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书目》
(全一册)
编著者:刘志军 李海燕 编纂
定价:360元
ISBN:978-7-5013-7660-5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560页
用纸:80克纯质
内容简介
《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书目》主要收录宁夏大学图书馆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装订,刻印或抄写于1912年以前的书籍约3031种,按照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新学、类从部进行整理出版,每种古籍著录其索书号、四部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版式行款、存缺卷等信息。本书的编纂出版,其价值不言而喻:不但摸清了馆藏古籍家底,明确了善本古籍与普通古籍的藏量,为下一步对古籍进行分级保护提供了参考;而且此书目可为研究馆藏古籍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方便研究人员及读者查考利用,实现藏用并举。
作者简介
刘志军,宁夏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多年从事图书馆古籍整理保护与研究咨询工作。科研成果获得文化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宁夏自治区第十二次、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一等奖等。
李海燕,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参与编纂《宁夏回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宁夏回族自治区二十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民国时期创刊号图录》等书,主编《册府千华——宁夏回族自治区珍贵古籍特展图录》。
序 一
從2007年至2021年,十餘年裏,寧夏大學圖書館對館藏古籍進行了整理。寧夏地理面積小,人口少,古籍存藏數量相對較少,但古籍整理工作者“傳承前人智慧、賡續文化薪火”的責任與擔當并不少。他們在古籍整理的不斷實踐中,充分認識到古籍的重要性,對古籍形成敬畏之心,對古聖先賢滋生慕追之意,對文化賡續熔鑄使命之責,彙集成古籍整理中不畏艱辛、兢兢業業的精神。
寧夏大學圖書館藏大部分古籍是1958年建校之初由北京大學圖書館等院校捐贈(藏書章分别有北京法政專門學校、國立新民學院、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燕京大學圖書館、外交部立法政專門學校圖書館等),亦有少數古籍爲私人捐贈。自建館以來,歷經幾代圖書館人的努力,六十餘年的積纍,館藏資源得到極大豐富。現寧夏大學圖書館藏古籍3031部,四萬餘册,約占全區古籍總量的43%,約占寧夏高校古籍總量的97.5%。其中《漢石例》《香南精舍金石契》《河東先生集》經國務院批准,分别入選第二、第三、第六批次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録》(編號04352/08156/12743)。故而館藏古籍無論是版本價值還是學術價值,在全區都占有一席之地。
經過整理發現,寧夏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就版本年代而言,其上限爲明嘉靖,下限爲清末民初。有少數古籍在收録過程中,因版本斷代失誤而誤收爲善本。
館藏古籍涉及經、史、子、集、新學、叢書六個類别。依照《古籍定級標準》的“三性九條”原則,館藏古籍善本多屬三級古籍,少數屬四級古籍,均具有較强的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及藝術代表性。
就版本類别來看,絶大多數是刻本,亦有活字本和套印本,其活字印本多是清康乾時期的武英殿活字印本。如史部地理類《[乾隆]欽定皇輿西域圖志》,館藏三部,其中兩部係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武英殿活字印本;套印本以清道光十四年(1834)芸葉盦六色套印《杜工部集》最爲出色,其批語用五色套印,其中紫色爲明王世貞評語,藍色爲明王慎中評語,朱色爲清王士禛評語,緑色爲清邵長蘅評語,黄色爲清宋犖評語,再加上正文的黑色共計六色,展卷一睹滿目琳琅,不失爲套印本中上乘之作。亦有少量稿本,這方面的代表是清崇恩輯《香南精舍金石契》,是書爲藍格抄本,版心有“香南精舍金石契”字樣。
就刻書機構而言,有内府刻本、官刻本、坊刻本和家刻本。
就裝幀形式而言,因寧夏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多爲明嘉靖至清末民初,故在裝幀形式上鮮有變化,多爲綫裝。但亦有例外,如元陳澔撰《禮記集傳》(是書依目録來看爲十卷本,寧夏大學圖書館藏爲殘本,僅存卷一至四),明嘉靖刻本,其裝幀形式爲蝴蝶裝,且迄今未有散葉情况出現,保存完好。
就刊刻形态來看,有初刻本、重刻本,大多數爲重刻本;就印刷序次來看,有初印本、後印本、重修本、增修本、遞修本等;從印刷色彩來看,有朱印本、墨印本。其中有少量古籍的御製序采用朱色刷印,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朱印本。
從開本來看,館藏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韵府群玉》、清乾隆十六年(1751)清綺軒刻《清綺軒詞選》等爲袖珍本。從版式上看,館藏多爲白口本。
寧夏大學成立六十四年以來,歷届校領導都非常重視古籍的保護與利用,特别是隨着國家對古籍保護事業的日益重視,以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迫切需要,校黨委對古籍保護和整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寧夏大學正處於“雙一流”建設和“部區合建”叠加的歷史機遇期,作爲自治區收藏古籍最多的單位,適時編纂出版自己的館藏古籍目録,不僅是學校古籍建設工作中一件令人欣喜和值得紀念的事情,亦可填補寧夏高校没有典藏古籍目録的空白。今後,在此基礎之上,學校圖書館還將逐步實現館藏古籍的數字化,爲校内外讀者利用館藏古籍提供更大的便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爲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很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脉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宫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寧夏大學圖書館藏古籍書目》的出版,不僅能够展現出我國古籍的文化價值,更能够顯現和豐富寧夏大學獨特的文化底藴,提高寧夏大學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爲繁榮寧夏地方文化和建設美麗新寧夏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期待着會有更多屬於寧夏大學的優秀文化資源可以向世界展現。
李星
寧夏大學黨委書記
2021年10月
序 二
我是1977年到寧夏大學圖書館工作的。從1990年9月到2002年底,我由擔任分管業務的副館長到館長,2002年底,因年齡(57歲)原因,以正處級調研員身份退居二綫。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函授上課期間,學習過古籍目録與整理的課程。另外,我是寧夏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新當選的秘書長,同時也是教育部1999年聘任的全國高校圖工委委員,所以寧夏教育廳高教處的領導希望我能繼續留任。由于繼任的圖書館領導熱情挽留,加之自己還想爲寧夏地區高校的圖書館事業做一點工作,就繼續以研究館員的身份在圖書館古籍閲覽室工作,并擔負寧夏高校圖工委秘書處(秘書處設在古籍室的辦公室)的領導工作。此時,寧夏大學圖書館的普通圖書書目資料庫建設工程已經大體完成,普通圖書的編目與流通借閲、書目查詢全面實現了電腦管理,總體上可以説已進入了當時全國高校圖書館先進管理的行列。反觀古籍圖書的歸類整理工作則相對比較落後。
寧夏大學圖書館古籍室的藏書,來源大致分爲三個部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建校初期北京大學和其他一些大學、專科學校捐贈的,大概有明清古籍約2300部,三萬餘册,民國時期影印本圖書(如《古今圖書集成》)約百部,萬餘册。這批書籍的前期分類著録工作,基本上是由圖書館的一位前輩——劉之樾老先生用他大半生的精力獨立完成的。他用規範的毛筆小楷爲每部古籍(包括民國時期的綫裝書及影印本)書寫著録了分類目録卡、書名目録卡及題簽(每部圖書一張,内容與書名目録相同,空白部分夾在書中,記録圖書基本信息的内容露在書外),爲工作人員和讀者利用這些古籍提供了方便,更爲後來館藏古籍的整理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兩部分爲1997年四校合并時,原寧夏工學院圖書館的一些古籍(數量不大)和寧夏教育學院圖書館在建校之初從北京購回的幾十包古籍,這兩部分古籍連登記造册的工作都没有做。
近幾年,寧夏大學的歷届領導對圖書館的古籍管理和利用工作都是非常重視的,每次有上級領導來校視察,圖書館的古籍室是必須要看的地方。古籍數量和保管條件也隨着辦學環境的提升逐步有所提高。
在日常接待教師和研究生查閲古籍的空餘時間裏,我把原工學院圖書館的這部分古籍做了分類、著録,并歸入了寧夏大學圖書館的古籍系列;把原教育學院圖書館的古籍根據書名粗略地做了判斷,暫按經、史、子、集、叢分成五类,排列在書架上。大概有八九百部,上萬册之多。我在上架時發現其中有些古籍的版本(如《杜工部集》六色套印本)在原寧夏大學圖書館的藏書中還没見到過。隨着寧夏大學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文科研究生的數量快速增加,加上研究生導師的嚴格要求(論文引用文獻,一定要查找原文),在研究生入學教育中,還安排了如何利用圖書館文獻(包括古籍)的内容,由我給研究生們介紹我館古籍利用的一些基本知識。這幾年中,每年到圖書館利用古籍的師生人次相當於過去幾十年的數量之和。2006年6月底,我正式辦理退休手續。圖書館安排劉志軍同志來接續我的工作。在我離開寧夏大學圖書館的十幾年裏,劉志軍同志在圖書館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從2007年開始,積極參與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牽頭的全國性的古籍普查、編目和古籍鑒定學習培訓活動,在不斷地提升專業學術水準的過程中,不僅完成了對原教育學院古籍的整理工作,還對原寧夏大學圖書館分編過的古籍著録款目逐一做了核查。現在,寧夏大學圖書館藏古籍數量已達到了3031部,四萬餘册,占寧夏全區古籍總量的43%,占寧夏高校古籍總量的97.5%,而且在區内外專家的參與和指導下,對原館藏古籍的版本、成書年代,特别是其中的善本古籍,依據相關標準反復核實,糾正了原有編目中的誤判之處。如有的古籍版本斷代,檢查出原著録時間早於實際刊刻時間等。在對每種古籍認真校勘後,可以看出,寧夏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在全區高校範圍内,不僅數量多,而且學術價值高,版本形式全,研究開發價值大。經過十幾年的艱辛努力,劉志軍同志充分利用館藏古籍資源,編纂成《寧夏大學圖書館藏古籍書目》。該書目的編輯完成,爲寧夏大學古籍書目資料庫和古籍全文資料庫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古籍檢索定位更精準,便於工作人員更加快捷地爲讀者服務,爲開展古籍保護和研究工作、爲館藏古籍價值的最大化利用提供了指引和便利,進而爲有效挖掘專題和特色古籍資源建立專題和特色全文資料庫,爲校内外讀者在查找所需文獻時提供方便。
至此,寧夏大學圖書館包含全部圖書類文獻的書目資料庫建設工作完成,劉志軍同志在開展古籍整理方面取得實質性成果。
我爲寧夏大學圖書館在古籍整理和利用方面的成就感到欣慰,也對劉志軍同志主編的《寧夏大學圖書館藏古籍書目》即將付梓表示衷心的祝賀!期望寧夏大學圖書館在古籍保護和文獻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是爲序。
張向東
寧夏大學圖書館原館長
2021年10月
前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出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内涵,以利於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古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幾千年中華文明和歷史的見證。
寧夏大學圖書館從建館至今經過六十餘年的纍積,古籍藏量四萬餘册,藏量在全國範圍内雖算不上多,但在整個寧夏地區却是首屈一指。在重視古籍藏書建設的基礎上,積極向社會揭示館藏,更好地爲學術研究和讀者服務就成爲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責任。編製一部詳盡完善的古籍目録一直是寧夏大學圖書館幾代古籍工作者的夙願。1983年,寧夏大學圖書館組織人員首次對館藏古籍進行整理,撰寫了簡單的目録卡片;1989年,完成了《寧夏大學圖書館綫裝古籍善本書目》的編寫工作,經油印内部發行;2007年9月,原人文學院胡玉冰教授的研究生李又增、王艷秀、蘇會儉、佟玲等對館藏古籍進行了調查登記,前後歷時兩年完成調查,填寫了調查登記表并形成報告,以此完成了他們的畢業論文。這三次古籍整理工作於我館古籍整理編目有開創奠基之功,自當永記。然而,因諸多因素之限制,這些書目尚未能詳盡反映館藏古籍的全貌。因此,全面、系統地揭示館藏,編寫一部詳盡完善的館藏古籍書目就顯得尤爲必要。
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强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始實施,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牽頭在全國範圍内開始有組織、有計劃、有統一規範的古籍普查登記工作。爲貫徹落實意見精神,根據寧夏古籍保護中心關於全區古籍普查登記工作的統籌部署及安排,2011年寧夏大學圖書館的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拉開帷幕。此次普查,明確了普查規範及著録規則,在普查時逐册翻檢原書,將每部古籍的題名、卷數、著者、版本等基本信息在“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平臺”中進行著録。這是寧夏大學圖書館自建館以來,開展的最全面詳盡、細緻、規範的古籍普查登記工作,筆者全程參與了此次古籍普查登記工作。經整理,寧夏大學圖書館藏古籍三千餘部,四萬餘册,善本古籍 232部3644 册。其中不乏一些精刻佳槧、稀有稿抄、域外漢籍、古舊方志等等。尤爲欣慰的是,通過此次整理發現的館藏清道光十六年(1836)稿本《漢石例》、清中期稿本《香南精舍金石契》、徐時棟舊藏清乾隆六十年(1795)蘭溪文印堂刻本《河東先生集》分别入選第二、第三、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
此次古籍普查登記及整理工作意義重大。不但摸清了家底、瞭解了古籍存藏現狀,而且直接促進了館藏古籍存藏環境的改善。圖書館因此申請專項經費購置了一批樟木書櫃存放所有古籍,爲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録》的三部古籍購置了保險櫃,并將善本古籍與普通古籍分庫存放,實行分級分類保護,使得館藏古籍得到有效保護。
雖然古籍普查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是寧夏大學作爲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其圖書館作爲寧夏地區古籍藏量最多的單位,如何將這些珍藏在“深閨”的古籍在保護好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傳承推廣和開發利用一直是筆者不斷思考的問題。今年作爲“十四五”的關鍵之年,爲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古籍工作的意見精神,推動我館古籍工作再上新臺階,筆者對原古籍普查目録進行了再次審核校對,對著録中存在的錯誤描述據原書進行了校勘,著録失範之處依相關要求進行了調整,對著録不完整的信息作了必要的補充完善,對叢書子目著録及存缺卷情况進行了一一核對,并參照《中國古籍總目》排序規則進行排序,最終這部《寧夏大學圖書館藏古籍書目》(以下簡稱《書目》)得以編纂完成。
《書目》主要收録館藏以中國古典裝幀形式裝訂、刻印或抄寫於1912年以前的書籍。每部古籍著録其序號、題名、卷數、著者、版本、册數、行款、版式、存缺卷等信息。《書目》的編纂,一方面是對寧夏大學圖書館古籍館藏建設的一次總結,可爲研究館藏古籍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方便教學科研人員及讀者查考利用,實現藏用并舉;另一方面筆者在對館藏古籍的全面梳理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稀有稿抄本、名人批校題跋本、稀見地方文獻等,爲今後館藏古籍整理研究及開發利用提供綫索,亦可服務於寧夏大學“211工程”及“雙一流”學科建設,爲在新時代進一步宣傳寧夏大學特色館藏及提升寧夏大學形象提供有力依據。
本書的編纂,是1958年建校以來寧夏大學圖書館的一件大事。《書目》如今終於要與讀者諸君見面了,這其中,除了編者對古籍工作的熱愛與努力外,還要感謝校領導及館領導一直以來對古籍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感謝老一輩圖書館人劉之樾、劉玉梅等同志前期奠定的基礎;感謝新一代圖書館人莊青、才波、陸風紅、馬謙等同志在此書編纂時給予的協助;感謝寧夏回族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同仁在古籍普查時給予的指導與幫助。同時,《書目》得以順利出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各位編輯付出不少心血,在此一并致謝!
由於編者水準有限,疏漏不當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方家指正。
劉志軍 李海燕
2022年3月
目录
序一001
序二001
前言001
凡例001
經部
叢編類003
易類020
傳説之屬020
圖説之屬023
文字音義之屬024
專著之屬024
書類024
傳説之屬024
分篇之屬027
專著之屬027
詩類027
傳説之屬027
三家詩之屬032
詩序之屬033
文字音義之屬033
專著之屬033
周禮類033
傳説之屬033
分篇之屬034
儀禮類034
傳説之屬034
圖研之屬036
禮記類036
傳説之屬036
分篇之屬039
大戴禮記類040
傳説之屬040
分篇之屬040
三禮總義類040
通禮之屬040
通論之屬041
雜禮之屬041
樂類041
類編之屬041
律吕之屬041
樂理之屬042
春秋左傳類042
傳説之屬042
釋例之屬046
文字音義之屬046
摘句之屬046
專著之屬046
春秋公羊傳類047
傳説之屬047
專著之屬047
春秋穀梁傳類048
傳説之屬048
春秋總義類048
傳説之屬048
文字音義之屬050
專著之屬050
孝經類051
傳説之屬051
四書類052
大學之屬052
傳説052
中庸之屬052
傳説052
論語之屬053
傳説053
文字音義054
孟子之屬054
傳説054
總義之屬056
傳説056
文字音義059
專著059
類編之屬059
小學類060
訓詁之屬060
爾雅060
群經總義類061
石經之屬061
傳説之屬062
群經之屬062
文字音義之屬064
小學類066
類編之屬066
文字之屬067
説文067
字書073
訓詁之屬079
群雅079
字詁079
方言079
音韵之屬080
等韵081
古今韵説081
韵書082
注音084
史部
紀傳類089
正史之屬089
别史之屬107
編年類108
通代之屬108
斷代之屬114
紀事本末類117
通代之屬117
斷代之屬118
雜史類122
通代之屬122
斷代之屬123
外紀之屬125
載記類126
史表類127
通代之屬127
斷代之屬128
史抄類129
通代之屬129
斷代之屬129
史評類130
史論之屬130
史學之屬132
考訂之屬133
傳記類134
總傳之屬134
斷代134
技藝136
君臣137
郡邑139
歷代140
列女140
人表140
儒林141
隱逸143
忠孝144
姓名144
别傳之屬145
事狀145
年譜146
譜牒之屬147
别傳147
日記之屬147
科舉録之屬148
諸貢録148
總録148
職官類之屬148
總録148
政書類149
類編之屬149
通制之屬149
儀制之屬157
紀元157
科舉校規158
通禮158
職官類160
官制之屬160
通志160
專志160
官箴之屬161
政書類164
邦計之屬164
財政165
荒政165
通紀167
營田167
邦交之屬167
軍政之屬169
保甲169
邊政169
兵制170
團練172
律令之屬172
律例172
刑制178
法驗179
治獄179
考工之屬180
公牘檔册之屬180
掌故瑣記之屬181
詔令奏議類181
詔令之屬181
奏議之屬182
時令類185
地理類185
水利之屬185
類編之屬187
總志之屬189
通代189
斷代190
輿圖之屬193
全國193
水圖195
郡縣196
道里197
雜志之屬197
專志之屬199
祠廟199
宫殿199
古迹200
陵墓200
山川之屬200
山志200
水志200
游記之屬202
紀行202
紀勝203
外紀之屬203
方志之屬206
通志206
郡縣志208
防務之屬211
陸防211
金石類212
總志之屬212
通考212
文字212
目録214
題跋214
金之屬215
圖像215
文字216
雜著216
石之屬216
目録216
題跋217
通考217
圖像217
文字217
義例217
雜著217
錢幣之屬218
圖像218
陶之屬218
璽印之屬219
玉之屬219
目録類219
類編之屬219
通論之屬220
藏書約220
考訂220
義例220
掌故瑣記220
總録之屬220
官修220
彙刻221
私撰222
題跋222
史志222
專録之屬225
子部
叢編類229
儒家儒學類234
類編之屬234
儒家儒學之屬234
性理234
鑒戒239
俗訓239
家訓239
勸學240
蒙學241
女範242
經濟243
兵家類247
兵法之屬247
操練之屬250
類編之屬251
法家之屬251
農家農學類253
農學之屬253
灾害防治之屬254
作物之屬254
蠶桑之屬254
綜論254
園藝之屬254
醫家類255
醫理之屬255
綜合255
醫經之屬255
内經255
診法之屬255
脉經脉訣255
方論之屬256
歷代方書256
傷寒金匱之屬256
傷寒256
五官科之屬256
耳鼻喉科256
醫話醫論之屬256
天文曆算類256
天文之屬256
曆法之屬257
算書之屬257
術數類264
數學之屬264
占候之屬264
陰陽五行之屬265
藝術類265
書畫之屬265
書畫265
書法265
繪畫266
樂譜之屬266
雜家類266
雜學之屬267
雜説之屬269
雜著類272
雜編之屬272
雜考之屬273
雜品之屬278
雜纂之屬278
小説家類282
异聞之屬282
雜事之屬285
道家類287
老子之屬287
其他288
莊子之屬289
墨家類290
宗教類291
道教之屬291
史傳292
方法292
勸誡292
戒律292
雜著292
佛教之屬293
大藏經293
經藏293
律藏295
論藏295
論著部296
疑僞296
撰述296
其他宗教300
基督教300
伊斯蘭教300
集部
楚辭類303
别集類303
漢魏六朝别集304
唐五代别集306
宋别集309
金别集314
元别集314
明别集315
清别集317
總集類341
通代之屬341
斷代之屬351
類編之屬357
郡邑之屬362
氏族之屬363
尺牘之屬364
課藝之屬365
題咏之屬366
謡諺之屬367
詩文評類367
詩評之屬367
文評之屬368
詞類369
類編之屬369
别集之屬372
總集之屬372
詞譜之屬374
詞韵之屬374
詞話之屬374
曲類375
雜劇之屬375
傳奇之屬375
彈詞之屬376
小説類376
長篇之屬376
短篇之屬378
新學部
叢編類381
史志類384
諸國史之屬384
别國史之屬386
戰記之屬388
政治法律類389
政治之屬389
律例之屬391
學校類391
交涉類392
公法之屬392
外交之屬392
兵制類393
海軍之屬393
陸軍之屬394
農政類394
農務之屬394
礦物類394
工藝類395
雜工之屬395
財經類395
船政類397
格致類397
算學類398
數學之屬398
代數之屬398
幾何之屬399
地學類399
地理學之屬399
地志學之屬400
全體學類401
醫學類401
診療之屬401
衛生之屬402
游記類402
報章類402
議論類402
通論之屬402
其他之屬403
雜撰類403
雜記403
小説之屬404
類叢部
叢書類407
彙編之屬407
通類之屬456
專類之屬458
輯佚之屬460
郡邑之屬465
家集之屬466
自著之屬467
書名字頭筆畫索引483
書名筆畫索引489
著者字頭筆畫索引519
著者筆畫索引523
内页欣赏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大项目编辑室
供稿 | 靳诺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高爽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