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一件大事,到底什么是年呢?最早什么时候过年呢?其实,“年”有3种意思。
01:“年”指一种凶猛的动物
“年”指古代的一种野兽,这比较有意思,也不为人们熟知。在古代,“年”以百兽为食,能食人与畜,十分凶猛,对人们危害极大。
有一次,“年”下山来到一户人家门口,恰好这户人家有人穿着红衣,点着竹子取暖,正好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年”被红衣与爆竹声吓得掉头就跑。
从此,人们知道“年”怕“光”怕“声”,一遇“年”来时,就用此法驱赶它。难怪我家乡有点年灯、放鞭炮的习俗,即年三十通宵点灯及放鞭炮,就是为了驱赶年。
第二天正月初一,亲朋友好友们再相互祝贺。
随时岁月流逝,人们驱赶“年”兽及邪祟的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除了穿红衣、燃爆竹以外,还有贴桃符、贴春联、挂灯笼等,喜庆、热闹、亮堂。
我认为王安石的诗《元日》就是过年该有的样子,这里的“元日”是指农历的大年初一,我们来回顾一下。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然过去,温暖的春风送来了新年,人们欢快地畅饮着醇美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02:“年”指一种计时单位
这种我们比较熟悉。“年”作为一种计时单位,在我国周朝时就开始出现了,可谓源远流长。
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记述:“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名”。
意思:
夏朝称岁,岁即岁星,岁星运行一次表示一年;而商朝称为“祀”,取四时一终;唐朝称为年,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名称,取自谷物一熟。
唐朝时称岁为“年”,唐玄宗将“年”改为“戴”,唐肃宗又改“戴”为“年”。
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实行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与之对应的分别为阳历“年”和阴历“年”。
03:“年”指丰收、喜悦的意思
上面说过,唐朝称岁为年,是取自谷物一熟之意,所以“年”还有丰收的意思。
《谷梁传》:“五谷皆熟为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其中的“大有年”就是指大丰收,“年”的本意就是指年成、谷物成熟、丰收和收获等。
我们现在说的“丰年”,指五谷丰收,就是用的此意。
在古代,天文历法相当重要,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谷物一岁一熟;到了周朝,便以谷物成熟一季为一年,把年作为纪岁之用。
我们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常看到的“年”,常作年岁之用,就是指谷穗成熟的样子。
《说文解字》也称:“年,谷熟也”,“年”同样是庆贺丰收喜悦的意思。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年最初承载的丰收、收获并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延伸,寄寓了人们年复一年的希望,希望五谷丰登,年年都有好收成。
而这种希望的情感,在春节期间、举国同庆的团圆日子里,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一边是亲人团聚,一边是五谷丰登,这样的日子多么美好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年”的意味越来越深远。“年”这个字,太美好,又太匆匆,让人心生诸多的感慨。
就象柳永所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年在这里让人感叹了。
别后不知多久,或许要经过1年或若干年才能相聚,再多良辰美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趣,只能感叹年华流逝。
就如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味,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留言~~~~~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下图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