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审丑取代审美?
是我太落伍,还是世界变化快?
如今,打开一众平台,常常被带货主播吓得不轻:有的涂成黑唇白脸,吆喝“快关注、快上车”;有的披头散发、张牙舞爪,甚至衣着暴露、脏话连篇。若看“新闻”,常常也会惊掉下巴:脖拴狗链地上爬的,泼墨动手互撕谩骂的,内容低俗不堪。待到网警介入,才发现大量风波和闹剧不过是吸睛的“表演”。
庸俗、低俗、媚俗,让部分网友直呼“上头”的同时,也冲击着三观。眼球经济,流量至上,助长了审丑文化的流行。加上算法这只“巨兽”,媚丑信息因引流效果好更容易被推荐给受众、影响受众,产生信息茧房效应,最后形成恶性闭环。
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曾告诫:“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网络时代,价值取向多元,但这并不意味着审丑可以取代审美——理性和包容不能成为丑恶、浮夸的庇护。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记述了一件事:一次,他买了三百盆梅花,竟然没有一株是自然生长的,全是畸形的病梅。原来,江浙一带的文人画士对梅花的审美情趣是以弯曲、横斜、稀疏为美。梅商为了卖个好价钱,就对梅树进行加工,砍掉正枝,养其旁枝,剪去新枝以求疏阔,造成了矫揉造作、曲尽其态的病梅。病梅也成为一种“审丑文化”。梅的扭曲,源于人们审美情趣的扭曲;而审美情趣的扭曲,是通向人性扭曲的栈道。
譬如,晚清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就刻画了一个扭曲的灵魂——老秀才王玉辉。所谓正统思想在他脑中根深蒂固,平日里张口闭口离不开“礼”字。女婿死了,女儿打算绝食以殉夫,包括公婆在内的许多人极力阻拦,但王玉辉却击节称赞:“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情,何必拦着?!”
2000多年前,孔子在欣赏《韶》乐时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大意是,真正的美不仅能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能让人领会到仁德的力量。200多年前,西方的康德也提出了相近的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审丑文化大行其道,显然与上述要求背道而驰。驱散乌烟瘴气,荡涤阴阳怪气,刻不容缓。(赵威)
来源:北京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