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炯明,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负面形象,什么“革命叛将”、“反动军阀”、“野心家”等等都是他被冠以的称号。在大多数的历史教材中,他也是作为孙文先生的反衬而出现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主要在于陈炯明是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之初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孙文先生的总统府还被他的部下炮轰过,并且黄埔军校的两次东征也是为了讨伐他。这样一来,不管是孙文先生还是后来的蒋介石对他都不会持什么赞扬之词。
但这就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陈炯明并非靠祖辈荫庇,他能雄踞广东完全是自己打拼出来的。如果他是一无是处的人,凭什么能做到这一步呢?
其实说起来,陈炯明也算是个人物,与孙文先生早年还有共事的岁月,只可惜最后两人理念不合,最终刀兵相见。
陈炯明1878年出生于广东海丰,他的父亲陈翰香是当地知名富商,因为有这样优越的家境,陈炯明小时候非常调皮,整日带着一伙人玩闹打架,对读书不感兴趣。
直到最敬爱的祖父去世后,陈炯明想起祖父令他好好读书的教诲,这才痛改前非认真学习。
世事有时候就是这么难料,他不想学习的时候什么条件都好,当他想学习了却多了许多阻碍。父亲的生意在此时遇到挫折,陈家开始没落,陈炯明只好将振兴家族的希望放在了科举之上。
1899年,陈炯明考中秀才,不过之后在广州的求学过程中,他接触了很多西方思想,渐渐地他发现大清都已摇摇欲坠,再考取功名也没什么用,所以他决定走另一条路。
1906年,也就是清廷废除科举的第二年,陈炯明考入了广东法政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成为了广东省谘议局议员。
这时的他在政坛表现得极其活跃,在两年的时间内提出了15件议案,这个数字是全广东谘议局议案的十分之一。
他提出的议案都很实际很有建设性,像《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筑惠湖铁路案》等等都很利于民生。但不管他怎么提,其他上级、同事都只是草草应付几句,根本无法改变社会现状。
所以陈炯明看明白了那个时局下,行政人员的无力,心中萌生了要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
1909年陈炯明加入同盟会,此后开始秘密联络新军准备下一步的行动。
1911年10月10月,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迅速光复了湖北,这个成功的首例鼓舞了全国各地的革命者,陈炯明与邓仲元等人也决定在惠州淡水响应。
11月11日,陈炯明和邓仲元带领农民、手工业者百余人顺利攻占淡水,有了这个胜利铺垫,当地众多百姓选择了投入其部,很快陈炯明的麾下就聚集了8000余人。他将这些人编成7个大队,然后又发兵拿下了惠州。
在接连的“滚雪球”后,陈炯明麾下的民军人数达到了1万多人,为了部队能有战斗力,陈炯明将部队整编为7个旅,他自任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开始往正规军的方向走。
惠州有个古称叫循州,所以陈炯明的部队也被人称为循军,这是他后来壮大的根基所在。
陈炯明在惠州取得成功的同时,其他革命党人也光复了广东的其他城市,时任同盟会南方支部长的胡汉民就被推举为广东都督。
可惜的是,胡汉民这个广东都督当得非常憋屈,他只是空有名望并不善于军事,手里没兵根本指挥不动其他地方实力派。
为了让自己不变成空架子,胡汉民迫切需要一个拥有军事力量的革命党人来配合。想来想去,他就找到了陈炯明。
于是,在胡汉民的力荐下,陈炯明担任了广东副都督,11月28日陈炯明就带着七千循军抵达广州坐镇。
这短短的一个多月,对于陈炯明来说简直是惊喜连连,他从麾下只有百余人的小股起义军头目一跃成为了广东的二把手,可谓春风得意。