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因情节跌宕起伏,数次被搬上戏剧舞台,至今家喻户晓,
故事背后的案件原型,在晚清也是备受瞩目的四大奇案之一。
此案由于历经七审七决成为“铁案”,却离奇得以翻案,这过程中多方博弈,一时成为大清王朝的焦点,
为何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惊动了两宫太后、两任皇帝,卷入了朝廷与地方诸多官员?
又为何历时三年之久反复审查?
时间回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九,
这一天,在豆腐店做帮工的葛品连,突然感觉头晕目眩、浑身虚弱很不舒服,掌柜见状就让他回家休息。
葛品连在回家路上就开始恶心呕吐,或许他认为这是没有吃早饭的缘故,还在一家糕点店买了份粉团垫垫肚子,谁知刚到家门口,他又开始呕吐,其妻毕秀姑见状慌忙扶他到楼上卧床休息,期间葛品连还是不停地呕吐,并且感觉自己很冷。
正因为身体发冷,葛品连认为自己得了流火病(风热感冒),就叫妻子买来桂圆和东洋参煎成汤药服下了,然而喝了这药后,葛品连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开始口吐白沫,整个人的状态越来越不好。
毕秀姑的继父喻敬天赶回家中,请了大夫来看病,但葛品连的病情依然不见起色,就这么硬撑到了十月初十下午,竟两腿一蹬咽气了!
得知儿子的死讯,葛品连的母亲沈喻氏哭得死去活来,她怎么也不敢相信生龙活虎的儿子突然死了,还是在亲友们的搀扶下勉强开始料理葛品连的后事。
然而,次日晚上却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葛品连尸体的口、 鼻内竟有血水流出,
本就不愿相信儿子会突然去世的沈喻氏,见后立刻怀疑葛品连是中毒致死,众亲友也认为其死因可疑,
于是次日一早,沈喻氏在地保王林的陪伴下, 向余杭县衙递交了要求验尸的呈词。
时任余杭县知县叫刘锡彤,籍贯天津,六十九岁,这是他第二次来余杭当县令,人命关天刘锡彤自然不敢疏忽,开堂审问一番后,决定亲自带着仵作沈祥及门丁沈彩泉去勘验葛品连的尸体,
就在这时,当地有个叫陈竹山的乡绅,刚巧来县衙为刘锡彤诊病,当他听说葛品连死得不明不白后,立即就把他听闻的一桩风流事“羊吃白菜”绘声绘色地讲给了刘锡彤。
这就要说起葛品连貌美如花的妻子毕秀姑了。
毕秀姑,乳名叫阿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出生在余杭县毕家堂村,幼年时父亲毕承祥早死,只剩下母亲毕王氏与她相依为命,她8岁时,母亲带着这个拖油瓶女儿改嫁给了在县城当粮差的喻敬天为妻,此后改称“喻王氏”。
喻敬天并不是很喜欢这个继女,因此当媒婆冯许氏来为葛品连上门提亲时,毫不犹豫同意了这桩婚事。
葛品连,乳名叫小大,家中原本经营一家豆腐店,不过其父葛奉来病故后,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其母后来改嫁给了在县城做木工的沈体仁,此后改称“沈喻氏”,而葛品连也被继父沈体仁推荐到县城一家豆腐店做帮工。
葛品连与喻家是邻居,他早就对容貌姣好的毕秀姑暗生情愫,于是同治十年(1872年)其母沈喻氏为儿子聘娶了毕秀姑为妻。
由于葛品连没有住房, 所以二人的婚礼是在喻家举办,小两口也暂住在了喻家。但喻家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房屋无多,小两口住进来后更显拥挤局促,因此葛品连夫妇打算在外面租房居住。
葛品连的继父沈体仁,因在澄清巷口西首的杨乃武家盖房子时当过监工,得知杨家有空房对外出租,遂与妻子沈喻氏商议后,最终以每月八百文的价格为葛品连夫妇租下了杨家的一间房屋,
由此, 葛品连夫妇住进了杨家。
房东杨乃武,余杭县当地乡绅,由于杨家世代以种桑养蚕为业,家境算得上小康,因其兄长三岁早夭,其父杨朴堂过世后杨乃武继承了家业,此外杨乃武读书十分勤奋,二十多岁即考取了秀才,街坊乡邻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杨二先生”。
葛品连夫妇搬进杨家后,两家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由于葛品连半夜就要开始起床做豆腐,所以经常住在店里,杨乃武的妻子杨詹氏见状便经常邀请毕秀姑与他们一起吃饭,
无论是杨詹氏还是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对这个聪明伶俐小娘子都很喜欢,一起吃饭时更是说笑不停,而杨乃武得知毕秀姑对读书有了兴趣后,也经常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教她读书写字,没成想这一幕竟在后来成了别人的谈资。
一切起因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杨詹氏因难产去世了,
杨乃武成了鳏夫,而毕秀姑仍不避嫌地与杨乃武同桌吃饭,秉烛夜读,这在观念守旧的清朝末期,难免会惹人非议。
再加上葛品连经常夜不归宿,其人身材矮小酷似“武大郎”,而毕秀姑却生得白净姣好,平时又素爱绿褂白裙,被人们称为“小白菜”“豆腐西施”,
因而不久就流传出了“羊吃白菜”的传言,即说羊(杨乃武)与白菜(毕秀姑)有奸情。
葛品连听到传闻恼羞成怒,由于并未找到实证,只好悻悻地带着小白菜搬出了杨家,暂住进了喻敬天表弟王心培家,
此后葛品连夫妇与杨乃武一家再无来往,
既然两家断绝了关系,谣言总该会平静了,可随着葛品连突然暴死,街坊邻居又暗暗嚼起舌根,都说是杨乃武与小白菜合谋毒死了葛品连。
这一年八月,杨乃武赴省城参加同治癸酉科乡试,考取了浙江乡试第一百零四名举人,他也是当年余杭县唯一一名举人,一时之间名声大噪、风光无限,杨乃武虽没有机会踏上仕途,但他的前途显然一片光明,
却不料乐极生悲, 他根本就没想到自己会惹上一桩杀身命案。
或许是出于嫉妒心理,又或许是早有宿怨,总之秀才出身的陈竹山得知沈喻氏要求验尸后,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传闻,添油加醋地讲给了县令刘锡彤。
刘锡彤听闻此言心中暗喜,立即派出衙役去到街坊调查,果真得到佐证,由是生出要把新科举人杨乃武拖进此案中的险恶心理。
问题来了:刘锡彤这个知县大人,为何要置杨乃武于死地呢?
原来杨乃武除了经营祖业,还有份糊口的营生——为平民百姓代写状子,也就是“讼师”,
此前因官绅勾结欺压百姓,杨乃武数次为百姓打抱不平,甚至还将所遇不公之事编成打油诗讽刺,他也因此得罪了当地的官吏,其中最让刘锡彤恨得咬牙切齿的一件事是“淋尖踢斛”。
什么是“淋尖踢斛” ?
就是百姓来交粮在县衙称重时,有这么一条潜规则:县吏们要踢上三脚,让粮米溢出来,这溢出来的粮米最终会被县吏们瓜分。
这要是在很久很久之前,百姓们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可大清王朝自雍正帝在世时,就已明文规定取消“淋尖踢斛”这个陋规,浙江省府也早就通告全省,溢米均由粮户自行扫取,偏偏余杭县的官吏压根就没把法规放在眼里,继续恶习不改。
杨乃武见状很是气愤,于是一纸诉状将何春芳等贪官污吏,统统状告给了知县刘锡彤,但他哪里知道,何春芳如此胆大妄为,完全仗着身后有刘锡彤撑腰,刘锡彤岂会拆自己搭起来的台子?
结果自然是杨乃武没能胜诉,不仅如此,他还被何春芳等人反咬一口,说他鼓动百姓抗粮不交,与官府做对还中饱私囊........
最后败诉的杨乃武,被衙役们驱逐出了公堂,
杨乃虎越想越悲愤,当夜便写了一副对联“大清双王法, 浙省两抚台”贴到了县衙门口,由此种下了祸根。
因此,当沈喻氏来到县衙叫冤、陈竹山又讲杨乃武的风流传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