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正统天子就姬昌和姬发这爷俩特殊,活着的时候就被人称呼文王武王,其他的都是死后加谥号。武王征商簋上面的铭文就已经自称武王了,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个是武王伐纣成功没多久就命令铸造成的,用来记录这件事很多史料证明了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候就已经这么称呼自己。
有可能谥号就是从这两父子来的,谥号是人们对于一个人的评价的总结,就是因为这两父子人们对他们的评价衍生出了文王武王的尊称,后面才开始有这种传统,只是到后世要等人死后盖棺定论了才进行评价,这些礼仪规程肯定不是一开始就一下蹦出来的。
先秦姓氏分的很清,只有本家宗位才能用姓去称呼。姬姓的本宗在周天子那里,所以只有姬发姬昌能用姬,伯邑考不会被当时人用姬称呼的,同样周公旦也不会被叫姬旦的。氏是分封大小宗,伯邑考为嫡长大宗,姬发是后补,所以伯邑考已经盖棺定论了,当然如果他有后人,他的后人被分封出去才会得氏,但这个氏与他本人无关。
太伯,仲雍,公(王)季是周人第一次用宗法的称呼排列祖先。伯邑考,武王,周公,管叔,蔡叔,霍叔等等和冉季是第二次。两位伯加以区分,尊称第一代伯为太伯(不称吴伯哦),第二代伯称伯邑或者邑伯。同样例子还有的,周人第一位姜氏祖母是姜嫄,那是传说。真正第一位是古公亶父的夫人姜氏,当第二位姜氏夫人出现后,要对第一位加以区别,称太姜,而武王的夫人姜氏称邑姜。太姜,邑姜;太伯,邑伯,相似的逻辑。这是周人虽然外婚,但是没有建立起祖先称谓系统的一个表现。一般认为周公作《谥法》,大体看来是不错的,即便如此,周人还是有借用殷商的方式用日名日号称呼祖先的,西周晚期才逐渐消失。
伯邑考的意思其实就是,那个已经去世了的名叫邑的姬家大儿子。考,就是已经去世了的男的。先考的先是敬语,就是尊敬的前人,所以先考就是尊敬的已逝的男人,通常指父亲。之所以他弟姬发那么称呼他,是因为他弟继承王位时他已经去世了。虽是已逝但因为也要封爵和赐地,所以得有个官方称谓,这才有了伯邑考这个称谓,这应该就是最早的谥号了吧。伯邑考其实就跟孝庄、纯元一样都是谥号,都是断气后才有的称谓。没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谥号,还张嘴闭嘴对着活人叫谥号的。
那时候名字没这么讲究,我觉得伯邑考那时候叫伯邑,周邑,姬邑都有可能,只要能知道是那个人就行了。叫伯邑是因为名字叫邑,家里排行老大。叫周邑是因为他是周国的嫡长子,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以后的周天子之位就是他的,所谓叫周邑也正常。叫姬邑因为他们家的姓就是姬。
邑,在《左传》中有封地,国家的意思,这个意思应该是说他是国家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而考应该才是他的名。在《史记》中说,周武王同母兄弟有十人,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最为贤明,所以舍弃了伯邑考而立姬发为继承人。而且嫡长子继承制是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完善周礼后才确立的,也就是说这里不存在武王继位的合法性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