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寺河矿把生态环保工作融入生产全过程,积极推动绿色矿山建设。面对国家和山西省先后下发的一系列环保政策,尤其是结合近日国家提出的“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要求,按照集团公司“矸石不出井”工作要求,寺河矿以“矸石不出井”、“矸石综合治理”等为抓手,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在高质量发展答卷中,全力写好煤炭这篇“大文章”。
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寺河矿作为全国最大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自2002年投产,发展步入快车道。与快速发展相伴的是不断加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矿井在二十多年的开采中,挖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带出了大量煤矸石。排放矸石,不仅增加了原煤提升的负担,还会发生排矸费、土地征地费、矸山治理费等。为了存放开采出来的煤矸石,该矿先后设置了多座矸山,随之而来的是占压土地、环境治理以及潜在的山体滑坡、矸石山自燃等风险,不但影响经济效益,对环境治理也带来一定压力。
而近年来,由于断层、陷落柱及煤层夹矸、巷道起底等因素,加之因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防突管理规定布设的大量底抽岩巷影响,寺河矿每年的排矸量还在不断增加。据统计,矿井每年排放矸石量约 150万吨,治理矸石产生的费用约4000万元。如何进行矸石减排、降低成本,成为了制约建设效率效益优的现代化一流矿井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与此同时,伴随国家环保政策趋紧,矸石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日趋紧迫。从昔日财富的“见证者”,到如今发展的“拦路虎”,如何对煤矸石进行矸石不出井、综合利用工作,更是成了摆在寺河矿面前的一道难题。
转型发展的“试金石”
近日,寺河矿东井北辅运巷喷浆现场,运来了一车特殊的喷浆材料——“矸石粉”。现场的职工迅速卸车、拌料、上料、喷浆,工作现场忙碌开来……
近年来,寺河矿积极响应国家减排号召,按照集团公司“煤矿矸石不出井”工作要求,结合矿井实际,因地施策、一矿一策,强力推进矸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试验。
早在两年前,寺河矿便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结合矿井地质条件,进行了泵送充填废弃巷道及采空区、散体充填处理的井下处置方式理论推演和矸石制砂、矸石制砖的分级分质综合利用试验。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论证发现,充填废弃巷道的井下处理方式前期所需投资庞大且见效较慢,矿井综合效益不高。同时,矸石制砖、矸石制水泥对矸石成分要求较高,而寺河矸石成分较复杂,试验进展也不理想。
然而,在该矿东井区南辅运巷试验的5米喷浆试验现场,却得到了一个反馈:试验效果良好。
随着矿井“一矿两井三区”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巷道喷浆工程量在逐年增多,生产成本也在相应增高。寺河矿每年喷浆量约9000米,所需生产成本1000余万元。为有效降低喷浆成本,该矿果断将目光瞄向了试验效果良好的“矸石制沙”方案。
思路有了,说干就干。该矿生产技术管理部顶板组组长赵俊峰随即联系矸山管理部门和喷浆施工队组,先利用地面破碎系统将矸石碾磨成粉状,再运往井下,进行喷浆试验。
试验初期,进展并不顺利,但他们没有气馁,他们将沙子全部替换成矸石磨制的沙,按照常规的1:4.6的质量比,进行试验样品制作。经现场喷浆发现,该试验品在喷浆过程中容易发生堵管,需人工不断疏通,增加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也效率低下。为此,他们迅速调整了物料配比方案,再次进行现场试验。“堵管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回弹料太多。”现场职工反馈了一个新的问题。
试验进展不顺,困难和跳战接连不断。但他们没有气馁,决定请求外援。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协助理论验算、优化,将水泥、沙、矸石配比定为了1:1.7:3.1。拿着新的方案,他们再次进行现场试验。5米、20米、80米……,目前该矿东井北辅运巷已试验喷浆200多米,每米可消耗矸石约3.5-4吨,工艺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比其他方案,矸石制沙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更具竞争优势。”赵俊峰说。
“不仅企业对矸石治理提出了要求,国家及省里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所以我们必要把这件事做好。接下来,我们计划在井下建破碎站,让矸石破碎这道工序在井下进行,真正实现矸石不上井。此项工艺全面投用后,每年可为矿井节约经济和环保成本约150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把对矸石综合利用扩展到道路硬化上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将为矿井再节约高达数千万元的生产成本。”该矿副总工程师刘军锋告诉记者。
可持续发展的“垫脚石”
煤矸石变废为宝的成功试验,激发了寺河矿各单位在矸石治理方面的科技创新热情。今年以来,该矿按照集团公司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装备升级、优化工艺、源头控制”原则,严格控制采高、掘高,减少破岩厚度,加强顶板支护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矸石采出量。在井下,充分利用废弃巷道及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进行井下存放,矸石返井充填等技术研究也正在积极开展。“除了这些好处,煤矸石减排不仅能减少井下矸石的地面排放,降低洗选成本,又能有效改善和稳定原煤煤质,同时还减少地面洗选的水洗量,避免了对水资源的污染,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该矿调度指挥部副部长贺双平说到。
此外,他们还因地制宜地实施了矸山绿化工程。“自2000年以来,我们利用矿区的自然资源,通过场区绿化、沉陷区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治理、排矸场治理、搬迁村组等,因地制宜进行绿化工程。”贺双平介绍,“目前,矸山绿化覆盖率已达95%以上。”
通过筛选植被进行现场实验,选取合适的植物幼苗进行栽种,并积极采用新技术,对矸山上的植被采用保水剂,确保存水效果良好,保证种好一片,成活一片,变绿一片,为排矸场披上“绿衣裳”,矿区的绿色版图不断拓展。
记者手记:不负青山,终得金山。寺河矿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以“大矿要有大矿的样子,大矿要有大矿的担当”为要求,在矸石治理上采取“一矿一策”对症下药,在变废为宝上下深功夫、下苦功夫。从传统粗放治理,到科技创新治理,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课题中,寺河人正通过不懈努力,探索着矿山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