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 阴冰 杨广勇 孔令军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山东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二,海洋经济是山东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港产城融合,是优化港口、产业、城市布局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实现向海图强的重要举措。
港口是支撑,产业是核心,城市是载体
实现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对于统筹发挥港口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港产城共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世界港口城市发展历程看,大多数遵循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进而实现港产城融合的客观规律和实践路径。其中,港口是支撑,产业是核心,城市是载体。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通过提供货物装卸、航运贸易、现代物流等综合服务,能够有效促进临港产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拓展。临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又对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出更高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倒逼城市提升服务能级、增强保障能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有待“深度融合”
当前,大部分港口城市相继出台了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方案或举措,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深度融合上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港产城规划布局衔接不够紧密。目前看,地方港口规划与城市、产业规划的适配性还不足,港、产、城三个子系统联动发展动力不够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随着临港产业发展和城市扩张加快,部分港区存在“城围港、港挤城”态势,港城空间矛盾较为突出。
二是港产城融合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港区、园区、城区往往涉及不同管理部门和诸多利益主体,总体统筹协调不够,未形成常态化信息共享和协同协作的体制机制,运行管理的条块分割、壁垒分明导致港产城全方位深度融合受限,容易产生多点开发、多头管理等问题。
三是临港产业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与港口优势结合紧密的特色产业园区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临港产业集中度不高、链条不长、关联度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临港产业和港航现代服务业有待加强,城市综合环境和航运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于港口条件。以山东为例,全省港口六成以上利润来自装卸等传统业务,航运代理、金融保险、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程度较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
四是涉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目前港口总体通过能力基本适应腹地需求,但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海铁联运量占比偏低,疏港铁路支线配套建设滞后,沿海港口与内河港、内陆港连接不够顺畅,“海海联运、海铁联运、海陆联运”的网络体系还不健全,港产城融合潜力挖掘不够充分。
五是资源环境约束影响融合发展质效。受国家政策影响,港口建设用地用海矛盾比较突出,承接老港区功能转移的新港区用地指标紧张,港城矛盾疏解缓慢;部分地区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对临港产业发展促进作用不强;港口船舶污染防治、清洁低碳港口用能体系不健全,未实现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加快实现“1+1+1>3”
加快形成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关键要坚持沿海引领、内陆协同、通道支撑、融合互动,以世界级港口群为支撑,以特色现代临港产业体系为核心,以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为载体,统筹推进三者空间优化、功能集成、链式耦合,加快实现“1+1+1>3”的融合联动效应。
第一,以优化调整空间规划为基础,完善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总体布局。理顺功能空间、强化要素供给和健全体制机制是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的基础。一是优化调整空间布局。科学制定国土空间、交通基础设施、区域产业发展等规划,结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临港产业、城区一体化布局,推动港口作业区、临港产业区、物流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城市生态廊道等功能区联动发展。二是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健全港口岸线、土地等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制,完善相关准入、转让、退出机制;适当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推动临港产业用地高效利用,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三是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以共建共享共赢为目标,加强港产城资源整合,创新港产城融合发展沟通机制,协调各方科学处理港产城之间的互补、协调、制约关系。
第二,以打造世界级港口群为支撑,夯实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关键保障。建设条件优良的世界级港口群是港产城融合的重要支撑,只有把港口做大做强做优,才能为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存量资源优化调整与增量资源精准配置并重,充分利用已有码头资源,深入实施码头泊位功能调整和技术升级改造;加快推进集装箱、大宗干散货、原油、LNG、件杂货、客滚码头泊位和专业化库、场、罐区配套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港口通过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二是推动港口智慧绿色示范升级。推广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经验,充分运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升级改造、智慧港口重大装备全自主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港口自动化、智慧化水平,为临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力赋能。三是健全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科学合理规划疏港铁路、疏港公路、长输管道等集疏运项目,扩大铁水联运、水水中转、公铁转运、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加强与城市综合交通的协同布局,加快形成“跨区域通道化、区域内网络化”的高效便捷运输结构。
第三,以构建特色现代临港产业体系为核心,培育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动力引擎。激发港产城深度融合活力,关键要以经略海洋为遵循,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现代高效的临港产业体系。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临港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推动石化、冶金、特色加工、船舶制造等传统临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使产业价值链延伸、产品附加值提升。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临港产业。结合港口城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出一批具有引领性和带动力的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三是加快发展现代临港服务业。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开放平台制度创新功能优势,大力发展船舶融资租赁、债券融资、供应链金融等航运金融新业态和进口商品展示、海事服务、船舶供应、海员休闲服务、邮轮旅游等近港型航运服务业,为港口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四,以提升港口城市能级为载体,增强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服务能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港口城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对港口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能力。一是健全配套设施体系。按照绿色化、协调化要求,统筹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加快建设满足港口和产业发展多层级需求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推动港产城各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二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港城中心城区重点承载航运经纪、期货交易等高端港航服务要素资源,增加对航运功能性机构以及头部企业、平台企业的吸引;滨海地区重点集聚港口经济生产性要素资源,通过创新自贸、离岸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等,增强对临港物流、服务等产业的集聚能力。三是打造城市特色风貌带。结合绿色港口建设、滨海岸线生态修复、老码头和涉港老城区更新改造等,统筹城市整体风貌、空间轮廓、文脉延续等协调融合,实现港口作业区、临港产业区与滨海城区的有机嵌入,进一步凸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港口集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