和人喝酒打赌或其他什么情况,给你们定下了娃娃亲,你们是可以拒绝的。
可,谈何容易?
此前,一位00后的彝族姑娘,在网上自曝自己从小定了娃娃亲,17岁时被逼结婚,18岁时被迫与男方发生了关系。
此视频一出,没有引起网友们的打抱不平,而是引来网友们的质疑,现在什么年代了,怎么可能还有娃娃亲?
网暴来得猝不及防,女孩无奈之下,于11月16日手持身份证,再次发布视频,表明自己所言非虚,如有虚假,愿意承担法律责任。
视频引起了官方注意,介入调查。
而在视频下面,网友们的留言更是震碎人的三观。
“凉山支教时,读五年级的学生请假,回去结婚了。”
“我大学室友就是彝族姑娘,也定了娃娃亲,她不愿意嫁,她父母说把她腿打断,还是在北京工作的哥哥,护着妹妹,说不嫁就不嫁,向人借钱,高价退了婚。”
“我室友也是彝族的,家里赔了六万,父母不愿她有负担,给她说赔了一万。”
看,不是没有,是没有被关注到而已。
去年5月,我国出台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中,关于婚姻的规定是:抵制无效婚姻;禁止干涉婚姻自由;不得迫使未成年人结婚或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而在随后举行的解除“娃娃亲”仪式现场,当场解除733对娃娃亲。
其中,姑娘们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3岁。
终于,政府出手了,强制介入就是改变信号,期待那些彝族姑娘,真的能够靠自身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
所以,你再看害怕返贫,不叠被子罚款10元的规定,是不是就合理多了。
但这样的规定,治标不治本,因为他们穷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是有的。
那就是扩大女性的价值,不要把她们再局限在一方天地,干活,结婚,生小孩。
让她们能够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教育资源和外出资源。
在今年的2月,有一位逃婚到广州打工的16岁彝族女孩,被强制带了回来。
好在女孩机灵,在路过服务区时,以上厕所的理由离开,向服务区工作人员求助。
女孩求助及时,回家后成功与对方解除了婚约。
女孩获救了,可还有太多这样的女孩,她们是否在逃跑,是否在等待着人救?
我终于理解了张桂梅老师坚持办女校的初心,在大山中,女孩占一半,却只能成为二等,甚至是三等公民。
正如张桂梅老师家访的一个学生,明明已经高三了,却被父母叫回家干活,而两个儿子一个小学,一个初中,就因为是儿子,干活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们。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每一个女孩在以后都会是母亲,一个有知识有见识的母亲,比一个没有知识没有见识的母亲,教出来的孩子会更加优秀,更加懂得担当。
害怕返贫,从来不是一个强制的制度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脱去精神层面的贫,解放女性,释放女性的智慧和力量,恰恰是真正脱贫的第一步。
等男女同频,真正的享有平等的成长环境,他们共同成长进步,那时,真正的脱贫指日可待!
资料来源:网络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